海蚀崖前面之陆地在
潮间带受波蚀、风化等作用而削平者,称为波蚀棚。波蚀棚又称海蚀台或者海蚀平台。是海蚀地貌的一种。
波蚀棚(wave cut bench)在地壳稳定的条件下,海蚀崖长期受携带泥沙的激浪的磨蚀,不断后退,并在其前方形成一个向海微斜的近似平坦的基岩台地。其上常覆有沙、砾等海积物,或残留有较坚硬岩石形成的海蚀柱或海蚀残丘等,其宽度随海蚀崖的后退而加大,与波浪作用强弱有关,一般在
岬角处波浪作用较强,海蚀台宽度也较大。低潮时部分出露海面,高潮面没于海面之下。海蚀台表面不很平坦,除存在
海蚀柱,礁石等地貌形态外,还常存在浪蚀沟,
瓯穴以及海水溶蚀形成的洼地等微起伏形态。由于陆地上升或海面下降,海蚀台被抬升后即形成
海蚀阶地。此地段海岸风景美丽,但对航行不利。
海蚀地貌是指
海水运动对沿岸陆地侵蚀破坏所形成的地貌。由于波浪对岩岸岸坡进行机械性的撞击和冲刷,岩缝中的空气被海浪压缩而对岩石产生巨大的压力,波浪挟带的碎屑物质对岩岸进行研磨,以及海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等,统称海蚀作用。
岬角(promontory)是伸入海、湖中的尖角形陆地。常见于半岛的前端,是由剧烈的
海蚀作用形成。如我国山东的
成山角,非州南端的好望角。
海蚀崖(sea cliff)又称浪蚀崖。基岩海岸受
海蚀作用及重力崩落作用常沿断层面、节理面或
层理面形成的陡壁悬崖。在海蚀崖与高潮海面接触的地方常有
海蚀穴形成。我国北方基岩海岸带都有发育完好的海蚀崖。
海蚀柱(sea stack)是海蚀台上残留的锥状或柱状
基岩。蚀拱顶下塌而成。我国辽东半岛以及山海关
秦皇岛和
北戴河附近的基岩海岸带,海蚀台上都有残留的海蚀柱。有的形成海蚀蘑菇。
海蚀穴(sea cave)是海蚀岩岸与海面(一般是与高潮海面)接触处受海蚀作用形成的断续凹槽,又称海蚀槽。其中深度大于宽度的海蚀蘑菇称海蚀穴或
海蚀洞;深度小于宽度的称
海蚀龛或海蚀壁龛。多位于海蚀崖和浪蚀台前缘陡坎的基脚处。我国北方的基岩海岸带可以见到不同高程的海蚀穴,是海岸抬升的重要标志之一。
海穹(sea arch)又称海蚀拱桥。指岬角两侧基脚处的海蚀洞穴受波蚀作用,不断扩大加深以致穿通所形成的拱桥状地形。我国北方北戴河
金山嘴附近有典型的海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