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疏
汉语词语
注疏,汉语词语,拼音是zhù shū,意思是注文和疏解的合称。
解释
1. 注和疏的并称。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
宋 人将十三经之 汉 注 唐 疏合刊,“注疏”之称始流行。
2. 记述,记载。
3. 注解和解释注解的文字。
出处
韩愈 《冬荐官殷侑状》:“前件官兼通三传,傍习诸经,注疏之外,自有所得……以臣所见,堪任御史、太常博士。”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二》:“国史云:‘ 庆历 以前,学者尚文辞,多守章句注疏之学。’”明 董其昌《袁伯应(袁可立子)诗集序》:“盖隆万之间,士子尺寸功令,宋人注疏之外一步不窥。”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舍注疏立异论》:“若舍注疏而立异论,不可辄许。” 郭沫若 《文艺论集·王阳明礼赞》:“儒家的精神、 孔子 的精神,透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是已经歪变了的。”
《三国志·蜀志·杨戏传》:“其 戏 之所赞而今不作传者,余皆注疏本末於其辞下,可以觕知其髣髴云尔。” 晋 袁宏 《<后汉纪>序》:“末吏区区,注疏而已,其所称美,止於事义。”
宋 陈师道 《后山谈丛》卷一:“盖举子专诵 王氏 章句,而不解义,正如学究诵注疏尔。” 明 庄元臣《叔苴子》卷六:“注疏非不能解经也,习於成解而废夫研寻,则人之得之也不深。” 清 昭连 《啸亭杂录·陆中丞》:“公所著《切问斋丛书》,皆选本朝诸名臣奏疏见诸施行者,各分门类,其注疏尤详备。”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11 22:57
目录
概述
解释
出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