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岩群
深变质岩系
泰山岩群(Taishan Gr.)的时代属新太古代。为广泛出露于山东泰山及沂蒙山区中的深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分为孟家屯(岩)组雁翎关组山草峪组柳杭组。本岩群厚度巨大,主要由黑云斜长片麻岩组成,含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石榴石英岩等,某些层位有一定厚度的沉积变质铁矿。原岩主要为粉砂级的较细碎屑岩类,一部分具硬砂岩性质,局部含有一定的钙质。
地质介绍
泰山岩群层型剖面共4条,分别位于:新泰市岳庄乡孟家屯村(117°34′44″,35°46′30″)、新泰市旧关乡雁翎关村(117°34′,36°04′)、新泰市翟镇东官村(117°36′04″,36°0125)、泰安市角峪镇西南峪村(117°26′,36°27′)。 
命名
李希霍芬(F.V.Richthofen)经粗略地质调查,1872年将泰山一带的片麻岩命名为泰山系。
沿革
1872年李希霍芬(F.V.Richthofen)称泰山一带的片麻岩称为泰
山系。1903年威利斯和布莱克韦尔德(B.Willis & E.Blackwelder) 认为泰山一带变质岩以火成变质为主夹部分变沉积岩,命名为泰山杂岩。
1936年,冯景兰、王植第一次提出泰山岩浆旋回的划分,并指出变沉积岩的存在。
1941年和1943年富田达先后对历城桃科铜镍矿和泰山地质进行路线观察,他在《泰山变成史》一文中提出泰山地区前震旦纪可分为泰山期和桃科期两个岩浆旋回。1961年山东地质厅和北京地质学院区测一大队将全区变质岩系命名为泰山群;按岩性和地层的叠置层序,由下而上划分为万山庄组、太平顶组、雁翎关组和山草峪组等4个岩组,时代定为太古宙。此次命名的泰山群包括了大量的变质沉积岩,与最早命名的泰山系有明显区别。
1962年程裕淇等将雁翎关地区的太平顶组改称为任家庄组,在山草峪组之上建立了傅家庄-单家峪角闪岩带。
1962—1965年山东地质局805队将泰山地区的变质岩系仍称为泰山杂岩, 并由下而上划分出望府山组、扫帚屿组、唐家庄组、孟家庄组和冯家峪组等6个岩组。
1982—1986年郑良峙、王世进等认为原太平顶组、万山庄组和任家庄组的主体均属英云闪长岩和奥长花岗岩等的变质深成片麻岩,从原地层层序中剔除,将泰山群自下而上分为雁翎关组、山草峪组和柳杭组。1988年江博明等通过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认为该地变质岩以变质深成岩为主,其中部分表壳岩呈捕虏体包于这些变质深成岩中, 分布零乱, 难以建立系统的地层层序。
1984—1989年王致本等将泰山群的原太平顶组和万山庄组中的表壳岩置于雁翎关组之下,新建一个化马湾组。
1989年董一杰等认为雁岭翎关组和柳杭组同属一个向斜的两翼,层位可以对比。
1990—1993年,张连峰等在新坟县和放城两幅1∶5万地质图连测中发现万山庄组中有一套石榴石英岩、石榴黑云石英岩等组成的表壳岩残留体,称之谓孟家屯岩组,先划为前泰山岩群,后并入泰山岩群,置于雁翎关组之下。
山东地矿局前寒武纪地层清理小组①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因而以4分方案划分泰山岩群。
2014年3月山东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地层侵入岩构造单元划分方案的通知”认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万渝生等和山东省地质调查院王世进等用锆石SHRIMPUPb法测年,雁翎关组角闪变粒岩年龄为(2747±7)Ma,侵入该组的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片麻状英云闪长岩)为(2740±6)Ma,山草峪组碎屑锆石SHRIMPUPb年龄(2544±6)Ma,柳杭组(2524±7)Ma。对于鲁西地区广泛分布的斜长角闪岩组合与黑云变粒岩组合,虽然其锆石年龄相差近2亿年,从两套岩石组合总是相伴产出分布来看,还是统一划为泰山岩群为宜,其形成时代应可能是新太古代早期。在锆石源区和形成时代方面,与1960年和1980年泰山群专题研究和1∶20万泰安、新泰幅区调项目在雁翎关组、山草峪组和柳杭组中野外观察到的“斜层理、粒序层、侵入关系、地质年龄”等地质关系相矛盾,对此还要开展系统研究与探讨。”
特征
本岩群主要分布于郯庐断裂以西的鲁西地区,常组成层状、条带状和不规则状地质体,散布在花岗质岩石中。出露较好,地层层序较完整的主要见于新泰市李家庄、柳杭、雁翎关—山草峪和盘车沟一带,其次是沂源的韩旺,泰安市的西南峪和界首一带,东平附近和沂水的崔家峪以及枣庄市的桌子山一带也有出露。
1.孟家屯(岩)组创名及原始定义:山东省地质矿产局第九地质队区调分队(张连峰等)1992年10月于新泰市岳庄乡孟家屯建孟家屯(岩)组。原始定义:分布于新泰市孟家屯-泽国庄一带,主要岩石类型为灰白色石榴石英岩、长石石英岩,其次为石榴角闪石英岩、十字石石榴黑云石英岩。变质程度为角闪岩相。围岩主要为糜棱岩化片麻状英云闪长岩、片麻状奥长花岗岩,其次为斜长角闪岩(脉)。孟家屯(岩)组归前泰山(岩)群。
1993年8月,张连峰等又将其归为泰山(岩)群。本书对其原始定义作了修改;现在定义:指鲁西地层分区新泰孟家屯带,里透镜状、不规则状等残留状态断续分布于TTG系列岩体中,由石榴石英岩、含石榴长石石英岩、十字石黑云石榴石英岩及石榴 角闪石英岩等组成的岩石地层单位。与下伏沂水岩群及上覆雁翎关组未见直接接触,变质程度达低角闪岩相。属晚太古代。
2.雁翎关组它分为下部和上部二个亚组:下亚组下部主要为角闪黑云变粒岩、阳起透闪片岩(科马提岩)和斜长角闪岩组合,底部未全出露并被奥长花岗质岩石侵入。在部分斜长角闪岩中见有较稳定的已受构造挤压拉长的似枕状构造残余,本亚组全厚近600m—700m。原岩主要由科马提岩、拉斑玄武岩和火山沉积岩组成。下亚组上部主要为角闪黑云变粒岩和斜长角闪岩组合。原岩主要为基性火山凝灰质沉积岩,其顶部有变质泥质岩。上亚组主要由斜长角闪岩和角闪黑云变粒岩,以及透闪(阳起)绿泥片岩组成,其顶部有厚达80—90m的变质砾状岩石,在斜长角闪岩中见有规则而均一的杏仁构造残余,原岩为拉斑玄武岩间夹科马提岩和中-基性火山凝灰质沉积岩。本组的总厚度随地区而异, 在新泰的桃花峪和石河庄以及雁翎关一带厚度1200—1400m,往北而逐渐变薄,在单家峪一带厚仅900m。按岩相学分析, 本岩组划分为两个火山-沉积旋回:第一旋回以拉斑玄武岩和科马提岩喷发为主,其上部出现分选差的复成分凝灰质岩;第二旋回原岩岩性与第一旋回相似,但底部只有较厚砾状凝灰质岩,而且科马提岩含量较少,每个大旋回的早期曾经处于较深的浅水环境,晚期则为浅水环境。
3.山草峪组整合于雁翎关组之上,以新泰羊流北5km 处的山草峪一带最为发育,是该组的命名地。岩性主要有黑云变粒岩、二云石英片岩、二云变粒岩、角闪(黑云)变粒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等,而以黑云变粒岩为主。 在最下部的黑云变粒岩层中常以含有石英豆状结集体和细粒石榴石为特征。向上含有多层石英斜长角闪岩和角闪变粒岩;中部至上部,以黑云变粒岩为主间夹二云变粒岩和浅粒岩,具有粒级层和多旋回的韵律层。本组最大厚度为2000—4000m②。本岩组的原岩建造主要为含有火山碎屑的泥砂质建造,相当浊流沉积,下部夹有基性火山岩建造。
4.柳杭组位于山草峪组之上③,与上覆的寒武系呈断层接触。根据岩性,本组可分为三个亚组:下亚组包括1—2大层, 主要为斜长角闪岩和滑石透闪阳起片岩组合,下部见有变质砾岩层,厚230余米;中亚组包括3—6层,为黑云变粒岩、二云片岩、变砾岩组合,厚700m左右;上亚组包括7—10层,为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组合,间夹绿泥阳起片岩,总厚度达1230余米。原岩层序从基性熔岩-凝灰岩开始,继之有较厚的科马提岩喷溢和拉斑玄武岩呈互层,往上以拉斑玄武岩为主,常见火山喷发韵律和变余杏仁构造。中亚组具典型的中酸性火山沉积和沉积岩并以沉积岩为主。上部从拉斑玄武岩间夹较薄层科马提岩到中基性凝灰沉积岩,总的看来,也存在二个火山沉积旋回,与雁翎关组有一定相似之处,但在岩石组合、变质砾岩成分及层序等方面都有一定差异,不可能属同一层位。
上述4个岩组基本上形成于深海—浅海频繁交替的动荡环境中,根据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判断,很可能形成于岛弧或大陆边缘环境。本岩群主要经历了中—中高温区域变质作用,变质相为高绿片岩相至低角闪岩相,局部伴有弱至强的区域混合岩化作用。稍后局部又遭受接触变质作用的叠加。变形作用达中等强度,柳杭组中部分变形强烈。在雁翎关组和山草峪组部分岩段和地区产有大、中、小型条带状贫铁矿(BIF)和金矿化带。多期次(新太古—古元古代)侵入于雁翎关组中的伟晶岩脉十分发育,有的脉中富含长石和石英,已被当地小规模开采利用。有的脉中含有铌铁矿、绿柱石、锂电气石、锂辉石、硅铍石和铁锂云母等稀有金属矿物。本岩群已测得雁翎关组斜长角闪岩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为2692 ± 178Ma(张宗清,1986),泰山地区斜长角闪岩和角闪石岩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为2740±74Ma(江博明等,1986)。侵入于雁翎关组中的闪长岩中锆石U-Pb一致线年龄为2699+30-28Ma (刘敦一等)。柳杭组中残斑斜长黑云变粒岩中锆石U-Pb一致线年龄为2788+62-56Ma(山东区调队,1993)。本岩群最大年龄值为2740—2788Ma,均不超过2800Ma,故其时代相当于新太古代。
备考
孟家屯组的归属尚待研究。 1.山东省地质矿产局,1994,山东省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报告。 2.由于对构造的认识不同,故厚度的估算出现较大的差别。 3.在西南峪剖面中,山草峪组之上柳杭组底部见有砾岩层,山草峪顶部又为倒转地层,故有人认为可能存在不整合。
编撰者:沈其韩
作者1:江博明
年份1:1988
系名:太古宇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25 15:40
目录
概述
地质介绍
命名
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