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原画为中国宋代的巨幅壁画,藏于中国三大皇宫宫殿之一的泰山岱庙天贶殿内,全图长62米,高3.30米,生动地描绘了
东岳大帝出巡和返回的壮观场面。该题材的绘画全国仅此一幅。
《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壁画以大殿分门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半部为“启跸”,西半部为“回銮”。《启跸图》中泰山神端坐于四轮六马大辇之上,旒冕龙袍,端庄威严。前有泰山三郎与延禧真人,各乘轿侍行。大辇四周文武百官,前簇后拥。《回銮图》所绘场景与“启跸”相同,仅增加二夜叉抬虎和骆驼驮卷宗,以示出巡圆满成功。整个画面共计697人,其装束、仪态无一雷同。在画法上,既继承了宋代传统笔法,又加以清初传入的西画技法,从而使壁画显现出宋清兼融、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
岱庙壁画的艺术成就,很早便引起世人的惊叹。乾隆帝与嘉庆朝诗人张鉴题咏壁画,亦各有“松柏那论旧,丹青尚著新”、“石坛古柏来风雨,画壁群神奉敦盘”之句。近代随着社会对民间美术的重视,岱庙壁画日益受到各界关注,现代著名美术史家俞剑华先生更给壁画以高度的评价:“像这样伟大精密丰富的壁画绝非现代画家们所能措手,这样的构图也绝非现代画家们所能想象”,“在美术史、绘画史、壁画史上均有它的地位”。
泰山学院副教授、泰山文化研究学者周郢认为,《泰山神启跸回銮图》的文化历史价值无可估量,堪称是泰山文化的瑰宝。以《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为题材开发泰山文化旅游产品,是对泰山
旅游纪念品的一个开拓与深化,因为《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是泰山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标志。以此为切入点,打响泰山岱庙壁画这个品牌,对于泰安、泰山的旅游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将是不言而喻的。
为弘扬
民族传统文化,再现古代艺术风采,十余位学者专家,历经数载,对泰山岱庙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进行悉心摹绘,精工复原。在采用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又遵循宋代绘画、壁画等艺术手法,对原图补其残缺,清其漫漶,既保留壁画原貌,又加以细画、提升,力求青出于蓝,使画作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岱庙壁画的创作历史,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唐代壁画渐盛,
五岳各庙多有大型壁画出现;及至宋代,各地寺庙竞绘壁画,蔚成风气。据《宋朝名画评》载:时中岳天封观东西壁有《圣帝出队入队图》,分别出自著名画师武宗元、王兼济的手笔。与之题材相同的岱庙《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其创构时代亦应上溯到此时。宋代诗人苏辙《岳下》诗有“登封尚坛壝,古观写旗队;戈矛认毫末,舒卷分向背”之句,这是今天所见关于泰山壁画的最早记录。
岱庙壁画出现后,千余年中曾随庙宇历尽劫波:金大定之火,贞祐之兵,元至元之乱,明宣德、嘉靖之灾,清康熙之震,庙殿屡建屡毁。故唐宋原图业已湮灭无存,今传之图,则为康熙十七年(1678年)重修岱庙后所制。据康熙《重修岱庙履历记》碑:“大殿内墙、两廊内墙俱口(使)画工画像。”又据泰安大汶口《刘氏族谱》载:“刘志学,善丹青,泰邑峻极殿(当时岱庙大殿之名)壁画,即其所绘。”据此可知今存壁画出自泰安民间画工刘志学等人之手。此后乾隆、同治间又经重描。历经千载,经营数代,最终形成这幅规模宏大、气势恢弘的艺术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