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溜
崖壁和陡坡上的土石经风化形成的碎屑,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坡面下泻的现象
泻溜是崖壁和陡坡上的土石经风化形成的碎屑,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坡面下泻的现象。是坡地发育的一种方式。
简介
陡坡上的土石岩体受冷热、干湿和冻融的交替作用,造成土石表面松散和内聚力降低,形成与母岩体接触不稳定的碎屑物质。这种碎屑物质时断时续地顺着坡面向下泻落,在坡麓逐渐形成锥形碎屑体,称为岩屑锥。岩屑锥的坡面角度与泻溜物质的安息角一致,通常为35°〜36°。
泻溜形成的堆积物常被洪水冲刷、搬运。由黏土、页岩、粉沙岩和风化的砂页岩、片麻岩千枚岩花岗岩等构成的35°以上的裸露陡坡易发生泻溜。如果泻溜形成的堆积物不被流水冲走,坡地将逐渐变平缓。泻溜强烈的地方将影响交通,堵塞渠道和沟谷,并为洪水提供大量泥沙,淤填水库和河道。
形成过程
第四纪红色粘土的陡坡岩体,由于冬、春冻融变化中的胀缩以及物理风化作用,常引起泻溜的发生。且多出现在沟道上游陡峭(45°~70°)的阴坡、河流的凹岸。促进泻溜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水分或温度变化引起的膨胀与收缩、植被缺乏、沟道发育的阶段性以及人为活动的影响。剖析红土泻溜的形成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风化裂隙的形成阶段,红土层中的裂隙,有纵向裂隙与交错裂隙。前者指岩体缓慢失水而收缩,产生垂直于岩体表面的裂纹,一般深15~20cm、宽0.6~0.7cm,其分布密度较小,后者由于外界气候、湿热骤变,使岩体中水分及温度随之急剧变化而产生的平行或斜交于岩体表面的裂纹,一般宽1mm左右,致使表层呈鳞片状分离。
疏松层形成阶段,产生裂隙的岩体表层,由于干湿冷热的交替变化,促使细小的块状岩体不断分裂成更细小的岩屑,形成厚达10~15cm的地面疏松层。
泻溜发生阶段,处于不稳定状态的疏松层一且遭到破坏,大量岩屑不断地沿坡面向下滚动、滑落产生泻溜。泻溜物质与下部岩屑撞击,使下部疏松层亦同时发生泻溜,直到坡角小于该类物质的休止角时,才逐渐减缓或停止。
此外,在过陡山坡上放牧,矿山开采时废渣、废石堆放不合理,以及交通线路、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都可能引起泻溜的产生。
防治措施
防治泻溜的措施有:①植树种草,保护坡面;②固定岩屑堆,防止冲刷;③在建筑物和道路旁边的陡坡上砌石护坡、喷洒水泥浆或沥青等胶结物;④修挡土墙、挖护路沟,拦阻泻溜物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1:32
目录
概述
简介
形成过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