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州鼓书起源于清代的山西省泽州府,因晋城古称泽州府而得名,是流传于今山西晋城市全境的一种曲艺表演形式,经过了上百年的传承发展,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演唱风格,深受晋城市人民群众的喜爱。鼓书,也称鼓儿词,是一种曲艺表演形式,作为地方上的一种说唱艺术曾经十分流行。
历史沿革
泽州鼓书是以大鼓京腔为母体的一种曲种,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流行于今晋城市全境,因晋城古称泽州府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后,泽州鼓书数次加以改进,其中由晋城韦匠人徐廷荣、沙石堡人马振盛从外学艺带回钢板鼓书及铁板鼓书,后经过第二代传人崔小红几十年的不懈追求和改革,在原来曲调比较简单的基础上,吸收上党梆子、河南豫剧、坠子、四弦书等姊妹艺术的精华,尤其强化了四弦书的艺术优势,以明快的节奏,自如的转换,声腔互融的优美唱腔,颇为丰富多彩的内容,形成并具有了一个新曲种的个性特质。泽州鼓书扬弃了最初鼓书中节奏拖沓,多有重复的积弊,顺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现状,以其易于表现情节惊险,打斗激烈的书段之艺术特点,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艺术特色
泽州鼓书最初的表演形式是表演者场中站立,手握钢板,边唱边做动作。它的表演较为灵活,演员可自由发挥,道白分量重,有讲究。
新中国成立后,泽州鼓书积极更新求变,数次加以改进。晋城韦匠人徐廷荣、沙石堡人马振盛从外学艺带回钢板鼓书及铁板鼓书,第二代传人崔小红在其几十年的演艺生涯里不断借鉴改进,吸收上党梆子、河南豫剧、坠子、四弦书等姊妹艺术的精华,将原来相对简单的曲调发展成为节奏明快、转换自如的优美唱腔,极大地丰富了泽州鼓书的表演形式,形成泽州鼓书自己的个性特质。如今的泽州鼓书剔弃了旧时鼓书中节奏拖沓、多有重复的积弊,顺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长于表现惊险情节、激烈打斗,受到群众的欢迎。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泽州鼓书的鼎盛期,并诞生了大量现代曲目,如《糖衣记》《借驴》《财迷精》等。
代表作品
泽州鼓书的长篇书目有十二部,中小段传统书目60多部,中小段现代书目30多部,共计100余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说唱新书时代,为适应时代要求,还改编创作了大量现代曲目,为在农村站稳脚跟打下了基础。
泽州鼓书传统书目有《小八义》、《呼延庆打擂》、《刘公案》、《雷公子投亲》、《黄小旦大闹理发店》、《巧劫狱》等。
泽州鼓书中经典剧目有《万年》、《小拜年》、《弟兄仨分家》、《黑丫头》、《刘家坪上两兄弟》、《反话》等6段。
泽州鼓书的改编现代曲目有《糖衣记》、《借驴》《财迷精》等。
泽州鼓书现流传的整本戏有《刘公案》、《小八义》、《雷保童投案》、《三红传》等,小段曲目有:《偷油糕》、《小拜年》、《吃嘴老婆哄夫郎》、《万年》、《寡妇带头》、《万年》、《民主治村》、《刘家坪上两兄弟》等。
发展状况
《泽州鼓书》能在晋城市生根发芽是因为它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浓厚的乡土气息,它曾经的辉煌使晋城人民引以为豪。它的价值就在于它的传统性和群众性。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和
外来文化的冲击,一度受到当地人们喜爱的泽州鼓书被迫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正处于经营非常困难的窘境。
综观泽州鼓书的发展历程,他的形成比四弦书时间短,但发展却很快,受群众欢迎度也高,这里有一定的规律存在,从中可看出一种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引进、吸收、融汇、贯通,方可与时俱进。这就是泽州鼓书留下的值得后人思考的课题。
泽州鼓书也同四弦书一样,由于受市场大潮冲击和自身缺陷,举步维艰,晋城市虽然还保留有一支曲艺队,但困难重重,正处于濒危状态。
保护状况
2009年,泽州鼓书被山西省政府确定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