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佛教音乐是
中国音乐史上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以其历史见证的雄辩性和自身的原生态性、完整性、实用性让世人称奇。 洋县佛教音乐是
中国佛教音乐中的出类拔萃者,是中国西部地区民间音乐杰出的代表作,它从西魏时代诞生以来,历经千余年,仍流行在陕南洋县一带。
乐曲种类
洋县佛教音乐乐曲繁多,内容非常丰富,在洋县境内智果寺现藏明代善本经书就载有佛教歌曲1000余首。洋县佛教音乐保存下的还在演奏、演唱的佛曲仍有200首之多,尤以鼓吹乐曲为盛。其主要曲目有《大开门》、《小开门》、《上红楼》、《豆叶黄》、《罗溪》、《打银枪》、《鬼推磨》、《王昭君》、《朝天子》、《对美人》、《粉红莲》、《秋寄生》、《杨枝净水》、《三皈赞》、《关调》、《老引令》、《深更担水》、《海底捞明月》、《刮地风》、《三九拍(一)》、《三九拍(二)》、《上山龙、下山虎》、《双九拍》、《柳叶景》、《小八拍》、《龙虎调十一拍》、《节节楼》、《刘汉韵讨金钱(八股头)》、《四拍》、《放牛娃》、《罗刹利》、《闹天宫》、《菩萨扫殿》、《吟灵乞时》、《十从恩》、《东方赞》、《三瑕鼓》(又名《三霞鼓》)、《炉香乍热香赞》、《赞佛谒》、《莲池赞》、《戒定真香赞》、《愿消三障偈》、《吉祥会启赞》、《四生登于宝地赞佛偈》、《乐帮教主赞》、《佛赞广大感应无差送圣赞》、《南海赞》、《佛光主照本命元辰赞偈》、《浴佛赞》、《大弥陀赞》、《称三圣号》、《回向偈》、《药师佛赞》、《忏悔文赞》、《甘露王》、《赞礼西方》、《大慈菩萨发愿偈》、《供天功德回向偈》、《香花灯涂果赞》、《佛宝赞》、《释迦赞》、《药师教主琉璃王赞》等。洋县佛教音乐所歌所奏乐曲从内容形式可分为三类:即经韵、鼓吹乐曲和锣鼓乐曲(打击乐)。经韵即经歌,佛教声乐诵经形式,吟诵性歌唱,也叫梵呗,其乐器为打击乐类法器。经韵乐曲保存下的有六七十首;鼓吹乐曲是以民间乐器“管子”为主奏的乐曲,保存下的有七八十首;锣鼓乐曲则使用鼓吹乐中管弦乐器除外的锣鼓等乐器,现存留于世的有五六十首。经韵如《杨枝净水》、《三皈赞》;鼓吹乐曲如《粉红莲》、《打银枪》、《豆叶黄》、《上红楼》;锣鼓乐曲如《三瑕鼓》、《七拍》、《九拍》、《十一拍》等。洋县佛教乐曲从曲牌来源亦可分为三大类:即寺庙本身相传的音乐乐曲,沿用元明清南北曲牌的乐曲,吸收民间器乐曲和戏曲曲牌的乐曲。寺庙本身相传的如《炉香乍热香赞》、《青山无语》、《婆娑极苦》、《喜是离娘胎》等,沿用元明清曲牌的有《对美人》、《朝天子》、《豆叶黄》等,吸收民间的如《鬼推磨》、《大开门》、《张良辞朝》等。洋县佛教音乐乐曲从演奏形式亦可分为坐乐和行乐。坐乐即“坐场”,一般用于寺庙佛事、庙会及民间白事的经堂、灵前的唱奏;行乐即“行香”,一般在祈雨迎神和民间丧葬行进途中演奏。
洋县佛教乐曲从唱奏者身份上可分为禅和板和香花板两大类。禅和板俗称“禅门”、“禅教”,是专事修持了脱生死之僧的“禅和子”唱奏的乐曲;香花板俗称“应教”,是应俗的“应缘僧”所奏的乐曲。禅和板乐曲为经韵,即梵呗,香花板乐曲为鼓吹乐曲及锣鼓乐曲。
主要特征
1、体量大。洋县历史典籍有记载的佛教歌曲最少也有1000余首,另有200首左右的佛教乐曲保存到今日,眼下仍在使用。2006年8月洋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在查阅洋县智果寺明代善本经卷时,发现49本佛教歌曲经卷,这些经书是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之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于万历年间下令印造并颁赐给智果寺的。此49本经书上载有佛教歌曲之歌词和曲牌,在其中一些经书上,互不相同的歌曲多达四五十首。
2、洋县佛教音乐有历史的一脉相承性,具有陕西文化的历史延续性。洋县佛教音乐历史内涵深厚,先天饱满,底气十足,此乃得益于护送皇家御赐经卷到智果寺的鼓吹乐班对佛乐佛法的弘扬,得益于智果寺僧众对佛乐佛经的护持。洋县境内有一座昔日城高池深的佛教王国,这就是皇家寺院智果寺,智果寺藏经楼内现藏的包括49本佛教歌曲经卷在内的4173函明代御赐善本佛经,保存完好。这些经卷为洋县佛教音乐的应用和传播提供了实物依托,洋县佛教音乐则在诵唱经卷、开展佛事中得到了承传和发展。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洋县智果寺明代善本经卷能够基本完好地保留到今日,洋县佛教音乐也便基本完好地保留到了今日,这是情理之中的事,也是人们亲眼所见的事实。这种历史的传承性不可小觑。例如御赐经卷中的佛乐《豆叶黄》、《朝天子》等,在民间的经乐班中仍为压轴佛曲。
3、洋县佛教音乐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它的原生态性和完整性极强。现代交通的发展使洋县境内在历史上的傥骆道、子午道等几条经济文化传播通道逐渐被冷落和荒芜,这使得洋县佛教音乐的分布地区变得相对偏僻,而洋县佛教音乐正是在这种相对偏僻的环境中保留了它原生的态势以及其较为完整的曲目。洋县佛教音乐保留下来的可供演唱、演奏的200首之多的曲子,从内容的取材和音乐的风格上看,它原生的标记非常明显。
4、洋县佛教音乐有着委婉细腻的汉水上游地方乐曲的特色,它具有极强的民间性、实用性。诞生于北魏、成熟于唐宋,兴盛于明清的洋县佛教音乐在民国以前一直主要以寺庙音乐的面孔出现,到了民国和后来的破除迷信时期,洋县佛教音乐迅速地从寺庙走向民间,它们吸收了洋县的曲子、民歌、碗碗腔、桄桄等音乐的养分,逐渐成为洋县地方上民间音乐的一种。而且,它基本上是为民间办白事所用,在民间服务中不断发展,推陈出新,取材变得十分广泛,音乐风格变得十分鲜明,特别缠绵悱恻,感染力很强。正因为如此,洋县当地群众喜闻乐见,民间办丧事必请鼓吹乐班(民间称“经摊”、“经乐班”)前去诵经唱奏,此已成为当地群众的习惯。
6、洋县佛教音乐还具有兼容性。这主要是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上居民的迁移,造成了洋县是秦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及陇文化交汇之地的原因。
7、洋县佛教音乐又是繁荣的盛唐文化的见证,表明了盛唐文化向南传播的现象,雄辩地说明了盛唐文化的影响力。洋县古称洋州,域内有两条主要的古道路,一条为傥骆道,其北口在西安市周至县西南的西骆峪,南口在洋县傥水河谷,全程480华里,步行4天可达;另一条为子午道,北口在今西安市长安县南的子午谷,南口在洋县龙亭镇,全线660华里,步行7天可达。两条古道在历史上是沟通汉唐王朝朝廷所在地关中与陕南的重要通道,是汉唐文化由京都长安向地方流动的主要途径。洋县佛教的传入、寺院的出现、佛乐的产生和发展,此两条古道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唐德宗李适之时,为避朱泚兵变,德宗曾在今洋县所在地洋州、梁州驻跸三月有余,适逢长女唐安公主病死,德宗在今洋县的马畅厚葬了爱女,筑塔搭棚,诵经唱奏,超度亡灵,这是长安佛乐的一次大展示。此事是京都唐文化向民间地方传播的一个范例。
8、洋县佛教音乐传承非常清楚,禅教和应教音乐都是历朝历代的师父传下来的。
主要价值
洋县佛教音乐在陕西省的宗教音乐中被誉为“最出类拔萃”者,是佛教音乐的“油花花”,是陕西佛教音乐的一个缩影,是大西北地区的优秀民间文化遗存,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洋县佛教音乐其价值主要有:
1、在中国佛教音乐史中,像洋县佛教音乐这样具有1400多年悠久的历史,又同御赐鼓吹乐班、同御赐经卷连结传承在一起的音乐,实属罕见。因而它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2、洋县佛教音乐还有着极强的文化价值,在佛教乐曲大多失传的今日,洋县却保存着200首乐曲让世人称奇,特别是佛乐中的精华部分——鼓吹乐曲数量最多。在陕西省的《陕西省优秀民间文化遗产名录》(征求意见稿)中佛曲经韵仅只有榆林市一首《清举》流传到今日,而洋县却有经韵数十首,这就消解了“经韵”奇缺的遗憾。丰富的资料将对佛教音乐的研究起到促进作用。发掘、抢救、保护洋县佛教音乐,对保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丰富和完善中国佛教音乐史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洋县佛教音乐还具有极强的科学价值。洋县佛教音乐在1400余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一整套知识和艺术体系,较好地反映了汉水上游宗教音乐艺术的本质规律,它特别缠绵婉转,亲和力强,在超度亡灵、净化众生心灵、促进一方祥和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没有哪一种地方艺术可以替代。其地域文化认同作用明显。发掘、抢救、保护洋县佛教音乐对陕西地区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4、洋县佛教音乐还具有见证陕西传统文化生命力的独特价值。在宗教音乐方面,它反映了陕西文化的历史延续性。
历史渊源
洋县佛教音乐是陕西宗教音乐中的出类拔萃者,是陕西佛教音乐的一个缩影。它历史悠久,经历了北魏时代的产生期、唐宋的成熟期、明代和清代上半叶的鼎盛期,民国至新中国成立的曲折发展期。
佛教传入洋县境内是516年—528年(北魏孝明帝)之时,唐代便很兴盛了,当时在县境内就建有智果寺、朝阳山广湘寺、开明寺、醴泉寺、崇法院、普泽院、池南寺、延良寺、白雀寺、浮石寺等。明代之时智果寺香火最盛,因之,洋县佛教称著禅林,而洋县亦成为陕西南部
佛教文化的中心。到1694年(清康熙三十三年)全县有寺、院、庵60余座。
在佛教传入洋县千余年的历史进程中,随着寺院的不断修建、僧尼队伍的日渐壮大及佛事活动的逐渐普及,佛教音乐也便相伴而生,在千余年的历史进程中去芜存真,成为一种地方上独特的艺术品种。洋县佛教音乐在唐末宋初已崭露头角,明代达到了鼎盛时期,清代初期和中期保持了持续发展的势头。特别是在明神宗之时,明肃皇太后为智果寺捐金赐经,神宗题写“敕赐智果寺”匾额,并为智果寺捐建藏经楼一座,将御赐的6780卷经书供奉于该楼之内,皇帝还将护送经卷的鼓吹乐班及仪仗队一起赐给了智果寺,朝廷护送御赐经卷到智果寺的鼓吹乐班和智果寺的众僧便处于一个特殊的环境之中,他们在传播佛乐、护持经卷、弘扬佛法中做出了贡献,因之导致了智果寺的繁荣,使其后佛事盛大无比,而且境内其他寺院也争相效尤。破除迷信时,寺庙衰落,佛教音乐从县域的寺庙走向民间。
相关物品
一、乐器
洋县佛教音乐的乐器分吹奏类、打击类和弦奏类三大类别。
1、吹奏类。用于鼓吹乐、锣鼓乐。主要是管子。另外还有笛子、箫、笙。
2、打击类。用于锣鼓乐、鼓吹乐和经韵。主要是鼓。
用于锣鼓乐的有大堂鼓,扁鼓(越鼓)、头鼓,还有大锣、小锣、乳锣(斗锣)、铙、钹、苏铰、土铰、手搿 (gé)、五音云锣、铛铛等。用于经韵的有钟、鼓、铃、磬。
3、弦奏类。用于鼓吹乐。乐器有二胡、板胡等。
在洋县佛教音乐之中,其最主要的乐器是管子和鼓。
二、作品
1、《洋县佛教音乐鼓吹乐曲》、《洋县佛教音乐经韵》、《洋县佛教音乐锣鼓乐曲》。
2、明代经卷《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卷第十二》、《诸佛世尊菩萨尊者名称歌曲感应卷第四十九》、《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感应卷第五十》等。
传承意义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洋县文化馆获得“洋县佛教音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