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社火
以装哑剧的表现形式开展的传统民俗娱乐活动
洋县社火,起源于元末明初,以明清最盛,它是以装哑剧的表现形式开展的一项传统民俗娱乐活动。作为一种融合装扮,造型,技巧表演的民俗艺术,他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历史和现代人物,形成一个故事组合,雅俗共赏,寓教娱乐。
起源
最初多以高跷、竹马,以后逐渐发展成单台、悬台社火。按类型可分为抬社火、地社火和骡马社火三种。现主要以抬社火和地社火为主,抬社火分为三种有悬台、转芯和小芯三种,小芯即为平台社火,轻便易装,选10岁左右儿童2—3人。画脸谱、着戏装,三至四人一抬,可游街转乡。转芯装有铁制或木制转轴。曲拐处精做“扇面”或古兵器样。备站“角色”,行走旋转,别有情趣。悬台有中型和大型之分,中型悬台一般组装二至三层,大型悬台一般组装四至五层,悬台社火有的高达10米以上,一般选8—16儿童若干名,装扮成全本戏角色,由数十名青壮年男子用木杠肩抬表演。
特色
近几年来悬台社火已将人抬改为人力车、拖拉机或汽车运载,运行更加方便,表演更为精湛。其融生活与艺术于一体,富有原始、质朴、粗犷、热烈的艺术个性,极具渲染力,是洋县古代舞蹈艺术发展延伸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他新的内涵,使其富有坚实的艺术魅力和社会基础,所以经久不衰。洋县社火在1959年庆祝建国十周年文艺活动中,以悬台社火《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先后赴省、京组装表演,受到朱德、习仲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誉满京城。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1-12 22:22
目录
概述
起源
特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