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开埠后,美部会和美以美会于1847年分别在福州建立了教会。1848年5月25日,美以美会怀德牧师之妻简·伊莎贝拉·怀德夫人(Jane Isabel White)病逝(她是第一位逝于福州的
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清政府允许美以美会在仓前山租地以用作怀德夫人的坟墓。美以美会便在今天福州仓山区麦园路西端的宁静的小山谷上租下了一块遮蔽在橄榄树和番石榴树树荫下的青草丛生的地界。当时,该地的周围也是一大片遍植松树与冷杉的福州本地人的坟场。在墓地建立之初,传教士的墓被周围数千座福州人的坟墓所包围,占地不过数百平方英尺,仅由一些灌木丛与周围福州人的墓地分隔开来,传教士简约的花岗岩墓石和当地福州人的各式各样的墓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后数十年,该墓地的范围才逐渐扩大。
文革期间,洋墓亭被破四旧的
红卫兵砸毁夷平,1970年代该地又被改建为福州橡胶厂。现今橡胶厂已拆除,原先洋墓亭的地界一部分位于今天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内东侧,一部分已被房地产购置开发楼盘。
该墓地占地约2平方公里,曾埋葬着自1840年代
基督教扎根福州至1950年代中共占领福州这一个多世纪来逝世于福州的西方传教士、医生、领事、商人等。到1949年,公墓共葬有400余具尸骸;所有墓穴整齐排列,都是2米长1米宽,彼此间隔0.5米。
发士牧师(Carl Joseph Fast,1822—1850),
瑞典行道会,第一位在福州殉道的新教传教士,在福州附近被海盗袭击身亡后葬于洋墓亭。
史荦伯牧师(Robert Warren Stewart,1850—1895),
英国圣公会差会,殁于古田教案,与其遇难家人一起葬于洋墓亭。
程吕底亚牧师(Lydia Trimble,1863—1941),美以美会女传教士,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的创始人。
福州洋墓亭所在的福州南台岛仓前山地区是清末和民国前期福州对外机构、外国领事馆、外侨居住区的所在地,靠近闽江的码头,周边的商业也很繁荣,1930年代时福州沈绍安的脱胎漆器店就在洋墓亭一带设有分店,1938年厦门被日本军队占领后,厦门侨务局也一度迁至洋墓亭办公。因其地环境优雅,1936年中国影星
胡蝶来福州时也居住在洋墓亭的槐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