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会(肥东洋蛇灯)
安徽省肥东县地方传统民俗
灯会(肥东洋蛇灯),安徽省肥东县地方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洋蛇灯产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包公镇的大邵村,相传元明之交大邵村的邵姓婆媳为躲避元兵而藏身山洞,元兵发现二人后欲图不轨,此时一条数丈长的白蟒飞下山崖,惊散元兵,婆媳因而得救。邵家认定巨蟒是“东海蛇神”,为感念其救命之恩,村人扎成蛇灯,取名“洋蛇”,意指巨蟒为海洋中的蛇神。由此开始,洋蛇灯在大邵村的邵姓族人中世代相传。在大邵村,每过18年才会将洋蛇灯取出玩赏一次,初玩时只有几节,每玩一次增加一节(约1.6米),至2004年,洋蛇灯已达35节、104米。
改革开放以来,邵氏家族打破18年玩一次的习俗,根据需要玩灯于城镇大街小巷、农村田间地头,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洋蛇灯这一传统艺术。此外,随着蛇身加长,需要的演员也越来越多,参加人员尽量用邵姓男子,如人员确实不够,也允许邵姓的外甥们参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肥东洋蛇灯已成为大邵村居民欢庆元宵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主要活动
活动流程
肥东洋蛇灯表演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即:扎灯、出灯、金蛇狂舞、收灯。
(1)扎灯
肥东洋蛇灯制作工艺复杂,有一整套绑、扎、凿、勾、翘、压、衬的方法,通过老艺人的口传身授加以传承。
制作洋蛇灯的原材料主要有毛竹、桑皮纸、黄麻、蜡烛等。毛竹是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一种。这种在江南山谷溪水边生长的竹子,不但柔韧,富有弹性,而且经久耐用。篾匠将竹子破开制成薄薄的竹篾后,还需要经过擀篾、刮篾等工序。桑皮纸则主要是用来捆扎和编制接头,具有连接牢固、便捷轻快的特点。黄麻主要是为了编制扎制洋蛇灯时使用的绳子,它具有柔软、结实、耐用等特点。蜡烛主要使用在传统的洋蛇灯扎制中,如今已逐渐被更方便安全的小电灯所取代。
材料准备齐全后,便可以扎灯。肥东洋蛇灯主要由蛇珠、蛇头、蛇身、蛇尾以及灯皮构成。
蛇珠是整个洋蛇灯的前导,外形上看起来是一个完整的圆球状。其实是由九十九个小竹角组成,内有一个大硬圈装活火圈,配制两管四爪,以固定蛇珠,使其能够活动,同时还配有响钹两个,使蛇珠滚动时能够发出响声。
蛇头是洋蛇灯非常重要的部分,其上下颚分开,蛇芯子直伸,并且通过安置小小的机关使其能够伸展自如。蛇头内安装有放灯火的硬圈,蛇头上还安放着用五色金银纸糊成的“似龙角”等,还有寓意八仙的图案。
洋蛇灯的灯身是由毛竹破成竹丝后编起来的圆圈组成,再用黄麻捻成的绳子分上下、左右进行编织固定,麻绳疙瘩一律在外,然后一字排开,同时还要为支棍留出空隙。一节一节的蛇身捆扎组合起来时,洋蛇的骨架就形成了。邵家人还在蛇身内暗藏了九十九盏灯,以纪念蛇神保佑降福后九十九天添丁进口。
使整个洋蛇灯活起来的关键,则是骨架外的蛇皮。过去做蛇皮时,需每家每户出四两纱,然后由布匠织成布,再进行人工技术处理,包在洋蛇身上。如今,随着布料制作技术的发展,洋蛇灯的蛇皮已经不再靠家家户户拼凑纱布,而是用一种色泽、材质都更加完善的布制作而成,既能将洋蛇腹内的光透出来,又防风耐火,舞动起来时,蛇皮与竹制的蛇鳞巧妙融合,自然生动。
(2)出灯
第一次出灯时,邵姓家族还在祠堂设坛祭祀,由邵思明母亲领着邵思明和邵姓乡亲,一步三叩首,一直到东山洞口,以感恩戴德,志恩求福。邵姓子孙所有灯队队员,按照主玩、领玩、蛇头玩依次参拜蛇神,作三个揖,叩三个头,再作三个揖,参拜后,起灯,并接灯头。
接灯头,是指将洋蛇灯的蛇头和蛇身连接起来。不舞灯的时候,蛇头被供奉在潜龙宫的神龛里,蛇身则因为过于庞大,被安置于另外的地方。当蛇头被请出后,灯队队员便将它和蛇身连接,并用一块红绸布包裹起来。
出灯时,前面有四对牌灯,一对写“风调雨顺”,一对写“国泰民安”,一对写洋蛇灯的来历,一对写洋蛇灯的简介。牌灯后有两个三眼铳,装置火药,以炮助威。后面紧跟着二十管笛子和两个大抬鼓。抬鼓为腰鼓状,约有一丈长,另外还有锣、钹等乐器。
(3)金蛇狂舞
该环节是舞洋蛇灯的核心环节,分长蛇出海、走径折、摇大车、四蟒翻身、盘宝塔五种形式。
长蛇出海:出海的形式分为头出、尾出、头尾双出三种。头出时音乐鼓点平缓,尾出时音乐鼓点轻快、流畅,头尾双出时音乐节奏则急促、铿锵、亢奋。
走径折:展示的是洋蛇蜿蜒游动的状态。在实际的表演中,根据蛇行的特点,可以分为上径折、下径折、上下径折三种形式。上径折时,灯队队员将支棍举起,做弯曲状,蛇身在上。下径折时,灯队队员让支棍向下,做弯曲状,蛇身一直在下。上下径折时,则蛇头向上,蛇尾向下,或蛇尾向上,蛇头向下,平行游走。
摇大车:刚出海的洋蛇,在蜿蜒游动了一会儿以后,精力旺盛起来,开始翻腾,这便是“摇大车”。这时,蛇头面向观众,灯队则保持着原地不动的步伐,全凭手臂力气以及彼此默契的配合,用一个个支棍将洋蛇舞动得上下左右翩飞,从侧面看时像洋蛇原地翻滚。而从正面看去,则能够清楚地感受到洋蛇的每个环节都在舞动。
四蟒翻身:主要分为头翻、尾翻以及头尾双翻。
盘宝塔:分为头盘和尾盘(亦称顺盘、倒盘),是洋蛇灯舞的重头戏,也是整个表演的高潮。当鼓点由欢腾的激昂变成惬意的轻松时,洋蛇在嬉戏欢闹一番后想要休息了,于是一层一层地慢慢地将身体盘起来。灯队的队员们托着底层的支棍,让蛇头居于最高点。一百多米的洋蛇,即使盘起身来,也足有6米高。
(4)收灯
按照老规矩,洋蛇灯舞完后,还要有一个收灯仪式。三眼铳鸣炮响后,邵姓乡亲家家张灯结彩,鸣炮接灯,给蛇神接风洗尘,然后将蛇头安置起来设坛膜拜,供着蛇头的香案三天后才可撤坛,等到下一次出灯时,必须重新扎制一个全新的蛇头,扎制完毕,才可以将上次的蛇头销毁。收灯时要以“说好”庆贺。
相关禁忌
肥东洋蛇灯的禁忌大多是针对仪式具体步骤而言,比如仪式结束后,灯头必须保存,在下一次的洋蛇灯仪式之前,灯头是不能销毁的,只有在制作出新的灯头以后才可以销毁。洋蛇灯还有一项关于女性的禁忌:任何女性不能跨过灯身,只能从灯身旁绕过或将灯身抬起后从灯身下经过。一旦有女性犯忌,灯身便不能再使用,而男性无论从灯身上跨过多少次也不会有任何影响。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肥东洋蛇灯是集民间扎制工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于一体的综合性传统艺术,它所承载的民间文化艺术信息量及多门类综合艺术特征等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传承状况
肥东洋蛇灯工艺技巧复杂,难度大,习艺周期长,即使是年轻时学,也要到 50岁后才能学成;再加上一些年轻人对其已不感兴趣,造成后继乏人的局面。而且,由于扎灯材料要求严格特殊,有些材料的传统采集地已不复存在,客观上也制约了肥东洋蛇灯的延续。由于蛇身逐次加长,制作、表演洋蛇灯需要的人越来越多,就拿一百米长的灯来说,一场表演下来需要141名演员相互配合。但现在大部分青壮年常年外出打工,玩灯人员缺乏,起一次灯非常困难。
传承人物
邵传富,男,汉族,出生于1946年2月,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肥东县申报,项目名称:灯会(肥东洋蛇灯)。
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肥东洋蛇灯这一传统文化,1992年,邵姓族人集资建成一座面积为100多平方米的“潜龙宫”,每次玩过洋蛇灯就将全灯直接置于宫内。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肥东县文化馆获得“灯会(肥东洋蛇灯)”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灯会(肥东洋蛇灯)项目保护单位肥东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1993年10月,中国相声节在合肥举办,肥东洋蛇灯在开幕式上演出。
1984年,肥东洋蛇灯参加了合肥市庐州灯会。
1992年,肥东洋蛇灯参加了安徽省第七届运动会开幕式演出。
2004年,肥东洋蛇灯参加了合肥市“万众欢腾闹元宵”大型踩街等活动。
2020年1月20日晚,肥东洋蛇灯在肥东县包公镇大邵村潜龙宫广场进行了表演。
相关报道
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曾对肥东洋蛇灯作了专题介绍。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8 15:21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