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釉色名。又称“
雪花蓝釉”、“洒蓝釉”。明宣德时
景德镇所创,清
康熙时烧制成熟。是在烧成的白釉器上,以竹管蘸蓝釉汁水,吹于器表,形成厚薄不均、深浅不同的斑点;所余白釉地仿佛是飘落的雪花,隐露于蓝釉之中。
弘治产品稍逊,近于
藕荷色或支
青色,釉面亦欠匀净,色调深浅不一,但所制暗龙纹盘,里为白釉,外以
青金蓝釉为地,龙身施淡孔雀绿彩,颇为精致。
洒蓝釉创烧于明代宣德年间的景德镇,之后停烧。到了清代康熙时期才又恢复生产。清康熙、
雍正、
乾隆时期的洒蓝釉瓷器呈色稳定,做工精细,很多辅以金彩装饰,也有少量辅以五彩和釉里红装饰。由于烧造时的工艺复杂,成功率比较低,因此洒蓝釉瓷器在当时也是比较珍稀的一个品种。清代后期,洒蓝釉瓷器的烧造水平有所下降,胎和釉等方面都无法与清早期的器物相比。因此,从收藏的角度讲,清代的洒蓝釉瓷器还是以康、雍、乾时期的制品为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