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迦山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普陀山景区内,西距普陀山5.3千米,呈锐长三角形,南北长约1.05千米,东西宽0.6千米,面积0.36平方千米。岸线长3千米,海拔97.1米。东面靠海;南边有白沙、朱家尖等岛屿;北边为葫芦岛;西边为普陀山。
位置境域
洛迦山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普陀山景区内,西距普陀山5.3千米,呈锐长三角形,南北长约1.05千米,东西宽0.6千米,面积0.36平方千米。岸线长3千米,海拔97.1米。东面靠海;南边有白沙、朱家尖等岛屿;北边为葫芦岛;西边为普陀山。
地理环境
地质
洛迦山地质属古华夏褶皱带浙东沿海地带,形成于1亿5千万年前侏罗—白垩纪,燕山运动晚期的侵入花岗岩构成岩石基础。
地貌
洛迦山地貌受第三纪新构造运动地壳间歇上升及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海蚀作用影响。
气候
洛迦山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湿润,季风明显,雨最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1℃。最热为8月份,月平均最高气温27℃,最冷为1月份,月平均最低气温5.5℃。年降水量一般在900—1300毫米间。春夏两季占全年降水量60—65%,秋冬两季占全年降水量35—40%,降水一般集中在3—4月份春雨期和5—6月份梅雨期,8—9月份因台风影响降水亦较多。全年日照以8月份最多,平均279.8小时,2月份最少,平均120.7小时,平均阳光照射时间为可照时间的54.7%。
水文
洛迦山四周濒海,多为山地,地表水大部分泻入海,地层富水性弱,地下水资源有限。地下水赋存于第四纪松散岩层中,其中沿岸砂、粉水层含水性较好,水深1—3米,从近海边切割处渗出。基岩裂水只存在上侏罗系火山碎屑岩、火山熔岩块状岩层中。
旅游资源
综述
洛迦山原有妙湛禅院、圆通庵、观觉庵和自在禅院四座寺院,它们都毁于“文革”。今天的洛迦山全山只有一条蹬道,寺院沿道路顺次布置,其序列性结构犹如普陀山简化的微缩品。妙湛禅寺是第一座寺院,1990年在寺院废址上建妙湛塔,与太子塔一样也为宝箧印式塔。第二座寺院为圆通禅院,与旧时圆通庵同名,圆通殿后曾有龙水池,水口有石龙。再向前有大悲殿(旧自在禅院)和大觉禅院(旧观觉庵)。山下海岸曾有白然洞穴水晶宫,亦称潮音洞,而水晶宫之名则变为大悲殿的立有滴水观音旁的石室名称。与普陀山类比,妙湛禅寺和妙湛塔如同普济禅寺与太子塔,圆通庵、大悲殿、自在禅寺的地位可与法雨、慧济两寺类比,而早年的水晶宫则如潮音洞。
洛迦山香道
洛迦山香道由西码头至北码头。途经闻思亭、石坊、妙湛塔、伽蓝殿、圆通禅院、圆觉塔、大悲殿、大觉禅院至北码头归返。两头贯通。长约1.5千米,平坦处用石板铺筑,陡坡处条石铺成石阶,共750余级,1980年始由佛协陆续修建。1996年6月取名洛迦路。
妙湛塔
妙湛塔又名“五百罗汉塔”,坐落在洛迦山中部,1990年初始建。1993年6月建成。数百吨青石皆从
温岭海运而至,用人工肩负扛抬上山,耗工二万余,雕工精细,是海天佛国一大工程。塔呈四方形,高27.6米,基座边长16.3米,双层
须弥座,塔身三层与多宝塔形似,庄严、稳重,颇具神圣感。
圆通禅院
圆通禅院在山巅坪地。进门为天王殿,小巧别致。第二重为圆通殿3间,建筑面积182.28平方米,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内供大士立像。殿侧昔有龙泉古井等胜迹。二边厢楼各4间。1990年佛协在原圆通篷址新建。
历史文化
佛书《华严经》有所谓善财童子参拜观音菩萨于南海普陀洛迦山之说。普陀洛迦山因此得名。普陀山自唐朝始,香火日盛,寺僧意将邻近小岛划入佛地之列,便将普陀洛迎山之名一分为二,移洛迎名于此小岛。
开发建设
明万历初,有僧结茅洛迦山中,粮尽举火,常住令船送之。旧载僧与一大蛇共居,饭熟与蛇同食,夜则蛇卧榻旁。
清末,山上有妙湛、圆通、自在、观觉四座茅篷,均毁于“文革”。
1977年,洛迦山划归白沙公社管理。
1981年,重新划归普陀山。
1980年,普陀山佛教协会修复圆通篷圮屋数间供奉大士,同时整修香道和篷前场地,栽种花木,善男信女争相朝礼。
1984年,经历“文革”中断的普陀山至洛迦山客轮航线复航,次年建成洛迦山西码头。
1988年,在妙湛庵旧址新建五百罗汉塔(又称
妙湛塔)。塔三层,高27.6米,三层共雕
罗汉像518尊,组成12幅罗汉朝
观音图。
1989年,大规模建设洛迦山,先后建成土地祠、伽蓝殿、圆通禅院、大悲殿、大觉禅院、圆觉塔、妙湛塔、大型石雕观音“普门品”故事碑廊等宗教名胜。
1992年,洛迦山新建殿塔,寺庵修复开放,重新纳入了普陀山的朝山系统。
20世纪90年代,洛迦山香道靠近码头处新建闻思亭,妙湛禅寺西建石牌坊,结构上与普陀山的回亭、下马坊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