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可可」( rococo)的原涵义是「具壳形」,源于
法语 rocaille。洛可可美术兴起于
法国国王
路易十五统治时期,亦被称为为「路易十五式」,流行于十八世纪前期。洛可可美术脱胎于巴洛克
古典主义,但其风格更加微细轻巧、华丽繁琐,对应着路易十五所崇尚的享乐主义,以美化妇女和歌咏男女恋爱为主题,主要描绘无所事事的男女们幽会、玩乐的情景。画家们发挥色彩的感性作用,通过飞扬的色彩画面,将豪华的场面、亲切的风景、魅惑的体态,混合成洛可可艳情艺术温柔而华丽的风格。其代表人物是法国著名画家弗朗索瓦·
布歇。
概念释义
洛可可原意为“贝壳装饰”,起初是指建筑和室内陈设中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烦琐的风格样式,后期则转化为一个专有名词。多表现为纤弱、华丽、繁琐和精美,采用S型和漩涡形的曲线,并追求视觉的快感。作为一种美术样式,洛可可脱胎于
巴洛克艺术,但是与后者有很大不同。巴洛克时期英雄史诗般的庞大、震撼、巨大、威严、庄重、仪式性与宗教性被轻快、愉悦、精巧、易亲近被日常性、追求轻盈、纤巧、脂粉气和享乐主义情趣所取代。艺术追求轻盈、优雅、柔和、娇媚、美丽和享乐的极境,装饰的曲线可以自由伸展,艺术形式变得格外艳丽、轻松。
历史背景
18世纪的欧洲,处在文艺复兴与19世纪这两个艺术繁荣高峰之间的“发展期”。无论政治、经济还是艺术,发展都相对平缓。虽然巴洛克艺术在17世纪风光无限,但进入18世纪,由于失去赖以生存的宗教环境,便逐渐衰落了下去。而法国绘画却日渐繁荣,逐渐取代了意大利绘画的“霸主”地位成为了时髦的主宰。随着作为思想解放运动的启蒙运动的大爆发,国王不再是艺术的唯一赞助人,新兴资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渐上升为主要阶层,而贵族阶层却走向堕落与颓废。
法国的政治日趋腐败,贵族只知及时行乐。在法国路易十五当政期间,诞生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洛可可”,其特点是奢华、精致、富于装饰性,反映的是上流贵族的审美理想和趣味,它传神地展现了法国宫廷的轻快优雅,有一种女性特有的柔美、纤巧之感,充满了脂粉气和享乐主义倾向。尽管此时法国的君主专制政体已经失去昔日的辉煌,但多年的物质财富和传统累积所导致的思想和文化艺术仍然极为活跃。王公贵族们虽日益腐朽、日趋堕落,但他们的审美趣味却对西方美术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各种物质和精神的进步,使得法国这个本来就具有优雅和轻佻的民族性格更加突出,追求享受已成为时髦∶要更舒适的住宅,要更典雅的环境,要更实用的家具,更美观的装潢,更合体的服装,更可口的菜肴,艺术品不再是为宫廷、教堂所专有,终于在法国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在这种影响下,法国发展出洛可可艺术风格很快在欧洲风靡开来,至此,欧洲艺术中心从意大利罗马转移到了法国巴黎。直至今天,巴黎至今仍是世界时髦风尚的中心。
美术风格
洛可可作为一种惹人注目的宫廷绘画风格迎合了那些崇尚典雅奢华的贵族资助者,将巴洛克艺术的宫廷因素推向极端,并在此基础上更趋于装饰性与豪华感。洛可可风格涉及到从建筑形式的内外装饰到绘画、雕刻,以及家具、陶瓷、染织、服装等各个方面,它们去除了以往的仪式性与宗教性.以轻快、奔放、易亲近和日常性取代了王权思想与宗教信仰的气息,体现出纤细、轻盈、华丽、精致的总体特征。这种刻意追求轻盈、纤巧的风格和视觉快感,强调精美柔软的气氛,很容易招人喜欢的。于是,宏大的建筑空间逐渐被小巧诱人的闺房与私宅所代替,晶莹的水晶枝形吊灯、纤巧的家具、清淡娇艳的色彩、盘旋的曲线纹样装饰和落地大窗,温柔甜腻的绘画,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创造出优雅迷人的总体效果。洛可可风格不仅仅局限于美术,而且代表了一种讲究艺术品位的、无目的性的、属于贵族的享乐文化。
代表画家
布歇
布歇是一位将洛可可风格发挥到极致的画家。1723年,年仅20岁的布歇就获得了罗马皇家学院展览会一等奖。此后,布歇在意大利留学4年多,回到巴黎后声名大震,备受路易十五情人
蓬巴杜夫人所赏识,并得到其资助。布歇为她画了一些肖像画,并为她设计服装和装饰品,也正因如此他与蓬帕杜夫人一起被誉为“洛可可的双翼”,布歇所作的设计都成为当时宫廷贵妇人所追逐的时尚。
布歇的作品主要是迎合当时上流社会的需要,多以神话和寓言为题材,描绘上层社会所喜欢的裸女,表现女性的娇艳、柔媚和肉感,色彩明亮华丽,擅长用巴洛克技巧来营造精巧的构图,但将巴洛克有力的曲线转化为阿拉伯花饰的组合,线条优美,显示出丰富的想象力和不同凡响的艺术创造力。代表作品有《浴后的狄安娜》《被迷住的丘比特》(图16-3)、《金发宫女》《梳妆的维纳斯》《牧歌》等,这些作品完整的诠释了他对人体标准美的看法。
让·安东尼·华托
华托(Antoine Watteau,1684~1721)是法国18世纪洛可可时期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一位画家。华托曾在舞台美术家吉洛的工作室当助手,这使他对戏剧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取材于戏剧。1708年,华托又师从装饰画家奥德朗三世,悉心研究了17世纪巴洛克绘画大师鲁本斯的色彩技巧,深受鲁本斯和其他17世纪荷兰画家的影响,使自己的艺术进入一个新时期。1710年他再度回到巴黎,以两年时间完成了他最重要的作品《出发去西苔岛》 (图16-2),这幅作品是他一生中的转折点。题材取自当时的一个歌剧,描写一群贵族男女梦寐以求地幻想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爱情乐园。西苔岛是希腊神话中爱情与诗神游乐的美丽岛山屿,传说中爱神维纳斯的居住之地。华托描绘一群贵族年轻情侣依依借别地离开爱情之岛,精心构思这一情节,三对恋人表现了恋爱的三个过程,整幅画面形成了一个流动的时间曲线,使活动的人物与安谧寂静的风景之间形成对比。画面展现一个充满诱惑的幻景,金色的霞光普照大地,大自然充满诗意,远处待发的船帆,更点明了这幅画的主题。这件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和心理要求,受到上流社会的赞誉。华托的代表作品还有《爱之园》《小丑》《热尔森画店》等。
弗拉戈纳尔
在法国洛可可绘画的发展中,让· 奥诺雷·
弗拉戈纳尔(Jean Honore Fragonard,1732 ~1806)也占有突出的地位。华托是摄政王时期的画家,布歇属于洛可可美术的盛期—路易十五和蓬帕杜夫人的时代,而弗拉戈纳尔则深受杜芭莉夫人的关照,是第三代洛可可画家。此时新古典主义思潮已悄然兴起,而曾经宏大而华丽的的洛可可艺术逐渐瓦解和颓废。他出生于法国南部,早年师从夏尔丹和布歇,继承了洛可可绘画田园风俗画,20 岁获皇家美术学院的“罗马大奖”,1765年以历史画《克雷苏斯和卡莉洛厄》被接纳为皇家学院院士。他将意大利巴洛克的激情与鲁本斯、伦勃朗的高超技巧结合起来,在华托深沉优雅的牧歌场面和布歇形之于色的欢乐盛宴的基础上,转向贵族男女挑逗嬉戏乃至轻浮甜俗的境地。代表作有《浴女》《秋千》《偷吻》,以及组画《少女心中爱情的升华》等。
风格评价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洛可可风格反映了社会文明的极致,然而这种风格却也短暂到了极致。洛可可风格有排斥和贬低精神内容的倾向,虽然不免浮华做作,缺乏神圣的力量和深刻思想,但在摆脱宗教束缚、使艺术转向反映现实生活方面迈进了一大步,并在美术形式、手法、技巧等方面有重要贡献。由于这种样式尤其得到国王的情妇蓬巴杜的有力支持与赞助,洛可可风格也被称为“蓬巴杜风格”。
洛可可艺术在绘画上脱离了学院派的束缚和规范,打破了艺术上的对称、均衡、朴实的规律,追求自由与享乐。在形式上表现为浮华造作,色彩艳丽轻浮,题材上轻松活泼,偏重谈情说爱、卖弄风情的主题,洛可可艺术是法国财富和权势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尽管这种艺术风格浮华做作,缺少精神内容和深刻性的思想性,但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却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从而对19 世纪的浪漫主义美术及印象主义美术产生了重要影响。洛可可艺术盛行之后也遭到了强烈的抨击,在启蒙主义文化的影响下,艺术逐渐从美化转向再现实生活,从矫揉造作转向具有道德寓意的理性描述,回归自然成了新的追求,风俗画、静物画大量出现,代替了历史画和装饰画,开始注重表现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和自然、亲切、朴实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