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周公庙博物馆,位于洛阳市老城区定鼎南路与凯旋东路交叉口东,是在洛阳周公庙的基础上建立的一座弘扬周公文化、展示周公史迹的专题博物馆。
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洛阳周公庙由隋将王世充草创,后经历代增建、重建和改建,渐成规模,香火旺盛,闻名遐迩。明朝嘉靖四年(1525年),周公庙在原有旧址上重建,后经多次重修,大体保存旧制。洛阳周公庙是中国国内祭祀周公的重要场所,为国内三大周公庙之一。
它始建于隋未唐初(618年),为隋将王世充草创,
明嘉靖四年(1525年)又在旧址重建,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重修,
清康熙十五年(1674年)全面大修,并庙貌加隆。
清乾隆八年(1743年),五十五年(1790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又多次修葺。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曾一度迁都于洛,该庙成为当时中央政府的考试院。国民考试院院长戴传贤(季陶)撰书的“定鼎堂”巨匾,今仍高悬于主殿门额上,赫然在目。
1989年9月正式建为
洛阳都城博物馆,规划陈列展览面积约8000平方米。
2008年1月,正式更名为洛阳周公庙博物馆。
2020年9月1日,由于周公庙部分墙体出现斑驳、脱落现象,于是洛阳周公庙博物馆对西围墙“
网红墙”进行了粉刷美化。
2024年8月,被认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典藏文物
洛阳周公庙博物馆馆藏精品文物,有唐代的单凤纹方砖、莲花纹方砖、兽面纹瓦当、盘龙纹瓦当等。
建筑布局
该馆主要由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公庙古建筑群构成。周公庙现存建筑沿中轴线从前到后依次为元圣殿遗址、定鼎堂、中殿、后殿及东西厢房。此外,表现中日友好交往的“日本国遣隋使遣唐使访都之地”碑亭、被列入洛阳市古树名木的两株“千年古槐”,更加丰富了该馆的内容。另有元圣殿基址。
定鼎堂
定鼎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殿顶部为青瓦覆盖。定鼎堂系周公庙主殿,为明代建筑,后经多次重修,大体保存旧制。殿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青筒瓦覆面,配以彩绘,威仪堂皇。殿内供奉有周公与其弟
召公、
毕公及世子
伯禽、君陈五尊塑像。伯禽像乃明代塑造,泥胎彩绘,弥足珍贵,1991年清理主殿时于壁龛内发现。殿内周围依次陈列有“周公事迹”、“周公家谱”、“元圣宗谱”、“海内三大周公庙介绍”等内容,殿外墙壁上镶嵌有石刻“周公解梦”碑计19块,殿前广场东侧有台胞所立“台湾省台中市赖罗傅宗亲访祖团暨中原赖氏宗亲联谊会周公庙祭祖纪念碑”一通,上书“追本溯源,根在河洛。”
礼乐堂
中殿原名“会忠祠”,现改称“礼乐堂”,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礼乐堂为二殿,原名“会忠祠”,系清代增建。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硬山式,青筒瓦覆面。殿内陈列一组周公制礼作乐群像,场面恢宏,形象逼真。
先祖堂
后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顶部为青筒瓦覆盖,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洛阳知县龚松林曾主持修葺后殿。后殿即三殿,清代建筑。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洛阳知县龚松林主持修葺。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外设走廊,硬山式,青筒瓦覆面,庄重气派。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洛阳市定鼎南路21号
开放时间
夏上午8:30:—12:00 下午15:00—18:00 冬上午8:30—12:00 下午14:30—17:30
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洛阳周公庙博物馆将于2022年5月14日-6月10日每周六延迟至20:00时闭馆。
亮灯时间
为配合洛阳市打造“古都夜八点”文旅消费品牌行动,助力洛阳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洛阳周公庙博物馆响应市亮化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关于调整全市亮化设施亮灯时间的通知,自9月1日起至9月19日,每晚开启亮化设施,启闭时间为19:30至23:00。
交通信息
定鼎路与凯旋路交叉口,洛阳晚报社对面。 有61路,81路,53路,8路等公交车到。(注:洛阳周公庙博物馆--当地人称是周公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