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都市圈
中原城市群洛阳都市圈
洛阳都市圈包括洛阳市、济源示范区、焦作的孟州市、平顶山的汝州市和鲁山县、三门峡 的义马市渑池县和卢氏县。叠合区包括巩义市登封市,焦作的沁阳市、温县博爱县等同时接受洛阳都市圈与郑州大都市区双重影响的县市。辐射区北至晋城 市、焦作市,东达郑州市,南抵平顶山市、南阳市,西临运城市、三门峡市、渭南市。都市圈行政辖区总面积约 2.7 万平方公里,其中生态涵养区面积约 1.1 万平 方公里。洛阳都市圈怀拥1060万人口、7200亿元经济体量。
发展历程
提出
2019年7月9日,为推动河南省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河南将推进郑州大都市区建设,打造1小时通勤圈,并规划建设洛阳都市圈。
发展
3月23日,河南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河南省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会议通过了《关于支持洛阳以开放为引领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听取关于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议筹备情况,指出要抓住机遇,紧紧抓住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全面提升洛阳副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开阔视野,站位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全局,以更加长远的眼光、更加开放的格局,在国内区域竞争中厚植优势,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要选准路子,坚持错位发展、协调发展,建设区域经济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加快构建洛阳都市圈,形成辐射豫西北、联动晋东南、支撑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近况
9月3日,洛阳—济源深度融合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签约,两地深度融合发展迈入快车道,携手打造洛阳都市圈先行示范区。
9月21日,河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在郑州召开,《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向郑州市洛阳市下放部分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决定(草案)》[以下简称《决定(草案)》]提请会议审议。
12月25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省发展改革委主任何雄介绍了《洛阳都市圈发展规划(2020-2035年)》的出台背景和主要内容,以及下一步工作打算,洛阳、平顶山、焦作、三门峡、济源等5市(区)市长回答了记者提问。
何雄强调,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 “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要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合作”等重大判断,提质提速推进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增强人口经济要素承载配置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与周边市县一体化发展,培育建设洛阳都市圈,加强与郑州都市圈协同联动,共同形成支撑中原城市群乃至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源。
规划要点
2021年是《洛阳都市圈发展规划(2020—2035年)》全面实施的第一年。7月2日,记者从省发展改革委获悉,为加快推进洛阳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省中原城市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印发《2021年洛阳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工作要点和重大项目》(以下简称《工作要点》)。
根据《工作要点》,我省要制定洛济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实施洛阳与平顶山、三门峡、焦作等联动发展支持措施,明确一批合作共建项目,包括打造“轨道上的洛阳都市圈”、小浪底库区“黄金水道”、推进洛阳大学城建设……
要点一:构建都市圈“四梁八柱”
1.加快推进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2.研究编制都市圈综合交通、生态保护与建设、产业协同、文旅融合等专项规划。
3.制定洛济深度融合等城际协同发展规划,编制实施洛济焦、洛巩、洛渑、洛汝等重点产业带规划。
4.制定实施洛阳与平顶山、三门峡、焦作等联动发展支持措施,明确一批合作共建项目。
5.加快洛阳都市圈空间大数据及可视化规划管理系统建设,推动都市圈各类规划信息互联互通和归集共享。
要点二:实施交通先导行动
1.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力争开工建设呼南高铁焦作经济源、洛阳至平顶山段和平顶山经漯河至周口高铁,力争全年完成投资75亿元。
2.完善都市圈高速路网,开工建设宁洛高速洛阳西南绕城段一期、济源至新安、郑州至洛阳等高速,力争全年完成投资100亿元。
3.优化提升区域快速通道,开工建设吉利至济源快速通道,力争全年完成投资40亿元。
4.开通洛阳至汝州、洛阳至孟州、洛阳至沁阳、洛阳至博爱等公交快线。
5.开工建设洛阳机场改扩建工程,建成济源异地航站楼,推进平顶山鲁山机场、洛宁通用机场等前期工作。
要点三:实施基础设施共建共担行动
1.推进洛阳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快东方红国际陆港(二期)等项目建设。
2.统筹布局建设都市圈新型基础设施,实施华为产云融合创新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中国移动洛阳分公司5G建设及应用、中国联通河南5G无线网新建工程等项目,力争全年完成投资35亿元。
3.协同打造小浪底库区“黄金水道”,提高通航安全保障能力,开工建设洛阳黄河小浪底库区港航、济源小浪底库区港航等项目。
4.加快建设小浪底北岸灌区工程,开工建设前坪水库灌区工程,力争全年完成投资35亿元。
5.加快建设新安万基2×60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1#机组等项目,力争全年完成投资40亿元。
要点四:实施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行动
1.推进洛阳大学城建设,开工建设河南警察学院洛阳校区新址、河南林业职业学院新校区,加快河南中医药大学平乐正骨教学基地、郑州大学洛阳研究生院建设,年底前实现教学功能。
2.建立都市圈研学旅行联动机制,组织中小学生互访研学,定期组织高中课程改革研讨。
3.持续推进洛阳中医骨伤科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争取洛阳建设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支持河科大一附院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4.推动都市圈三级甲等医院开辟异地就医“绿色通道”,实施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年底前定点三级医疗机构数量达到85%。开展都市圈医药集中带量采购,降低药品和耗材价格。
5.推动公积金缴存信息互认互享、异地贷款互认互贷、提取业务联防联查、征信信息互通互查。
要点五 :实施文化繁荣兴盛行动
1.加快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仓窖遗址保护、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历史文化公园、仰韶文化遗址国家考古公园等项目建设,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群、全国区域性石窟寺保护基地和世界古都论坛永久会址。
2.谋划开展都市圈城市文物联展、郑洛西精品文物联展,举办“长河溯源—中原夏商周三代礼乐文物展”活动。
3.加快推进二里头遗址申遗,争取列入预备名录。积极参与“万里茶道”第二阶段联合申遗,深入开展关林、潞泽会馆、山陕会馆等申遗点环境整治。
4.加快洛阳“东方博物馆之都”建设,开工建设汉魏故城博物馆,推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等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
5.加快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编制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联动开展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
6.建设都市圈北部黄河生态文化旅游、中部伊洛河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南部伏牛山生态度假旅游三大片区,联合打造一批区域精品旅游线路,发行洛阳都市圈旅游年票和一卡通。开展伏牛山和太行-王屋山“两山”地区全域旅游示范创建。
7.联合举办河洛文化旅游节、世界古都论坛、牡丹文化节、中原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黄河文化旅游节等特色文化盛会。
要点六:实施区域合作示范行动
1.强化洛阳都市圈和郑州都市圈联动发展,推动洛巩、荥巩产业带相互贯通,协同集聚和共享科创资源,打造城镇、产业和科创密集带。统筹推进洛济焦、郑焦产业带建设,打造焦作双圈联动优先发展区。
2.加快洛阳综合保税区建设,尽快通过国家验收,推动中德跨境贸易基地等重大项目和都市圈市县企业入驻洛阳综合保税区,支持孟州创建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
3.推动洛阳一类航空口岸扩大开放,开通洛阳至上海浦东、洛阳至银川等国内航线,加密洛阳至乌鲁木齐航线。
4.支持洛阳市争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验区,在洛阳都市圈开展“全省通办”试点工作,年底前实现100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洛阳都市圈通办”。
洛阳都市圈归纳进郑州都市圈。
发展规划
2020年11月25日至26日,洛阳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集体学习,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审议通过的《洛阳都市圈发展规划》,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决策部署上来,把洛阳都市圈建设作为主战场主抓手主平台,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新征程。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李亚主持集中研讨交流会并讲话。
2020年11月25日下午,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洛阳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团队负责人朱喜钢教授对《洛阳都市圈发展规划》进行深入解读,对加快洛阳都市圈建设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2020年12月25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省发展改革委何雄主任介绍了《洛阳都市圈发展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的出台背景和主要内容,以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何雄介绍,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省发展改革委出台了推进洛阳、济源深度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研究制定支持洛阳与平顶山、三门峡等联动发展的政策举措,推动洛阳与其他城市结对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一批重点合作项目,组织编制了《洛阳都市圈发展规划(2020-2035)》,提请省委、省政府研究同意后,于12月22日印发实施。
《规划》内容
a.洛阳都市圈行政辖区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
洛阳都市圈范围主要包括洛阳和济源全域,焦作的孟州市,平顶山的汝州市和鲁山县,三门峡的义马市、渑池县和卢氏县,行政辖区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其中生态涵养区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
b.“三区一中心一枢纽”的战略定位
系统梳理都市圈面向未来区域竞争格局的优势潜力,确立“三区一中心一枢纽”的战略定位,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国先进制造业发展引领区、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核心区、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国际人文交往中心。
c.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分两个阶段提出发展目标,到2025年,奠定现代化都市圈发展框架,基本确立一体化发展空间格局、支撑体系和保障政策;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形成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d.构建“一核一带,三轴三圈”的发展格局
“一核”即洛阳中心城区;“一带”即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带;“三轴”即洛渑三科创文旅发展轴、洛济焦绿色转型发展轴和洛汝平开放合作发展轴。“三圈”即区域极核圈、产业紧密圈和“一河两山”生态圈(黄河、伏牛山、太行-王屋山)。
 e.构建“一带两区两环多廊道”的生态格局
“一带”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带;“两区”即南部伏牛山生态涵养区和北部太行-王屋山生态涵养区;“两环”即都市圈极核郊野游憩环和都市圈外围生态环;“多廊道”即依托区域主要交通轴带和重要水系,建设城市与组团间的绿色廊道。
f.完善都市圈建设支撑体系和保障机制
明确打造开放引领的国际化平台、创新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魅力彰显的文旅融合发展格局、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互联互通的交通体系、共建共享的基础设施、共利共惠的公共服务设施等7个方面重点任务,以及都市圈内部协同、外部联动、组织实施等3个方面体制机制创新。
主要行动
何雄表示,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充分发挥省都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绕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实施具有带动性、突破性、抓手性的七大行动。
1.实施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提质行动
坚持强核引领,充分发挥洛阳先进制造、生态屏障、人文交往、交通枢纽等优势,推进都市圈极核扩能增效,推动行政区划优化调整,加大公共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提升产业、人口、科技、信息等要素集聚配置能力,激发区域经济中心潜力,全面提升区域辐射带动作用。
2.实施交通先导行动
坚持织密网络、优化机制,编制实施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规划,畅通都市圈“待贯通路”、拓宽“瓶颈路”,争取将呼南高铁豫西通道焦作经洛阳至平顶山段纳入国家规划,力争明年开工建设,与规划平顶山经漯河至周口高铁互联,接通商合杭高铁,打通都市圈向东、向南高速铁路运输通道。深化郑登洛等洛阳都市圈城际、市域铁路前期工作,争取具备条件后尽快开工,加快洛阳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谋划推动洛阳机场改扩建工程。实施郑州至洛阳高速、济源至新安高速、G310南移等重点工程,推动各类交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高效衔接。
3.实施国际人文交往中心提升行动
坚持高水平开放引领,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和人文交往,强化国际化公共服务供给,积极承办各类国际会议、节会和赛事,统筹推进都市圈重大改革开放平台和国别产业园建设,推动洛阳综保区加快建设,支持洛阳自贸试验区和跨境电商综试区高质量发展,推动洛阳航空口岸扩大开放,支持东方红(洛阳)国际陆港建设和中欧班列、海铁联运班列开行,共建开放引领的国际化平台。
 4.实施产业创新升级行动
编制实施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规划,全面推进河南西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优化都市圈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搭建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紧密衔接合作平台,加快农机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洛阳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在高端轴承、地下工程装备等领域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洛济焦高端石化、洛巩高端装备、洛渑新材料、洛汝新型建材等产业带,在更高层次打造区域产业共同体。探索跨区域工作协调机制,以产业链思维加强上下游分工协作和协同创新,因地制宜发展“飞地经济”,开展联合招商活动,共建一批合作示范园区。
5.实施生态修复和魅力塑造行动
厚植“一河两山”生态优势,协同推进黄河南北岸生态廊道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进生态系统共保共育和环境治理联防联控,加快建设生态都市圈。统筹推进文旅品牌塑造和全域旅游示范,整合都市圈文旅资源,完善提升文旅基础设施,建设北部黄河生态文化旅游、中部伊洛河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南部伏牛山生态度假旅游三大片区,打造文旅都市圈。
6.实施文化繁荣兴盛行动
强化历史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传承和弘扬,系统发掘巩义双槐树、偃师二里头等重要遗址,提升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加快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仓窖遗址保护、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仰韶文化遗址国家考古公园等项目建设,举办河洛文化节、世界古都论坛等特色文化盛会,塑造文化创意消费场所和街区,积极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7.实施合作示范行动
创新都市圈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支持洛阳、济源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一体化发展样板,增强巩义、登封、沁阳、温县、博爱等叠合区支点作用,建设焦作双圈联动优先发展区,促进郑州、洛阳两大都市圈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积极参与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依托陆桥通道和黄河纽带,强化优势共塑和互补协作,共同构建全国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12 21:35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