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洞庭渔歌)是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的传统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据魏征《隋书·地理志》“荆州风俗篇”记载,渔歌(洞庭渔歌)起源于战国时期屈原投江自沉后渔民自发打捞诗人尸体的群体活动,有2200多年的历史。渔歌(洞庭渔歌)经历了两汉、三国时期的“作歌而行”、隋唐时期的“排筏号子”“船工号子”,至宋代形成独具风格的渔歌对唱和拉网小调,逐步走向繁盛和完整。范仲淹《岳阳楼记》就有“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记载。南宋杨幺起义失败后,大批渔民上岸安置,喏喏咚和渔鼓筒子从水上渔歌中析离出来,成为单独表演的渔歌品种。洞庭渔歌自发源时的战国至两汉时期称为洞庭棹歌,隋唐之际洞庭棹歌与洞庭渔歌两个名称并存,宋代至今称洞庭渔歌。洞庭渔歌后期吸收花鼓戏、巴陵戏的舞蹈形式,具有亦歌亦舞的表演形式。
基本特征
主要类型
主要分为五大类,即号子类、生活类、爱情类、民俗类和祭祀类。
号子类,以《船工号子》为代表,多形容渔民在生产生活中的自发组织劳动,如拉纤、收网等,节奏铿锵,富于动感;生活类,则主要表达渔民内心的喜怒哀乐,如向洞庭湖倾诉个人内心的情感,代表作有《河水哪有我的眼泪多》等;爱情类,多为男女之间互相倾诉爱慕之情,受洞庭水域影响,婚姻、恋爱均在船间,由此萌生出大量歌曲作品,如《光棍娶亲》等;风俗民俗类,更多反映渔民的生存技巧,及对子女的教育等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代表作有《我的渔歌万万千》等;祭祀类,内容主要为渔民祈求水神、龙王保佑风调雨顺、行船平安,代表作有《洞庭仙》等。
唱腔曲调
渔歌(洞庭渔歌)由领歌人起首,一唱众和,音调高亢,婉转,饶有风味。有对唱、独唱、合唱等。渔歌(洞庭渔歌)是渔民口头创作,口头表演,以群体或家族的方式传承,表现形态多样。渔歌词往往是渔民见景生情,即兴抒怀,随口编唱;常用比兴手法,艺术形象比较集中、单一,表现的内容直接朴实;其曲调主要源于洞庭渔民中广泛流传的民间小调,这是在渔歌、湖歌、灯调的相互影响、掺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其曲调主要源于洞庭渔民中广泛流传的民间小调,这是在渔歌、湖歌、灯调的相互影响、掺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渔歌曲调优美柔和,高腔、平腔、哼腔交换使用,节奏自由而富于变化,十分贴近渔民的生活方式,如哼腔适宜于自唱自赏的环境,平腔多在近距离对唱中使用,而高腔激越亢扬,最适合较远距离的“渔歌互答”。
旋律结构
洞庭渔歌旋律音乐丰富多彩,每个乐句里都带有两至三个不长的拖音,“拖音”是洞庭渔歌有别于其他民歌品种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渔歌多采用“比”“兴”的创作手法,一般结构比较短小,常用“领”“和”交替的演唱形式,在音调上造成一呼一应的态势,予人以开阔、淋漓的新鲜之感。
表现形式
渔歌(洞庭渔歌)的表现形式有哼唱、齐唱、领和式齐唱、吹奏、对唱、歌舞、纯自然和声演唱、弹唱等。
代表作品
渔歌(洞庭渔歌)代表作品有《手撒鱼网口唱歌》《洞庭四季歌》《洞庭湖上搭歌台》《湖风吹老少年郎》《养女莫嫁驾船郎》《河水哪有我眼泪多》《十二月渔民苦》《我撒网子妻荡浆》《阳雀子唤醒打鱼人》《送郎一条花手巾》《赶郎不到是冤家》《篙子一响船要开》《情姐下河洗茼蒿》《郎想姐来口难开》《蓑衣歌》《情姐爱的打鱼郎》《吃茶歌》《盘渔歌》《洞庭仙》《绞锚号子》《湖风吹老少年郎》《养女莫嫁驾船郎》《养女莫嫁雷公塘》《情姐下河洗茼蒿》《郎想姐来口难开》《吃茶歌》《情妹爱的打鱼郎》《昨日打歌我有来》《好多码头下河来》《何不朝拜我打鱼郎》《水路歌》《驾船的大哥瞧见了》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渔歌(洞庭渔歌)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泽文化的根基。它结构多采用比、兴的创作手法,通俗明白,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民间音乐中时常体现着湖区传统的祭拜礼与祭祀习俗。洞庭湖区渔民几乎一生都在水上生活劳作,特殊的生产力结构和生活方式构成了该地区渔民特有的价值观念。他们崇尚自然、敬畏鬼神,因此渔歌(洞庭渔歌)的祭祀类歌曲对于研究水泽文化、水神信仰等民俗学和历史文化学的价值重大。
传承状况
渔歌(洞庭渔歌)受到地域限制,生存空间日益萎缩,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与世代传承中离不开艺人、表演者和观众,民间音乐总是和一定群体的生产生活方式及生存状态交织在一起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洞庭湖区的渔民大部分都.上岸转产转业,且他们的子孙已经很少从事养鱼捕鱼活动,对渔歌(洞庭渔歌)的保护与传承是陌生甚至排斥的。现存的年轻渔民几乎不会唱渔歌(洞庭渔歌)。
保护措施
湖南经视曾制作过系列节目宣传渔歌(洞庭渔歌),《非遗湖南洞庭渔歌系列》。
2012年,歌曲《新洞庭渔歌之老巴陵渔谣》出炉,他是由著名作家邹当荣作词、著名音乐人谭圳作曲,谭圳、石雅琴演唱、湖南惠骏文化传媒策划摄制的东洞庭湖新渔歌。
2013年5月,洞庭湖区文体新局联合洞庭街道办事处先后在西瓜山、东风湖、捕捞、沿湖等社区开展了一系列“洞庭渔歌”传唱活动。已宣传发动近100人,传唱了《我的渔歌万万千》《哪里也比不上洞庭美》等8首“洞庭渔歌”。
2003年,已搜集整理的渔歌(洞庭渔歌)篇目有上千首之多,内容从渔民部族的起源、迁徙、祭祀到生儿育女、生产生活,几乎是无所不涉,被专家学者誉为研究洞庭湖区历史变迁和不同时期渔民生活状态的“活化石”。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岳阳市岳阳楼区文化馆、岳阳市岳阳楼区美术馆获得洞庭渔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渔歌(洞庭渔歌)》项目评估合格,岳阳市岳阳楼区文化馆(岳阳市岳阳楼区美术馆)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2009年,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演唱的《洞庭渔歌》获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类甲组一等奖。
2012年,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演唱的《渔歌调》获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艺术表演类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