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名词。①指饮食精微通过胃、脾、肺、三焦等
脏腑的作用而化生的营养物质。在脉内的,为组成
血液的成分;在脉外的,遍布于组织间隙之中。津和液通常并提,但二者在性质、分布和功能方面,均有不同之处。②泛指一切体液及其代谢产物。出《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又《灵枢·决气》:“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从而说明尿与汗均由津液化生,并对
体液有调节作用。
津液是津和液的总称。由于津和液二者之间在性状、分布和功能上有所不同,所以从概念上应将二者加以区别。《灵枢·决气》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灵枢·五癃津液别》又说:“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因此,可以说在津液中,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入血脉之内,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质地较浓稠,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类经·藏象类》注曰:“津液本为同类,然亦有阴阳之分。盖津者,液之清者也;液者,津之浊者也。津为汗而走腠理,故为阳;液注骨而补脑髓,故属阴。”津与液的区别主要用于临床对津液损耗而出现“
伤津”、“脱液”病理变化的分辨。但在一般情况下,由于津液二者同属一类物质,且可以互补转化,故津和液常同时并称,不作严格区分。
津液是含有营养的液态物质,具有较强的滋润作用。津液中含有营养物质,又有着丰富的濡养作用。滋润和濡养二者作用之间相辅相成,难以分割。不过,由于津的质地较清稀,其滋润作用较明显,而液的质地较浓稠,其濡养作用较明显。
布散于体表的津液能滋润皮毛肌肉,渗入体内的能濡养脏腑,输注于孔窍的能滋润鼻、目、口、耳等官窍,渗注骨、脊、脑的能充养骨髓、脊髓、
脑髓,流入骨节的能滋润骨节屈伸等等。如若津液不足,失去滋润与濡润的作用,则会使皮毛、肌肉、孔窍、关节、脏腑以及骨髓、脊髓、脑髓的生理活动受到影响,脏腑组织的生理结构也可能遭到破坏。
津液还有调节血液浓度的作用。当血液浓度增高时,津液就渗入脉中稀释血液,并补充了血量。当机体的津液亏少时,血中之津液可以从脉中渗出脉外以补充津液。由于这种脉内外的津液互相渗透,机体因而可以根据生理病理变化来调节血液的浓度,保持了正常的血量,起到了滑利血脉的作用。由于津液和血液都是
水谷精微所化生,二者之间又可以互相渗透转化,故有“津血同源”之说。
另外,津液的代谢能调节机体体温以适应自然环境的气温变化。气候炎热或体内发热时,津液化为汗液向外排泄以散热,而天气寒冷或体温低下时,津液因腠理闭塞而不外泄,如此则可维持人体体温相对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