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法鼓(杨家庄永音法鼓),天津市
河西区传统音乐,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法鼓会是在天津民间流传较久的一种娱乐、庆典活动,是伴随着民间居住村落而自然形成的,被当地村民倾慕热爱。据相关文字史料记载,从清乾隆年间始,杨家庄永音法鼓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天津法鼓每一道会的会名都各不相同,但一般都会标明地域或者在法鼓老会(或圣会)前冠以“音”字。杨家庄永音法鼓老会即是如此,杨家庄是其地域名,而取名“永音”,是为了图个吉庆。有如音乐敲完以后,绕梁三日,余音不绝,好像来到这个会所,还能听到昨天敲的那个鼓音儿。杨家庄永音法鼓早年在估衣街、东马路、娘娘宫、东浮桥、刘园、锦衣卫桥、大直沽、土城村等地都留有足迹,踩过街出过会。
杨家庄永音法鼓最早是文敲,后改为武敲。所谓文敲,主要是以音乐的动听和较快的节奏韵律为特点,以坐敲为主,表演动作较少。所谓武敲,主要是指在演奏音乐的同时又增添了很多表演动作,尤其是在上擂中增加了飞钹、飞铙的动作。武法鼓也分半文半武的法鼓和全套武法鼓两种。半文半武的法鼓是指在敲套子时没有太多表演动作,动作主要集中在上擂中,而全套武法鼓则是指在演奏法鼓套子时,从始至终都有各种表演动作。现在杨家庄永音法鼓为半文半武的武法鼓。
相传,杨家庄法鼓在从文敲改为武敲的时候,是由一个在天津市西头杨家庄卖花的人先传到锦衣卫桥和音法鼓,然后再传到杨家庄永音法鼓的。这位卖花的传授者传授的武法鼓主要是指上擂时的飞钹、飞铙的动作。这两个会从曲牌到动作基本一致,但因为法鼓的封闭性,同时也受到历代会头的影响,风格略有差异。
清代法鼓会鼎盛时期,有130余道会,仅参加皇会的就有三四十道。杨家庄永音法鼓兴盛的时候是在20世纪30年代。会里的仪仗执事齐备,会员人数多,也经常出会。民国初年,也是天津法鼓比较多的时候。当时天津市大概有100多道。其中盛行的法鼓会有:宫音法鼓会(东门外天后宫)永音法鼓会(侯家后)同心法鼓会(南头窑)金音法鼓会(大觉庵)西园法鼓会(小园)振音法鼓会(北门内)和音法鼓会(锦衣卫桥)和音法鼓会(河东小盐店)盐坨法鼓会(河东上冰窑)中音法鼓会(盐坨准堤庵)涌济杨音法鼓会(盐坨)起音法鼓会(李家楼)乡音法鼓会(陈家沟子)同云法鼓会(太平庄)同议法鼓会(中营西)立源法鼓会(镇署西)运蜀法鼓会(盐道)霞云法鼓会(项家胡同)归音法鼓会(东门外万庄子)津音法鼓会(玉皇阁)魁音法鼓会(河北关下)花音法鼓会(芥园)亭云法鼓会(西门外)金音法鼓会(辛庄)广音法鼓会(紫竹林)泰音法鼓会(大土地庙)德音法鼓会(田庄)井音法鼓会(北马路龙亭)东园法鼓会(西乡大园村)等。但是20世纪30年代之后,中国战乱,影响到了法鼓会。日本侵华时期,因为法鼓会的民族性格特别强,杨家庄法鼓一停就是八年。
日本投降后,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尤其是刚解放以后,法鼓会还不错。1952年曾参加天津市的民间文艺汇演,并赴京参加华北地区文艺调演,后来配合土改、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合作化等宣传活动出会演出。行会敲鼓是由四个人抬着鼓箱子,1958年以后,会里弄了个铁焊的车,打鼓佬站在车上敲。“农业社”时期,农业社里的人就开始练,像速成班一样。
法鼓会的衰落从“大跃进”开始,一开始社会主义改造,人们就无法再顾及法鼓。当时是天天讲生产、大炼钢铁,其他的都被放到一旁法鼓这段时间没人提没人问。“文革”时期,杨家庄法鼓的东西大部分被损坏,唯有鼓被保存了下来,因为杨庄子农业社要用会里的鼓来敲毛主席语录。鼓虽然保存了下来,但是因为没人保管,所以,鼓帮子裂了,还透了气。鼓里头有胆,所谓胆就是鼓帮子有四个座,是木头的,上头缠的有软簧,一敲鼓的时候,有“咚”的声音。说鼓的声音是绕梁三日,就是这个胆起的作用。鼓帮裂了,鼓也就随之腐朽。“文革”时期,一提到法鼓,就是“四旧”的东西,所以,茶炊子等会里的东西都上交了。上交的东西后来也都相继被烧毁。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该会一停就是20多年。此间,也有人在家里偷偷敲法鼓,敲鼓的瞎老爷李玉义就自己在家练,把许多厚纸板夹在一起当鼓敲,后来纸板都被他敲烂了。
20世纪80年代初年杨家庄永音法鼓刚恢复的时候,会里什么都没有。会里曾专门派人去找“文革”时期上交的东西。收缴的东西,一是放在马场道的历史博物馆大仓库,一是放在“二宫”(第二工人文化宫)的仓库,会员拿着党委开的介绍信在这两个地方都没有找到会里的东西。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从茶炊子到鼓箱子都需要重新雕刻,从选材到雕刻、刷漆都要会员亲自完成。法鼓会在民俗复兴大潮中逐渐恢复。
文化特征
杨家庄永音法鼓出会时主要是表现释迦太子出游的盛况,一般出会人数在四十人左右,有文场、武场之分。文场即仪仗队,行会时按顺序排列,鱼贯而行,气势磅礴,别具特色。会员肩挑茶炊、龙梢、点心箱、衣饰箱等十余挑,随着鼓点的节奏上下颤动,起伏有序。武场俗称“家什场”,主要是乐队,各种打击乐器按一定的词牌、曲谱演奏,鼓、钹、铙、镲等在伴奏中上下翻飞,左右开弓,做出“缠头裹脑”“海底捞月”之类的动作,节奏徐缓渐进、跌宕起伏、情绪激昂、气氛热烈。永音法鼓表演既显阳刚之美,又见娇柔之态、声情并茂、和谐自然。文场器具和装饰大多以玻璃镶嵌,上面有彩绘或镂花浮雕的图案,刻绘十分精致。打击乐器演奏的曲牌主要有六种,包括【富贵图】【阴阳鱼】【对联】【四时如意】【八卦图】【绣球】等。无论文场还是武场,各种道具、器械、装饰都是成双、成对、成套。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杨家庄永音法鼓道具精美,特色显著,在津门享有盛誉,是天津市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艺术奇葩。
传承状况
杨家庄永音法鼓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永音法鼓会的会所已被拆迁,在道具破损、成员老化的现实状况下,这一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生存遭遇困境,亟待有关方面予以关心支持,保护其顺利传承,持续发展。
传承人物
杨奎举,男,汉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津门法鼓(杨家庄永音法鼓)。
保护措施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津门法鼓(杨家庄永音法鼓)项目保护单位天津市河西区文化馆(天津市河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23年2月5日,天津音乐学院舞蹈系王鸿昀教授、栗烨老师带领“津沽秧歌”研创团队部分成员,前往天津市河西区古海道“杨家庄永音法鼓”传承基地采风学习,并与传承人吴强、吴晓聪就“杨家庄永音法鼓”的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遗产进高校进行了交流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