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保墓
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
洪保墓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祖堂山,由南京市博物馆在南京祖堂山社会福利院抢救性考古发掘了明代太监洪保墓,这位太监曾是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副使。
陵墓文物
大缸
直径一米的大缸是长明灯
在很多传说和故事里,古墓里都有长明灯。这种说法有没有根据?
南京祖堂山明代太监洪保墓考古给出了肯定的回答。直径1米的大缸就歪倒在前室墓门处,其实它就是一个大油灯。“本来大缸应该是平放在墓室门口的,可能后来墓室进水,使大缸倾倒在地。”据介绍,上面还有一块木板,而木板上面放置一块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8厘米的砖块,砖块的中间有一个直径2厘米的小孔。这个小孔就是用来放灯芯的,而大缸里放的则是灯油。这就是明代砖室墓中常见的长明灯,当年缸中装满灯油,青砖的洞里穿上灯芯,放在缸盖上,在祭祀时这一缸油可以燃烧很久。
铁环
考古人员也说不清用途
至于后室墓壁上围绕棺床的4个铁环让考古人员比较头疼。在南京地区发掘的墓葬中,前几年发掘的太监杨庆墓中貌似有过这种铁环。之前有专家学者推测,这可能是用来悬吊棺材的。但是从洪保墓的结构来看,这个说法基本上被推翻了。因为铁环距离墓室底部非常近,甚至没有棺床高,根本无法把棺材悬吊起来。也有考古工作人员推测,这4个铁环有可能是用来固定支架的,四个铁环中间有木桩,支撑帷幕等将棺材罩起来。
棺木
可能是被酸性土壤腐蚀
该墓葬出土的随葬品看来有些寒酸,棺木更是没有遗留任何痕迹,尸骨也无迹可寻。对此,考古人员表示,整个墓葬结构完备,其实有大量木材。“你看这是两个铺首,按理说,铺首应该是在木门上的。”考古人员指着清理出的两个铁玩意告诉记者,整个墓室有“三重门”,第一层是砖砌的封门,第二层就是木门,第三层是石门,但是木门只残存了两个铺首。棺木无从寻觅其实与该地段的土壤有关,可能该地段的土壤腐蚀性比较强,这些木质材料都已经被腐蚀掉了”。据介绍,洪保墓周围都是茶园,而一般茶树适宜在酸性的土壤中生长。
专家们认为,“洪保墓最好能够保护下来,出土文物丰富,其墓志更是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学术价值极高,有望解开郑和研究领域多个悬而未决的历史谜团。不要再重蹈以前出土的太监墓被毁坏的覆辙了!”
考古发掘
墓铭概况
墓志铭应是生前所刻
南京市博物馆在南京祖堂山社会福利院抢救性考古发掘了明代太监洪保墓,这位太监曾是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副使。虽然古墓遭到盗劫,但里面发现了非常完整的墓志,上面刻满了铭文。和其他墓志不同的是,除了介绍自己的一生外,还介绍到了郑和下西洋。
南京市博物馆的专家介绍说,这方神秘的“大明都知监太监洪公寿藏铭”除了标题性的“寿藏铭”等17个大字是篆书外,里面的志文全部是竖刻阴文楷书。一共25行,741字。
南京市博物馆研究员王志高说,这个“寿藏铭”其实是洪保生前就刻好的,当时,洪保65岁,他似乎已经参透了人生,在“铭文”中慷慨“人生在世,如驹过隙,与其生后之有为,孰若生前只早计也”。而他为啥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或许和他刚回南京的这次随郑和船队下西洋有关——这次远航路途艰辛,郑和也在途中辞世。
两个结论
郑和可能是九下西洋
“洪保是云南大理人,13岁进宫成太监。他29岁开始跟随朱棣,是推翻建文帝的功臣之一。也正如此,朱棣派他参与下西洋的领导工作。”王志高说,通过反复阅读铭文,还有翻阅史料,他发现,郑和下西洋应该不是只有七次。
铭文中说,“永乐纪元,授内承运库副使,蒙赐前名。充副使,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也就是朱棣上台第一年,洪保就作为一次下西洋船队的副使,统领船队下过西洋。“这次下西洋的‘一把手’是谁?”铭文里面没有明说,但清乾隆年间的《敕封天后志》等史料中则称,“永乐元年,差太监郑和等往暹罗国(今天的泰国)”。也就是说1403年,郑和实施过一次前往泰国的航海,但并没有被列入“七次下西洋”之中。再加上有学者查到的郑和曾于1424年,率船队去过一次旧港(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一带),那么,郑和其实不是七下西洋,而是九下西洋。“铭文和史料记载都对应上了,推翻了原来流传的郑和是从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下西洋的说法,把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提早了两年。”
另外,郑和1433年辞世后,洪保还在延续下西洋活动。1441年7月到1442年,已年过七旬的洪保率使团最后一次出使西洋。
主船排水量2500多吨
经过研读,王志高发现,铭文中提到了洪保等率领船队的头儿们,乘坐的宝船叫“大福号”,这是郑和船队中的大型船只,比现在流传的宝船载重量大5倍。
“永乐纪元,授内承运库副使,蒙赐前名。充副使,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赍捧诏敕使西洋各番国、抚谕远人。”短短几句话,但透露非常重要的信息,不仅有船号的记录,还有船的载重量。王志高说,洪保作为郑和船队的二把手,应该乘坐的就是郑和宝船了。而这艘宝船叫“大福号”,能容下“五千料”。
料在是古代一种容量单位,1料相当于1石。之前,宝船记载最多的是它“长四十四丈四尺,阔十八丈”,也就是长138米,宽56米。还有专家研究认为,郑和船队中的海船是两千料。不过,这次铭文对大家印象中的“宝船”是一种颠覆,它不是两千料,而是五千料!料越多,载重量、排水量越大,二千料,相当于现在排水量1000吨;五千料,则是排水量为2500多吨的巨无霸。“不得不说,这在古代是一个造船神话。”
保护规划
2012年1月,作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的重要发现,南京祖堂山南麓出土的明朝太监洪保墓“破格”入选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从市文物局获悉,洪保墓整体保护规划方案近期已通过专家论证会评审,工程有望于年内启动。整个墓园依山体走势设计为三层结构,墓葬核心区将采用开放式保护,周围设有环形游览平台,顶部则架设圆形轻钢玻璃架,以便将墓室结构直观地展示给观众。
2010年6月,我市考古人员在祖堂山发现了一座明代砖室墓,据出土墓志记载,墓主人为明代都知监太监洪保,曾以副使身份跟随郑和七下西洋。此次发现为郑和下西洋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一手资料,在国内考古界引发了很大震动。鉴于该墓葬的重要价值,市文物部门将其作为“三普”期间的重要发现,“破格”申报省级文保单位,并于2010年初顺利入选。
洪保墓地处祖堂山南麓三阶台地的最上层,空间较为局促。因此,在最初的规划方案中,整个墓园保护区的面积只有1300平方米。根据专家论证会的建议,新方案中墓园的规划面积有所“扩容”,同时保留了墓穴原有中轴作为墓园的空间轴线,尽可能维持了原有墓穴的空间感。
洪保墓园利用所处台地的高低落差,设计出三层“观光台”——从下至上依次是入口广场、墓道入口平台和观览平台,形成不同空间层次的游览空间。底层的入口广场采用下沉式设计,观众可沿台阶登上二层的墓道入口平台,在此可以欣赏到墓道入口和墓葬前室的券顶结构;再往上就来到一个环形的观览平台,观众可以围着墓葬走上一圈,居高临下地将整个墓葬结构尽收眼底。
和很多文物遗址不同的是,洪保墓园的墓葬核心区没有用墙体或围栏封得严严实实,从顶部到前后室都采用了开放式设计,便于观众参观游览。记者在设计方案上看到,墓葬区的建筑设计以“天圆地方”为理念:观览平台上方将架设一个圆形的轻钢玻璃架,象征中国传统墓葬的圆形封土,与长方形的墓葬上下呼应。这个玻璃顶棚如同一个“阳光房”,既能抵御雨水和紫外线对文物本体的损害,又便于采光,为观众提供更好的参观效果。
此外,墓园内还将设置墓碑、浮雕文化墙和展示中心,以图片、文字、雕塑等形式介绍洪保生平及其作为副使随郑和七下西洋的史迹。
参考资料
洪保墓等7处新发现“破格升级”.南报网.2012\u5e741\u67081\u65e5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16 20:16
目录
概述
陵墓文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