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发生暴雨或融雪时,在流域各处所形成的径流,都依其远近先后汇入河槽,这时河水流量开始增加,水位相应上涨。随着汇入河网的径流从上游向下游汇集,河水流量继续增大。当流域大部分高强度的径流汇入时,河水流量增至最大值,称此时流量为洪峰流量,单位为立方米/秒。
定义
洪峰流量一次洪水流量过程中最大的瞬时流量,即洪水过程线上最高点流量。可能是实测值,也可能是用水位一流量关系曲线查算值或用水力学公式的计算值。
计算方法
洪水流量的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推理公式
式中:Q——设计洪水流量(m3/s)
S——暴雨雨力,即与设计重现期相应的最大一小时降雨量(mm/h)
w—洪峰径流系数
F——流域面积(km2)
T——流域的集流时间(h)
n——暴雨强度衰减指数。
当流域面积为40~50 km2时,用此推理公式效果较好。公式中各参数的确定方法,需要较多基础资料,计算过程较复杂,参数确定详见相关资料。
经验公式
在缺乏水文直接观测资料的地区,可采用经验公式。常见的经验公式以流域面积为参数,如以下经验公式。
式中,Q——设计洪水流量(m3/s)
L——流域面积(km2)
K、n——随地区及洪水频率而变化的系数和指数,当F≤1km2时,n=1。
此经验公式适用于流域面积F≤10km2,该法使用方便,计算简单,但地区性较强。参数的确定详见水文有关资料和地区水文手册。
洪水调查法
按下列公式计算出调查的洪峰流量。
Q=Av
式中:A——过水断面面积(m2)。
其中:
式中
n——河槽壁粗糙系数
R——水力半径(m)
I——水面比降,可用河底平均比降代替。
成因
用坐标纸绘出流量过程,可见洪水过程中间高、两头低,形似山峰,故称为洪峰。洪峰对应的流量为洪峰流量。洪水成因不同,洪水涨落过程相应不同。相似的降雨过程,在湿润地区和干旱地区流量过程却不大相同。干旱地区峰形尖瘦,湿润地区峰形平缓,主要原因是这两类流域的洪量中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比例不同。湿润地区洪水地下径流比重大,而干旱地区洪水几乎全部是地面径流;流域下垫面不同,洪水过程也不同。
特点
山区河流由于地面和河床坡降比较陡,且汇流较快,形成急剧涨落的洪峰,而平原河道与此不同,洪峰出现时间晚,涨落平缓;另外,流域面积大小不同,洪水过程形状也各异。小河的集水面积小,河槽汇流快,河网调蓄能力低,洪水陡涨陡落,而大河的集水面积大,调蓄能力也大,流量过程历时长,涨落平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