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州窑遗址,位于江西省
宜春市丰城市的曲江镇、同田乡、尚庄镇、剑南街道、石滩镇、梅林镇等6个乡镇(街道)的10个行政村,共计37处,36个窑场,面积约40万平方米,是唐代六大青瓷名窑之一。最早记载见于唐代陆羽《茶经》。
历史沿革
1977年11月,考古工作者首次发现洪州窑窑址。
1979年秋冬,江西省博物馆考古工作队对其进行首次考古发掘。
1992~1995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和丰城市博物馆联合对洪州窑遗址进行全面、细致的复查,先后进行3次考古发掘,基本探明洪州窑遗址的分布范围。同时,在调查的基础上重点选择了7处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窑址进行考古发掘。
2004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丰城市博物馆联合对地处清丰山河畔的丰城市石滩镇港塘村陈家山洪州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进一步了解了洪州窑早期东汉、三国时的瓷业面貌,澄清了印纹硬陶、原始青釉瓷、褐釉瓷与青釉瓷之间的关系。
2024年11月25日,李渡镇郑家山李渡酒庄在修建停车场时,意外发现疑似唐代洪州窑遗址。
遗址特点
洪州窑遗址均分布在江西省丰城市境内赣江流域或与赣江流域相通的药湖岸畔的山坡、丘陵冈埠以及清丰山溪河底及东岸的缓坡地带,地理上以赣江为纽带,基本连成一体。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480平方米,从各窑址发掘采集出土的遗物看,同时期的风格相同,特征大体相同,不同时期的具有明显的继承和发展演变关系。各遗存的烧瓷时间有先有后,总体上看,从赣江东岸的清丰山溪一带向赣江西岸发展,由赣江西岸向药湖及内河支流发展,但都与赣江相通。
丰城洪州窑历经东晋、南朝直到隋唐,是一处延续烧造时间较长的瓷窑。罐、壶、钵、盘、碗等各个时期都有烧制,其基本形制也延续下来。遗物中盘是该窑最具特色的一种器物,敞口,有大有小,均为小平底足,足稍内凹,盘心施弦纹数道,内刻莲实纹,这类盘在江西曾有不少出土,都是该窑的产品。只有一类盘心印以蔷薇花、梅花、宝相花等穿插组成的圆形图案,这种盘南北各地的隋墓中常有出土,是隋代具有代表性的器物之一。盏托的形制与盘相同,唯盘心凸起一圈,以承托茶杯。碗的形制多样,一种深腹碗,口微敛,平底足,器体呈大半球形,有的器身刻划莲瓣纹,纹饰凸起,分单层、双层,或仰覆莲瓣等,刻法各异。它与刻莲实纹盘一样,具有南朝至隋代时期瓷器的特征。瓷砚为圆形,周有水槽,砚面凸起或下凹,下承以三五个蹄足,具有南朝至隋代瓷器的风格。隋代典型器物之一的高足盘,浅形,下承以喇叭高圈足,丰城窑中也有大量烧制。高足杯为浅碗式,下承以高喇叭形圈足,杯心印有兰花纹,也应与高足盘一样,具有隋瓷的特征。另一种深腹高足杯,下承以细喇叭圈足,杯口沿施凹弦纹两道,此种器物在江西清江隋墓中曾有出土,形制、釉色也十分近似。唾壶的足径一般均大于口径,器型稳重,也是隋代瓷器中的常见之物。窑瓷器釉色有青绿、黄褐或酱紫等色。由于胎质比较粗糙,因而在坯胎上先上一层白色化妆土,然后施釉,烧成后瓷釉一般明亮,青中泛白,玻璃状透明。多数器物釉层开细小纹片,有垂釉现象。
丰城洪州窑的窑炉是依山而建的龙窑,窑床倾斜度为150°~190°,窑向北偏东30°,长18米,宽1.8米。出窑瓷器的青绿釉色尚在还原焰中烧成,釉色不稳定。
丰城洪州窑瓷器的装饰,有褐色斑点排列成连珠状装饰以及刻划花、印花和捏塑等多种手法。常见的纹样有莲瓣纹、莲实纹、梅花、水波、篦纹、弦纹等,还有柏树、蔷薇、宝相花等,莲瓣有单瓣、重瓣之分,有时与莲实纹同时装饰一件器物,有时各种花纹穿插组成各种图案。
文物遗存
洪州窑遗址内发现窑场遗迹30余处,主要分布于赣江两岸,共揭露窑址5座,出土各类青瓷和窑具标本12000余件,还有隋至唐的依山坡以砖或砖坯砌筑的龙窑遗迹。
港塘与寺背窑在石滩乡港塘和寺背村所在地,烧于东汉中晚期。此地是丰水人赣江主要干渠要道,又是槎水、秀水的汇集地带,水源丰富。土质多黄白色胶质泥,适宜烧制陶瓷。港塘窑地面保留窑包土墩和残基6处,寺背地面堆积大量青褐釉和青黄釉两类陶器。器类有罐、壶、缸、盆、釜、钵、碗、杯、盅等,窑具有斜简状、平钵、匣状具等。它们为丰城最早创烧的两座古窑。
龙雾洲青瓷窑在同田乡龙雾洲赣江西渡口,建于南北朝时期。窑场广袤,南起李氏岗,中延松树山,北至竹山岗一带,面积达1.5万平方米。地面散布和出土陶瓷器物有青绿釉瓷,釉色青绿莹亮多开小冰裂纹,胎质灰白。器类有罐、钵、壶、瓶、盘、碗、盏、孟、盅、杯等,其中鸡首壶、盖钵、唾壶、分格果盘、莲瓣碗、莲盏托、茶盏等独有创格,制造精细。窑具有匣钵和圈饼形、锯齿形瓷泥垫具等。该窑址为当时丰城规模较大的瓷窑之一。
蛇头山青瓷窑在同田乡钞塘村西北2千米的万家桥边,建于东晋至南北朝时期。窑包沿湖岸山丘构筑,顶部隆陷,面积300平方米。台地中心有填筑作坊基地,地表层散布有青绿釉和深黄釉两类瓷。器型有盘口圆组四系罐,圈饼底圆碗钵,矮足豆盘、盅、杯等。
曲江罗湖窑址在曲江镇罗湖村一带丘陵地区,是南北朝至唐朝时中国的六大青瓷名窑之一,创建于南朝,停产于唐代晚期。主要分布在罗湖寺前斜坡山、象山、管家、狮山、文龙包、南坪、下坊、对门山、鹅公包、尚山,北沿至龙凤洲一带,面积3万余平方米,地面堆积瓷片达4~5米厚。1979年,已挖掘两座龙窑基址,揭露面积439平方米,出土青瓷器和窑具2917件。其中,产品有青釉和褐釉两大类,器类有罐、壶、钵、盆、盘、碗、盏、碟、杯、砚等多种,图案有莲花、牡丹、蔷薇、柏树、宝相花等,水波纹居多。唐代陆羽在《茶经》中称之“洪州瓷褐”。1994年12月,国家文物局一次性下拨洪州窑遗址保护经费50万元,兴建曲江罗湖寺前山大型隋代窑遗址保护房。
曲江郭桥缺口城窑址缺口城位于曲江镇郭桥村“螺丝拴岭”一带,紧靠赣江西岸,东与南昌县广福乡隔江相望,北面毗邻同田乡李子岗窑址,南距曲江寺前窑约2千米。窑址东西长250米,南北宽约200米,窑包高约20米。两座窑包堆积丰富且保存较好。出土的窑用工具有各类支具、锯齿形支圈、匣钵,青瓷器有罐、盘口壶、盆、钵、碗、高足盘、杯、盏、多足圆砚等。各类青瓷器胎质细白,青泛黄色釉,釉面莹亮,开冰裂细片,凝釉处呈碧绿色,玻璃质感强。螺丝拴岭南端暴露一座依山坡走势砌建的龙窑横断面遗迹,窑床宽2.35米,残高0.25米,窑底烧结面厚5厘米。窑近旁遗物有钵、碗、杯等。该窑址的烧造年代当为两晋至隋唐。窑仔岗窑在曲江镇街西面,建于晚唐时期。地面有完整的窑包两座,出土器物有褐釉、青绿釉两类,胎灰白色,质粗糙厚重。器类有碗、罐、杯、高足盅等。
罗坊窑在河洲乡罗坊、窑里村后,建于晚唐至五代时期。出土器物有青黄、青绿釉两类。器物多为瓜棱壶,颈腹部有数圈弦纹,短流,扁条执耳。此外有钵、碗、碟、矮足盅等生活用品。现可见窑包残基。
黄金城窑在丰城西赣江岸边的尚庄镇石上陵地,建于晚唐时期,现有大小窑土陵窑包可见。地面散存青黄绿釉瓷,有瓜棱壶、假圈足浅腹碗等。
碗泥岭窑在丰城东南部铁路乡和石江乡邻界地的高岭山陵地区,属宋元时期窑址,在下窑坑和钳石村枫树下一带仍有数座窑包残基。地面瓷片堆积层4~5米厚,有青白釉和黑釉瓷两类。器物有缸、钵、碗、碟、杯等残件,并有压印莲瓣、花草纹、双鱼水浪纹等图饰。窑具有圆柱状垫烧具、碗坯模、研料钵、芒口覆烧器等。在钳石村碗泥岭附近还有一块瓷土场,土质黄色和灰白色,面积广阔,是当时烧瓷原料规模较大的名窑场地之一。
历史文化
丰城唐代属江南西道洪州都督府,故称洪州窑。洪州窑创建于东汉晚期和三国东吴时期,盛烧于东晋至唐代中期;停烧于唐代晚期、五代时期,前后延续烧造了近800年。是南北朝至唐代中国六大青瓷名窑之一。
洪州窑遗址被发现以来,日本、法国、美国以及香港、台湾等海内外专家学者相继慕名而来。丰城市先后接待有关专家学者1400余人次。1988年,86岁的日本著名学者藤岗了一先生携妻来丰城考察洪州窑,写下了“天人共感应”的留言。
文物价值
洪州窑遗址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陶瓷文化的内容,对于研究唐代名窑的烧造历史、制瓷工艺,尤其是进一 步探讨匣钵装烧、玲珑瓷和芝口瓷等烧造工艺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保护措施
1996年12月19日,洪州窑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荣誉称号
1993年,洪州窑考古发现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旅游信息
洪州窑遗址位于
江西省丰城市的曲江镇、同田乡、尚庄镇、剑南街道、石滩镇、梅林镇等6个乡镇(街道)的10个行政村。
从丰城市出发,途径龙光中大道、龙光西大道后达到洪州窑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