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毓琛(1813-1864),回族,字璟甫,山东临清洪官营(今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洪官营)人,清道光二年赐进士出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沙县知县、台湾同知、台湾知府、台湾兵备道兼理学政、按察使,卒于任上,赠太常寺卿,有洪公祠纪念,在台湾省历史上有较大影响。
简介
他于1862年(同治1年)奉旨担任按察使衔分巡台湾兵备道,为台湾清治时期这阶段的地方统治者。
洪毓琛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中进士,补福建省沙县知县。咸丰元年c18sl)擢台湾府兼南路理番同知,因治理台湾和收复凤山有功,十年(1860)闰三月署台湾府知府,加按察使衔,署福建分巡台湾兵备道长官。同治元年(1861)迁任湖北汉黄德道,未赴任,调台湾道。以平彰化戴潮春起事,日夜操劳,病卒。洪毓琛在台湾省历史上属有较大影响者,有洪公祠。《台湾通史》多所涉及。其书法作品在国内艺术品拍卖会上时有出现。 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洪毓琛升任汉黄德道(清朝咸丰年间移驻湖北汉阳县的行政机构)。同年,“戴潮春事起”。
“戴潮春事件”被称为清代台湾三大民变之一,直至1865年才被平息,持续时间长达4年之久。戴潮春原为台湾清治时期彰化县的地主,曾在官场任 职,但因被长官勒索未果,而被辞退职位,并继承兄长戴万桂的家长地位,扩张土地公会、八卦会等组织,衍变为我们通常所知的“天地会”。
天地会发展快速,官府决定于1862年派台湾兵备道孔昭慈前往彰化县镇压天地会。彰化县城失守后,台湾南部各民间势力纷纷起事,投入戴军营下。戴家军控有几乎全部的台湾中部与部分北部地区。
为控制台湾局势,清朝政府紧急派遣福宁镇总兵曾玉明渡海来台,召集台勇平定战事,另外命台湾镇总兵林向荣自西螺出兵作战。双方互相攻杀围剿。
洪毓琛本应赴湖北任职,卸去台湾知府之职,但“以绅民恳留”,他暂调台湾道,担任按察使衔分巡台湾兵备道,统领全部战事,“修城垣,调遣兵勇,以备战守”。
此时,清军军费却在押解途中于安溪寮遭遇戴军,清军大败溃散,千总龚朝俊与澎湖副将陈国诠等人战死,军营器械经费全被夺走,军饷陷入极度紧张局势。
筹饷困难重重,洪毓琛想尽千方百计。《台湾历史人物小传》记载,“(洪毓琛)飞书内地请饷,巡抚徐宗干准其就地劝捐,然富户避匿,乃激劝官募, 分等筹捐,己亦出服用玩器,命易钱以济。”他传出紧急文书,至中央请求军饷支援。巡抚徐宗干批准洪毓琛可在当地实行募捐。然而,当地富庶人家避而不捐。于 是,他便在官员之中实行分等级募捐,自己也将把玩器具捐出,命人换成钱币以充军饷。除向外国商行筹借十五万两银外,洪毓琛获批在当地募集兵饷。
洪毓琛为台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年12月,洪毓琛已积劳成疾,然变乱仍未平息,兵饷更加入不敷出,洪毓琛心中悲情与日俱增。同治二年6月,洪毓琛因公殉职。“徐宗干奏请从优议恤,赠太常寺卿,荫一子入监读书,建专祠于郡治。”
纪念地
现屹立于京杭大运河岸边的临清清真北寺,又名洪家寺,即由临清洪氏家族捐资修建。洪家寺被称为“江北五大寺”之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内有碑文记载,“先之老寺(东寺)虽宽敞,然难容众乡老入殿朝拜。州有望族义户,绰号‘洪八缸’者,慨捐兴建北寺,教民念其虔诚,均敬呼此寺为‘洪家 寺’。”所谓“洪八缸”,即相传洪氏家族偶得白银八缸,慷慨建寺,因此有此雅称。据寺内老阿訇回忆,洪毓琛曾题名匾额于寺上书“万殊一本”,惜此匾毁于 “文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