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苗
五溪蛮首
洪江苗乃五溪蛮首,又名雄溪苗,雄溪蛮,疑为共工直系部落,汉人以苗族的共工部落临水而居,故名洪江,该地名因族名而得。
五溪记载
五溪地区
五溪地区的叙州因红头发蓝眼睛的共工部落而得名。共工氏战败后从河南辉县被禹发配到了河北幽州,隋唐后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时,因为共工部落与胡人、鲜卑族人长相别无二致,为了逃避民族互相仇杀而改名换姓、纷纷南下。魏晋南北朝时,共工部落已成为湖南、湖北一带望族,最后落脚洪江的共工部落后裔建立了五溪蛮最强大的族群——雄溪蛮。
溪蛮丛笑记载的五溪黄头发就是这个部落的后裔,叙州这个地名在五溪被撤销后,又在北部羌族地区继续使用。在甲骨文中,羌从羊从人,姜从羊从女,两字相通,表示族类与地望用羌,表示女性与姓用姜。共工部落在黄河中上游,族群与羌族、九州之戎同源,当时西北民族与黄河中下游黄帝部落汉族互相通婚很正常,即使唐朝,华夏族当时依靠文化统一,李世民本人也是胡汉混血。
史据:
《国语·晋语》记述,炎、黄二帝为兄弟,是少典氏,父,与有?氏,,母,,所生,黄帝得姓姬,炎帝得姓姜。
《左传》哀公九年说:“炎帝火师,姜姓其后也。”
五溪蛮
五溪蛮,亦称“武陵蛮”。东汉至宋时对分布于今湘西及黔、川、鄂三省交界地沅水上游若干少数民族的总称。因其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主要从事农业,以染织著称。西汉初曾有在此地设置武陵郡。东汉时不断进行起义。后逐渐南迁。与今土家、苗、瑶、侗、仡佬等族有渊源关系。
“五溪蛮”是从远古时代三苗部落建立的“三苗国”,与欢兜部落相处融洽。到尧帝晚年,欢兜部落推荐共工继承尧位。尧任共工为工师。舜帝摄政时,欢兜部落及共工被舜冠以“凶族”罪名流放三苗国。三苗部落与尧子丹朱反叛失败,欢兜族南迁,融入“蛮夷”。在舜帝执政时三苗部落瓦解,大部分迁往湖南西南山区。后演为荆蛮、苗族。禹帝执政时,禹帝率部征讨三苗三苗败,与土著蛮族融合,成为“荆蛮族”。夏朝(先楚时代),楚人生活在湘西,被中原王朝斥为“楚蛮”、“荆蛮”。是为“五溪蛮”之前身。
史据:
《后汉书.南蛮传》:“光武中兴,武陵蛮夷特盛。建武二十三年,精夫相单程等据其险隘,大寇郡县。”
《南史.夷貊传下》:“居武陵者有雄溪、樠溪、辰溪、酉溪、武溪,谓之五溪蛮。”
名称来历
洪江苗逐巫水而居,分布在巫水流域。目前,保持洪江苗民族成分比较完整的地方是绥宁、城步。巫水源头的城步是全国第二个苗族自治县,也是全国现有的五个苗族自治县之一。苗族先民的主体是汉代溯沅江而上的“武陵蛮”人,到南北时又被称为“五溪蛮”。县境巫水,古称雄溪,典籍列为五溪之首,故又称“雄溪蛮”。唐末五代,境内苗民乘中原之乱,据飞山自守,故史又称“飞山蛮”。到元代,苗族已成县境的主体民族。以后外适内徙仍连绵不断,清代形成“民居十之三,苗居十之七”的格局。而 洪江是洪江苗对外交往的窗口,众人皆知洪江苗、雄溪蛮,而不知其沿巫水分布之广泛。
雄溪是洪江区的别称,来源于苗语,水经注称巫水为雄溪,历史典载亦有熊溪、洪溪之称谓。
作为行政区划名称,会同县靠近洪江的地方曾经叫雄溪乡,包括现在的黄茅乡---高椅片区。
早在五代时期,洪江就是汉人对该地的正式称呼,并可以在典籍中找到。当年的洪江就是湘西唯一的草市,用于交易的地方!历史上苗王管辖的洪江,包括了现在黔阳的沙湾、深渡苗族自治乡、龙船塘瑶族自治乡、熟坪、太平、岔头、茅渡、群峰、湾溪等地,以及现在洞口县的联民苗族瑶族自治乡,会同县的黄茅乡高椅乡(古雄溪)、王家坪乡麻塘苗族乡枫木团苗族侗族乡等地,一直到城步苗族自治县,皆为洪江苗的领地。
历史记载
1、1385年 太祖洪武十八年(乙丑) 吴面儿聚众起事,朝廷派汤和率兵镇压,苗民被“击斩甚众。”
2、季克里别儿的,西域回回,英宗天顺初人附,七年(1436)以平湖广洪江苗民功迁南京锦衣卫副千户。
3、明永乐十一年(1413)二月,明朝廷开中国“改土归流”之先河,废除思州、思南两宣慰司,分其地设置铜仁等八府,并设置贵州布政使司,使贵州从此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单位。铜仁初设设府时,未修城墙,仅树栅防卫。
英宗正统元年(1436),吴亮授佩征蛮副将军印,继续镇守湖广、贵州,以都督佥事吴亮副之。时“普定蛮”阿迟等反,自称王,四出攻击。授派顾勇等直攻其住地,事得平定,旋广西蒙顾16峒与湖广逃兵又相聚反抗,授督兵包围,“悉擒斩其酋,馀党就诛”。授晋升右都督。四年,贵州计沙苗金虫、苗总牌又纠集洪江苗民起事,自称统千侯、统万侯。授督兵抵计沙,分别派遣都指挥郑通攻三羊洞,马晔攻黄柏山,吴亮率军一直追到蒲头、洪江。苗总牌、苗酋吴不尔被杀。升左都督,以老奉召还京,卒赠临武伯,谥靖襄。
明正统十四年(1449),洪江苗民起义,铜仁的栅栏及知府署都被焚烧殆尽。1450年 代宗景泰元年(庚午),洪江苗起义引起湖广、贵州苗民爆发大规模起事,发展到西至播州(今贵州遵义市),东至武冈,南至龙里(今属贵州),北至沅州(今芷江)广大地区,起事苗民不下20万人。使湖广总兵官宫聚“前后奔赴”,疲于奔命,要求朝廷速派大军进行镇压。先后历时六、七年,几易主帅,至英宗天顺元年(1457),总督石璞调总兵官方瑛进行“克期征剿”,杀戮起事苗民1400余人,毁苗寨227个,起事失败。
4、◎1463年(明天顺七年) 洪江苗起事,1463年 英宗天顺七年(癸未),正月,洪江苗民起事,历时半年,后遭官军镇压。天顺四年(1460年),镇远大饥荒。七年(1463年),洪江苗虫虾,召集苗从二千余人,自称王候,攻打镇远等地,明王朝令镇守湖广太监郭闵调军镇压,苗族义军退至清水江,苗首领飞天候、苗老底等与六百四十余名苗民在官兵的屠刀下丧身。
5、1467年 宪宗成化三年(丁亥)二月,靖州、洪江苗民起事,次年二月,湖广总兵官李震率军由铜鼓(今贵州锦屏东南)、天柱等地分四路进军,直抵清水江(今会同炮团),深入苗境,连破8OO苗寨,焚庐舍13OOO余间,生擒苗民25O余人,杀害苗民3000余人。起事失败,苗族古城洪江正式划入中央王朝的版图。
6、宋、元、明朝时期,洪江连年战祸,1467年 宪宗成化三年(丁亥)二月,靖州、洪江苗民起事,次年二月,湖广总兵官李震率军由铜鼓(今贵州锦屏东南)、天柱等地分四路进军,直抵清水江(今会同炮团),深入苗境,连破8OO苗寨,焚庐舍13OOO余间,生擒苗民25O余人,杀害苗民3000余人。起事失败,苗疆古城洪江正式划入中央王朝的版图,也是最后一个划入中央王朝的湘西苗族古城。这也是中国明朝以前的官方史籍中,只有雄溪蛮、洪江苗四去攻击征战,而没有洪江自己历史发展记载的原因。
数不胜数,罄竹难书
早在中央政权统治洪江之前的唐五代至明朝明永乐十一年(1413)二月,明朝廷开中国“改土归流”之前的苗王侗王统治时期,洪江已经是湘西巨镇,是湘西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在王炯的诗词中、洪江嵩云山的碑帖中已经有所描述!
元佑(哲宗)五年(1090)改称洪江砦,隶属沅州黔阳县,就是这个时候开始,把朝廷用兵占据的洪江部分土地分封给周边县治,历史上属于洪江苗地的沙湾、深渡苗族自治乡、龙船塘瑶族自治乡、熟坪、太平、岔头、茅渡、群峰、湾溪等苗地划给了黔阳,洪江及巫水一带仍控制在苗王手中,是蒙古人反复征伐的战场。连年战祸,洪江只留下了苗人的冻青坪、天王庙、苗王府等代表性建筑于后世,其他全部毁灭于战火中,在洪江挖地三尺土,就可以看到和触摸到苗人先民的被战火烧黑烧焦的瓦砾!
今世遗留
如今的洪江古建筑只留下了苗人的冻青坪、得胜街、天王庙、苗王府、贺家祠堂等代表性建筑于后世,其他全部毁灭于战火中,在洪江挖地三尺土,就可以看到和触摸到苗人先民的被战火烧黑烧焦的瓦砾!最近几十年,天王庙、苗王府被拆,贺家祠堂也岌岌可危。现在的中国大陆,已经找不出像洪江这样保存超过300年的苗族标志性建筑那么集中的地方了!早在苗王统治时期,就有大量汉族商人定居洪江,明朝正式统治洪江后,将洪江苗疆分而治之,除没有设立政府机构的古城由居民自治以外,农村苗地全部分给了周边的县治。洪江自古是湘西的贸易中心,明朝征服洪江苗以后,来洪江经商的多为晋、徽、赣、鄂、苏、沪等地商贾,并且通过几百年上千年与原住民苗族的融合,吸取了洪江原有的码头文化,巫文化炎帝神农氏之后--共工的后代,解放后,对洪江人没有进行民族识别工作,全部划为汉族。
贺家祠堂
位于冻青坪26号,系一依山而筑的二进、二层、二天井的窨子屋。祠堂虽不及江西、贵州会馆那样豪华气派,但也绝不逊于其他会馆。在祠堂的建筑风格上,有别于古商城徽派建筑,贺家祠堂的建筑布局、风格、式样,保留了洪江本土苗族王室建筑文化的蕴涵,尤其是风火墙的建筑形式,美轮美奂,令人叹为观止。贺姓住民世世代代居住在巫水右岸的栗子湾、冻青坪、沙子坪,以及现广场处的贺家田一带。因贺姓人丁众多,又是本土原住民,故为洪江的旺族。追根溯源,也是洪江人的老祖宗。
当今中国,苗族出土文物和地表留存文物最多的地方在哪里?不在凤凰,也不在贵州,而是在洪江!去年,全省苗族文化研讨会专门选在洪江召开!
苗族人没有习惯修建城墙,他们喜欢游击战术,从来不会固守。洪江没有城墙也可能是这个原因造成的,苗王在洪江一直坚守到明朝!尽管洪江可能是苗王坚守的最后一座最有价值的苗族城市!由于洪江毁于战火和火灾,清朝以后,那些明朝遗老遗少又跑来洪江躲避,通过民间自发的移民慢慢汇聚了起来,这也是洪江一直没有设置政府的原因吧?反清复明的洪江会才可能在洪江这样的土地上诞生,并成星火燎原之势,席卷长江流域,很多洪江会会员在后来加入了同盟会,为推翻满清鞑虏贡献了一份力量!
苗人被赶进深山老林以后,洪江才正式成为中央王朝版图上的一个城市。通过移民,现在的洪江仍保留着旧时的轮廓!现在的洪江人,如果移民已经超过了三代,或多或少都有洪江苗血统,我们不仅靠自己的移民史激发自己创业的激情,也靠吸取洪江苗的优秀血统发挥我们的霸蛮和团结互助精神!
回首洪江历史,挖地三尺,那一堆堆烧焦的苗砖侗瓦和洪江苗先烈的骨灰,我们可以看到宋元明初的洪江苗为了坚守自己的家园,感觉到洪江苗血战到最后一滴血的血性刚勇!抬头看着洪江那三十六所会馆,重温那些让我们为之肃然起敬的为民族的独立和三民主义中国、新中国的建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一个个熟悉的洪江会会员的名字,你会发现,激荡在他们身上的,是那么一种反清复明的视死如归的决断,一种热爱同胞笑傲山林的苦行,一种为了民族、为了信念、为了追求、为了孩子的未来而奋斗、牺牲的实践!这种奋斗、牺牲的实践,来自于一种混合着雄溪蛮血的洪江人不屈不饶的精神,这种不屈不饶的精神,激励着洪江人或呕心沥血、或兢兢业业,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者不平凡的业绩,洪江也因为他们而更加美丽!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7 20:43
目录
概述
五溪记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