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炉点雪
汉语成语
洪炉点雪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hóng lú diǎn xuě,最早出自于宋·王质《雪山集·大慧禅师正法眼藏序》。
成语出处
宋·王质《雪山集·大慧禅师正法眼藏序》:“余夜宿金山之方丈,不得寤,信手而抽几案文书,得此阅之,至洪炉点雪,恍然非平时之境。”
据此引申出成语洪炉点雪。
成语典故
1519年6月14日,宁王借王阳明生日之机正式发动叛乱,王阳明迅速地做出了分析判断:宁王有可能施行上、中、下三策。如用上策,率领他的虎狼之师,出其不意地直捣北京,则正德的大明王朝就会完蛋;如用中策,率军直接占领南京,则大明王朝将会分为南北两片,宁王与正德皇帝将划江而治;如用下策,仅仅是守在南昌城里,则如鱼游在锅里,早晚都会被煮熟。在敌我双方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王阳明使用的办法,就是想方设法卡住宁王的“咽喉”,使其发达健壮的身躯和四肢发挥不出力量。王阳明通过广布疑兵将宁王拖在了南昌。
第一路,是派出大量的情报人员,到南昌城里四处贴告示,声称朝廷已经知道了宁王叛乱的消息,并且派了安边伯许泰等人率领大军进攻南昌。
第二路,是派出情报人员到南昌周边县发布消息,声称巡抚两广军务都察院右都御史杨旦、巡抚湖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陈金各带本省军马进入了江西,只待宁王出城,便随时袭击南昌。
第三路,连夜制造一批加急军报,命江西各府县抓紧征集粮草,供应各路大军。
第四路,派人到南昌城里散布谣言,说宁王手下的几个重要谋士和将领都曾秘密向朝廷示好,准备背叛宁王。
第五路,命人抄写了大量的“免死”传单,到南昌城里散发,告诉叛军将士,只要拿着“免死”单来投降,即可免罪。
王阳明凭空造出了这五路疑兵,扰乱了宁王的心神。就这样,从六月十四日至六月三十日,宁王听从了王阳明的指挥,在南昌城里白白地浪费了半个月的黄金战略时机。王阳明通过假装示弱,把宁王诱出了南昌。半个月的时间里,王阳明凑起了三万军马,但由于缺乏训练,缺乏器械,根本没有办法与宁王的叛军对抗。假如宁王要沿江东下攻取安庆、南京,王阳明根本无力阻挡;假如宁王继续固守在南昌城里,王阳明根本就无力进攻。当此之时,王阳明干脆利用宁王急于东进的心态,装作无兵可用的样子,让出一条大道,使宁王“放心”地率军去攻打安庆。宁王先是于七月初一日,派出以凌十一为首的鄱阳湖水盗一万人为先锋,向安庆进发;接着于七月初二日,自己亲率两万大军直赴安庆;后来又将剩下的三万大军也开出南昌,浩浩荡荡杀奔安庆。这样,南昌就基本上成了一座空城。王阳明攻其不备,占领了南昌。等宁王的军马基本上开出了南昌,七月二十日凌晨,借着大雾,王阳明指挥三万多军马向南昌城发起了突袭。城里的一万多叛军在看不清人、摸不清底细的情况下,一时军心大乱,只好四处逃散。就这样,不到一个时辰,王阳明便轻而易举地占驻了南昌。在宁王回师的途中,再次用疑兵打败了叛军。当王阳明在南昌城里悠然地喝茶讲学时,安庆城下的宁王已经是气急败坏了。几万大军围攻安庆十几天,居然打不下来,让他不得不暴跳如雷;忽又听到王阳明占领了自己的老巢,卡住了自己的咽喉,让他更加张皇失措。于是,他不顾谋士刘养正等人的苦劝,马上停止攻打安庆,仓促回兵南昌。从七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六日,四天之中,宁王共与王阳明打了三场大仗、一场小仗。其中具有决战性质的一仗,是二十四日的一仗。这一仗,宁王以六万精锐对王阳明的三万多民兵,以大舰对小船,具备了绝对的优势。在战斗的关键时刻,王阳明先是玩起了火攻,把宁王的大舰烧得一塌糊除; 接着又在江面上抛撒几万块“免死”木牌,将宁王一万多兵将的斗志彻底瓦解,一个个丢掉兵器,捡起木牌逃命去了。至此,宁王十几年心血,都付诸滚滚东流。
成语寓意
成功,有成功者的方法论;失败,有失败者的教训篇。洪炉点雪是一种至高的修养境界,即任何私心、私欲的萌动,都会在瞬间被克制、消融,根本没有藏身之地。
成语运用
成语用法
洪炉点雪的意思是大火炉里放进一点雪,马上就会融化。比喻对问题领会极快,也作禅林用语,意味十分渺小,不着痕迹。洪炉点雪在句中作宾语。
运用示例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二:“所以出儒入墨,如洪炉点雪。”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下卷:“此体一以才情为主。言简者最忌局促,局促则必有滞累;苟无滞累,又箫索无余。非有红炉点雪之襟宇,则方欲驰骋,忽尔蹇踬。”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5 15:38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