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金乞
福建晋江龙湖乡杭边村人
洪金乞(1904—1974),原名求乞,俗名洪仔乞,福建晋江龙湖乡杭边村人。民国4年(1915),金乞刚满11岁即往南安岑兜村“福庆兴”科班学戏,金乞学武旦。
简介
4个月期满,随班赴新加坡、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安南等国演出,前后6年。在国外演出期间,金乞与京班著名艺人郑文语等颇多交往,同时认真观摩京剧、闽剧的艺术表演,吸收武功特技“转辇锏”、“双剑”、“踢枪”、“铜棍”以及其他刀枪套法。经过消化,金乞的“转辇锏”、“铜棍”、“双剑”和花鼓等技艺新颖独到,尤其棒、锏,花样繁多,棒、锏在他手中,经5个指尖施向身体上下左右各个部位,同时做出翻、爬、托、跨、跃各种身段动作,棒、锏贴着身体飞旋,仿佛身子是一个强大的磁场。因此,金乞不仅擅长武旦,且兼饰武小生。他在《郑恩闹房》中饰演陶三春,《收水母》中饰水母,《取木棍》中饰穆桂英,以演技高超,名噪一时,备受侨胞欢迎。民国10年,“福庆兴”班载誉而归。行李甫卸,即在岑兜村公演3日。金乞在《收水母》中饰演水母,大显身手,尤其铜棍、“转辇锏”的表演,动作高难,技艺娴熟,由此声誉鹊起,名闻闽南。 “福庆兴”不久解散,金乞回乡完婚。婚后,即在家乡创办“福庆成”班。当高甲戏兴盛时期,被评为闽南“五虎班社”之一。民国11年,金乞应菲律宾“丝竹尚义社”班主吴仔居邀请,在马尼拉福华大舞台连演13个月。在此期间,金乞经吴仔居介绍,加入“丝竹尚义社”。民国15年(1926),金乞联络戏剧界同人组织“丝竹工会”,任常务理事长。新中国成立初期,古装戏一度停演,金乞回乡务农。1953年,晋江县组织高甲戏专业剧团,县文化局聘请金乞父子参加,并推选他为剧团团长。他亲自主持排演连台本《万花楼》、《孟丽君》等戏。1956年,泉州、厦门、晋江3个高甲戏专业剧团的名老艺人在泉州市大众剧场联合演出传统剧目《斩龙袍》,金乞饰陶三春。
拿手好戏
金乞的拿手好戏还有:《白蛇传》的白素贞、《收水母》的水母、《收金钱豹》的娇花、《玉环记》的孙玉娇、《穆桂英挂帅》的穆桂英、《凤仪亭》的貂蝉、《黄鹤楼》和《长坂坡》的赵子龙、《伐子都》的子都、《万花楼》的狄青、《说岳》的高宠、《收卢俊义》的燕青等一系列武旦、武生角色,以及《杀子报》、《破洪州》、《铁公鸡》、《打花鼓》等剧目。是年,金乞被评为高甲戏名老艺人,参加中国戏剧协会为会员。1958年,金乞调入晋江专区艺校,任演员训练班主任,亲任高甲班生旦科教师。1962年,金乞调回泉州,主持开办晋江县高甲戏演员训练班。1974年11月洪金乞病逝。
最新修订时间:2022-04-30 21:33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