洼里村位于流亭街道东北隅,308国道流亭立交桥东侧,距
流亭街道办事处3公里。东与夏庄街道的寺后村相毗连,西与
东流亭村仅一路之隔,北与城阳街道前桃林村接壤,南傍白沙河与赵哥庄村隔河相望。
境内交通
域地交通十分便利,西距流亭国际机场仅1公里之遥,流亭立交桥、青烟高速公路、308国道、青银高速公路及其引桥,团团包围着洼里村,使其真正成为地处青岛市北大门交通枢纽之地。洼里村不仅交通发达,而且环境优美,村前的白沙河,一年四季清澈见底,给洼里村增添了无限的景色,立交桥周边及各条公路两侧均实现了园林化绿化,使洼里村风景这边独好,是投资经商的一片宝地。
人文历史
明朝洪武年间(约1370年),胡氏始祖胡仪由云南鸟纱卫徙至青州矮槐树。永乐二年(1404年)复自矮槐树迁至即墨流亭居住,至二世分为两支,二支居流亭,长支于流亭村东立村,因此处较洼,故名洼里村。至今约历600余年。
洼里村在建国前隶属即墨县;1949—1951年属南海专区崂山行政办事处一区;1951—1953年属
青岛市人民政府崂山办事处流亭区;1953—1956年属青岛市崂山郊区流亭区;1956—1958年属崂山郊区流亭乡;1958—1961年属崂山郊区仙家寨公社;1961—1984年属崂山县仙家寨公社;1984年属崂山县流亭镇;1988年属崂山区流亭镇;1994年属城阳区流亭镇;2001年6月属城阳区流亭街道办事处管辖。
历史名人
巍巍崂山,仙屿奇峰,歉乱勿忧,人杰地灵,在其脚下的洼里村,胡氏家族人才辈出。
胡峄阳(1639—1718),名良桐,胡氏二支十世,生于东流亭村,后居洼里村,其持身以:“非理勿视、非礼勿听、非理勿言、非礼勿动”四语为宗,一生崇尚理学,精研易经,著书颇丰,其后人尊其为“老三爷爷”,有关其传说极多,遂愈传愈多、愈传愈奇,后把其传为“神仙”。在流亭域内影响力极大,多有年长者对其是神深信不疑。代代相传的“神仙路”,确有与众不同之处。此路冬无霜雪,雨无泥泞,两旁芳草萋萋。传说,原来并无此路,因胡老先生在流亭教书时,往返必经流亭土地庙前的东西路。每当老先生将过土地庙时,土地爷刘崇总是早晨出门相迎,晚上提灯相送。日了久了,老先生过意不去,便赠刘崇一偈云:“刘崇、刘崇,吾向流亭行,去不必迎,归不必送”。虽如此,但刘崇是行天道本分,依旧迎送。先生无奈,就从土地庙后的地头往返,久之,便踏出一条小道,后行人多走此路,故此路称为“神仙路”。此路因修流亭立交桥和旧村改造,现无存。
胡鹏昌(1882—1951),字海云,幼年家贫,其母乞食供其入塾,后其父从商家境逐渐宽裕,于1899年入青岛德华学堂铁路修筑专业就读。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胶济铁路任职,因其精德文,通英语,办事严谨干练,先后在参与川汉、烟潍公路、京绥铁路建设中,成绩卓著。先后升任京汉铁路顾问、烟台货税局长、广饶县长等职。其在广铙任职期间,时有兵匪做歹。但海云恤民勤政,办案公正,擒匪拒兵,深得民心。海云以先辈峄阳先生为楷模,研习修己持身之道,对乡邻生助养之,殁助葬之,曾出巨资创办“洼里村胡氏子弟识字所”,学生免费入学。曾先后两次出资修白沙河坝和植树,在洼里村威望极高。
文化底蕴
洼里村西有一古刹—静台庵。此庙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总面积3000平方米。静台庵西南建一龙王庙、东南有一钟楼、楼内悬铁铸钟一口,大院正门前,左右植古槐两棵,两槐高大挺拔,枝叶繁茂,高均约30米,胸径均约1米有余。大院内植柏树四棵,各占一角,井然有序。正殿建筑气势雄伟,房檐飞翘,青砖古瓦,红漆门窗,雕梁画栋,四壁彩绘,供奉大皇姑、二皇姑、三皇姑等九尊神像,每逢节日,鸣钟焚香,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后因战乱,大槐被日寇征用,静台庵也因年久失修,毁于1965年。
洼里村环境优美,村南的莲花湾远近闻名,莲花湾的面积约有2500平方米,莲花盛开季节,前往赏花者接踵而至。莲花湾周边有三座古朴典雅的石桥和两盘石碾。流亭域内代代相传着下面的雅句:“洼里风光好,三步两盘碾,九步三座桥,荷香引来客,柳莺啼春晓”。莲花湾岸北是胡氏老祠堂,祠堂内有一古桧,栽于咸丰年间,树高约20米,树冠投影近1市亩,古桧结青绿色小果实,内藏黄色物质,大于碗豆粒,村人称其为“豆粒松”。“豆粒松”一年四季郁郁葱葱,一团墨绿,是洼里村古老的见证,也是洼里村的标志,村里人为其自豪,此树惜毁于解放前战乱时期。
洼里村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民间文化十分活跃。解放前村中就有高跷队,舞龙队活跃于乡里间。解放后组织了业余歌舞团,演出歌舞剧《小二黑结婚》、《血泪荡》等剧目,到四村八疃演出,受到观众极高的评价。1997年组织一个60多人的盘鼓队,盘鼓40个、大锣16面,最大一个盘鼓直径2米,盘鼓队鼓击起来震天动地,气势磅礴,节奏灵活多变,表演粗犷,深受群众好评。1997年2月,获市迎新春汇演最佳奖,并被授予“青岛市艺术之乡”光荣称号。
经济发展
建国初期,洼里村农耕以粮为主,兼事蔬菜。1958年,被青岛市确定为“蔬菜生产专业队”后,至1978年蔬菜种植面积始终稳定在700亩左右,占农用地的70%。1978年,农业总产值34.5万元。蔬菜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95%。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4年区划以来,村内工业化水平迅速提升,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到2002年末,有菜田面积420亩,随着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种植技术不断提高,2002年蔬菜亩产值达8000元,总产值达33.6万元。
1968年,洼里村先后办起了养鸡场、窑场等10余个企业。改制后,转成个、私和“三资”企业。到1997年,村党支部和村委研究,决心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创条件招商引资。硬是在窑场用完的500亩废地上,大做文章,干部带领群众,填沟壑、修公路、辟街道、建厂房、创办起洼里村工业园。总投资4000万元,共修主、支硬面大街、道路,总长4200米。按变压器22台。先后引进三永、韩星、箱包、草原之村等大小企业96家。收到了枯木逢春、鼓舞人心的好效果。年产值3亿元。利税5400万元。打工者超万人,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村民干服务业的,达120户之多,人员398人,产值228万元。上交利税10万余元。
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工商业的迅猛发展,增加了村民收入。村民的人均收入由1979年的800元增加到2002年5200元,为1978年的6.5倍。村民生活进入小康型、富裕型。人们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居住进入楼房,衣着讲求时尚,饮食讲究营养,身体追求健康,出行快捷通畅。全村电视机、电冰箱等现代家电占有率达100%。
1994年始,洼里村给男年满60岁、女年满55岁的村民发放生活费。2002年来参加
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达660人,占应保人数的60%多。
基础设施
洼里村十分重视基础设施建设。1961年全村通电。随着集体经济不断壮大,1984年农村电网形成。2002年全村有低、高压线路分别为6公里和2公里。电变压器由1961年 台,增至8台,总用电80万度。一、二、三产业和生活用电占有水平达100%。供电充足,用电充分;历史上村民饮用河水、井水。饮用自来水始于1992年,是年铺水管引青岛流亭水厂水进村入户,80年代初始,部分农户作饭使用液化气。1994年由个体户建洼里液化气站一处,年供气400吨,全村使用户数达100%;幼儿教育始于1967年,1986年村委投资150万元,于现村委西侧重建洼里村幼儿园,占地2.6亩,建筑面积376平方米。同时对内设、户外器材,进行达标配套,对活动场地进行绿化美化。1989年被青岛市命名为一类幼儿园,成为幼儿启蒙教育的摇篮;解放前,儿童上学就读于流亭小学。1968年建洼里小学,当时校舍简易。为适用教育之需,1980年投资22万元在原地新建教学楼,校舍设施达到“六配套”。为挖掘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环境,2001年与流亭等12个村总投资1400万元,新建现代化流亭小学。儿童上学就读车接车送。
新中国成立前后,大部分农户居住的是土打茅草房。巷街狭窄,雨季泥泞。宅院巷街纵横交错,无人规划。60年代至80年代间,农户住房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均为砖石木结构和砖混结构,房屋高大、宽敞,讲究通风、采光。1986年,村委曾对村庄建设实行过统一规划,达到住房成排、道路通达。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1997年,洼里村两委决定,把村西南端划为新居民区。并付诸实施,建起了居民楼4幢。总建筑面积为33030平方米,村民喜迁新居。
2000年聘专家,对村庄详化后,2002年又将旧村西半部,600户村民房共计42000平方米,全部拆除。至此,该村旧村改造进入了快车道。工程计划是:从2002年—2004年,总投资9600万元,总建筑面积71290平方米,建高层居民楼24幢、网点房16处。现正在施工中。届时600户村民全部迁入新居。实现了园林化、绿化、花草结合、乔灌浑融、水电路三通、休闲小广场配套。洼里村新貌显现了农村城市化的卓越风姿。
洼里村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60年代开展了“学雷锋,树新风”活动。80年代初深入开展了“
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净化。1991年成立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和组织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1995年以创建文明村庄为载体,以提高人的政治素质为目的,以治理“脏、乱、差”为突破口,以优美环境和优良社会秩序为重点,突出村容、村貌、路域综合治理,均取得良好成绩。1996年被城阳区爱卫会命名为“卫生合格村”;1999年被中共青岛市委命名为“文明村庄”。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