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总蒸发
流域内不同类型的下垫面、包括水(冰雪)面、土壤、植物蒸散发的统称
流域内不同类型的下垫面,包括水(冰雪)面、土壤、植物蒸散发的统称。在流域内。除河流、湖泊等水体属水面蒸发外,一般山岭、耕地、草原和森林往往是冰雪蒸发、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的综合。流域总蒸发的机制因地形、地貌、植被、地物所占的比重不同而异,同时受植物种类、生长季节、发育阶段和降水量及其年内分配的不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以及气象因素的差异等影响,因时因地而异。
流域总蒸发力
在植物生长期.充分供水的条件下。单位时段内消耗水分的数量。它是农业上研究作物供水的指标,也称潜在的流域总蒸发、最大可能蒸散发。其确定方法:(1) 以水面蒸发量作为指标;(2) 根据辐射平衡值计算;(3) 根据影响流域总蒸发力的主要气象因素如辐射强度、日照历时、气温、湿度等建立的公式分析计算。
确定方法
流域总蒸发量的确定方法有两种:
(1)水量平衡法。即根据降水、径流、流域蓄水量变化等资料估算总蒸发量。在资料充分而可靠的条件下,它是较好的估算方法,常用来推求多年平均总蒸发量,有较高的精度。但随着计算时段的缩短,运用这种方法,要正确给定时段始末的流域蓄水量是有困难的。
(2)模式计算法。根据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分布,流域总蒸发量的计算用一层模式、两层模式和三层模式。一层模式把可蒸发层作为一个整体,并认为蒸发量同该层土壤含水量成正比。由于模式未计及土壤水分垂向分布,对久旱之后的小雨,土壤水分少,计算的总蒸发量明显偏小。两层模式把可蒸发层分为上、下两层,并认为降雨补给土壤和蒸发消耗土壤水分都是先上层后下层。两层分别遵循各自的蒸发规律:上层以蒸发能力(充分供水条件下的蒸发率)蒸发,直到上层水分耗尽,才由下层土壤水供给;下层蒸发量等于总蒸发能力与上层土壤蒸发量之差值乘以下层土壤实际水分与该层最大含水量之比值。三层模式则在两层模式的基础上加进深层蒸发。当下层土壤水分消耗殆尽,不能满足下层蒸发的最小值时,深层开始蒸发。
确定步骤
中国分布
根据中等流域面积(500平方公里~3000平方公里)的资料分析,全国面积上有56%的降水量耗于蒸发,相当于364mm,其地区分布十分悬殊,呈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在西藏东南隅至云南高黎贡山以四和滇南、两广沿海以及台湾东、西海岸一带.年总蒸发量达800mm~1000mm,是高值区。全国大部分地区年总蒸发量在800mm~1000mm之间。年总蒸发量最少的地区为西北的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一带,年总蒸发量不及25mm。在中国东部,从海南岛至黑龙江,随纬度增高流域总蒸发量有减少的趋势;在中国东南和南方湿润地区,随高程增加流域总蒸发量有减小的趋势;而在北方及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流域总蒸发的高值带往往和降水的高值带以及植被分布相对应。
天然情况下,流域总蒸发量受流域总蒸发能力和供水条件(主要是降水量)的制约。从中国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作一个年降水量、年总蒸发量和年水面蒸发量的剖面(见图),可以看出:秦岭东南降水充沛,总蒸发力得以充分发挥,流域总蒸发量地区变化较小,与水面蒸发量比较接近;西北地区降水稀少.蒸发能力大大超过供水能力,年流域总蒸发量接近年降水量。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05 18:16
目录
概述
流域总蒸发力
确定方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