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色黄姑鱼
硬骨鱼纲动物
浅色黄姑鱼,学名:Nibea coibor (Hamilton, 1822) ,属于石首鱼科黄姑鱼属的一种鱼类。该鱼肉质细嫩,口感独特,味道鲜美,其鳔是名贵的中药补品。浅色黄姑鱼属于温水性的鱼类,适温范围8~33℃,最适生长水温为24~29℃,产卵水温24~28℃,性成熟年龄为Ⅱ龄,生长适盐范围10~40。
形态特征
外部特征
雌雄异体,体延长侧扁,背腹部浅弧形。头中大,稍尖突。体及头部被栉鳞,吻及颊部被小圆鳞。侧线弧形,在臀鳍前方向下弯曲,伸延至尾鳍末端。背鳍连续,具11鳍棘,24-28鳍条,胸鳍尖长。腹鳍胸位,约与胸鳍等长,幼鱼尾柄长,尾鳍接近菱形,成鱼尾鳍楔形。吻褶分为2叶,吻缘孔5个。口前位。下颌稍短于上颌。
内部构造
骨骼系统
外骨骼包括鳞甲、鳍条和棘刺等;内骨骼通常是指埋在肌肉里的骨骼部分,包括头骨、脊柱和附肢骨骼。头骨由脑颅和咽颅两部分组成、脑颅由许多骨片所合成,其主要作用是保护脑;咽颅由一对颌弓、一对舌弓和五对鳃弓所组成,分别具有支持颌、舌和鳃的功能。 脊柱由体椎和尾椎两种脊椎骨组成,体椎附有肋骨,尾椎无肋骨着生。
肌肉系统
黄姑鱼肉质坚实,口感较大黄鱼粗、为蒜瓣肉。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的起端为口,经口腔、食道、胃、肠而终于肛门。口腔内有齿和鳃耙等构造。消化腺包括胃腺、肠腺、肝脏、胰腺和胆囊等。这些腺体能分泌各种消化液使食物消化。胃腺分泌的胃蛋白酶,肠腺分泌的肠蛋白酶和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均能消化各种蛋白质。肝脏和胰脏的分泌物含有较多的淀粉酶和脂肪酶,可分别把糖类和脂肪分解而被肠壁吸收。被消化后的食物残渣和不能消化的其他物质,则由肠的蠕动经肛门排出体外。
循环系统
主要包括心脏、动脉、静脉等。心脏位于最后一对鳃的后面下方,靠近头部,由一个心房和一个心室组成。血液由心室出,经过腹大动脉进入鳃动脉,深入鳃片中各毛细血管,其红血球在此吸收氧气,排出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使血液变得新鲜。此后,血流经出鳃动脉而归入背大动脉,再由许多分枝进入鱼体各部组织器官。然后转入静脉,再汇集到腹部的大静脉。静脉血液经过肾脏时被滤去废物,流经肝脏后重新进入心脏循环。
呼吸系统
主要靠鱼类的鳃来完成。鳃位于头的两侧,外有鳃盖覆盖。鱼鳃主要由鳃弓、鳃片和鳃耙组成。
神经系统
鱼类的中枢神经由脑和脊髓两部分组成。脑又分化为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五部分。脊髓位于髓弓的椎管内,是一条扁椭圆形的长管,前端跟脑连接,向后延伸至最后一椎骨。外周神经由中枢神经系发出的神经与神经节组成,它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植物性神经系统是一类专门管理平滑肌、心脏肌、内分泌腺和血管扩张收缩等活动的神经,与内脏的生理活动、新陈代谢有密切关系。
生殖系统
生殖腺成对,即精巢或卵巢都是左右各一,由系膜悬挂在腹腔背壁上。
排泄系统
排泄器官主要是肾脏,位于腹腔的背部,呈紫红色。肾脏可分为前、中、后三部分。肾脏后部延伸出输尿管,左右输尿管在腹腔后部愈合,并突出一个不大的膀胱。总输尿管的末端与生殖输管相合,以一个尿殖孔开口或分开开口于肛门的后方。鱼的肾脏除了泌尿的功能以外,还可以调节体内的水分,使之保持恒定。另外,鱼鳃也有排泄作用,其主要排出物是氨、尿素等易扩散的氮化物和某些盐分。
脑垂体是最重要的内分泌腺。它位于间脑腹面,视神经交叉后面的正中线上,常嵌在前耳骨的凹窝里。包括神经垂体(或称为垂体神经部)和腺垂体两部分,脑垂体的腺细胞能分泌多种激素,对鱼类的生长、性腺发育、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发育以及体色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鱼类的甲状腺由许多球形的甲状腺泡和滤泡组成,腺泡细胞的分泌物或直接进入血管,或贮存于泡腔内,当需要大量激素时,它流入血液输送到身体各组织。位于腹主动脉和入鳃动脉附近的组织中,另外还有斯氏小体、胰岛、尾垂体、后鳃腺、胸腺和性腺等。
生活习性
近海温水性底层鱼类,肉食性鱼类,主要摄食虾、蟹、头足类、幼鱼及底栖动物,摄食时发出“咕咕”叫声。
地理分布
印度,中国南海、东海及菲律宾
人工育苗
为探讨浅色黄姑鱼的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笔者于2002~2003年对浅色黄姑鱼的人工育苗技术进行试验研究,现介绍如下。
亲鱼选择和培育
浅色黄姑鱼亲鱼选择Ⅲ龄,体重2.5千克以上,健壮无伤,体表完好的健康个体做亲鱼,雌雄比例为2∶1,每年3~4月份置于海区网箱中进行强化培育,网箱规格3米×3米×3米,放养密度为15~20尾/箱,选用优质新鲜或冰冻的蓝圆鲹、沙丁鱼、乌贼等优质的饲料鱼投喂,并在饲料中适量添加维生素B维生素E(维生素B:每周500毫克/尾,维生素E:每周200毫克/尾)。每半个月注射LRH-A人工激素进行促熟。在繁殖季节(4月底至6月初),选腹部大而柔软,肛门突出、红润的雌鱼,取卵观察,雌鱼的卵子大部分发育到Ⅳ期,雄鱼轻压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的亲鱼进行催产。
人工催产
在水温稳定在25℃以上,比重在1.018~1.024的环境条件下,即进行肌肉注射催产。雌鱼注射HCG400~500国际单位/千克鱼休和LRH-A6~8微克/千克鱼体,雄鱼注射HCG300~350国际单位/千克鱼体,一般注射激素的效应时间为36~40小时,亲鱼便可自然产卵受精。
受精卵的孵化
受精卵采用流水法(在水泥池中产卵)收集,或用100目筛绢网(在网箱产卵)收集,经洗涤除去杂质及沉底死卵后,用15~20克/立方米的PVP碘浸泡5~8分钟后移到室外水泥池孵化。孵化用水经沉淀、过滤、消毒处理,海水比重为1.018~1.024,pH值8.0~8.3,水温24~28℃,一般经18~22小时孵化出膜。
仔鱼培育
仔鱼孵出后移入水泥池培育,事先在水泥池中接入小球藻(使水色呈浅绿色),仔鱼培育水温为24~28℃,比重1.016~1.022,pH值为8.0~8.3,光照<2000勒克斯,溶氧>5毫克/升,氨氮<0.3毫克/升,静水微充气,水质清新,每天吸污1~2次,换水量1/3,一般经44~55小时发育后开口,开口后的仔鱼投喂轮虫作为开口饵料,池水轮虫密度控制在5~8个/毫升的范围内。轮虫要经高浓度的小球藻强化培育,经5~8天的培育,仔鱼可长至0.6~0.8厘米,此时可移入土池培育。
土池标粗
1.清塘培育 选择2~5亩,池深1.2~1.8米,池底平坦,沙泥质的长方形土池作培育池。用茶麸(20~30克/立方米)和漂白粉(60~80克/立方米)清塘除野,第一次进水0.6~0.7米,施有机肥(如鸡粪等)15千克/亩,同时施光合细菌(按产品说明用量施用),经5~7天的培育,池中饵料生物已大量繁殖(轮虫,桡足类,无节幼体总量大于2000个/升)。
2.饲养管理 仔鱼放养密度15万~20万尾/亩,下塘后就可开始泼洒鳗鱼饲料,以维持池水良好的水色和饵料生物的丰度。当仔鱼体长达0.7厘米以上,即可开始投喂枝角类、丰年虫无节幼体和桡足类等。当仔鱼体长达1.2厘米以上,可投喂新鲜肉糜,投喂次数为每天4~6次,投喂量为体重的20%~30%,在投喂肉糜期间,在肉糜中加入复合维生素B、鱼肝油和土霉素,增大日换水量,同时每周泼洒光合细菌一次,以缓解由于苗种粪便和残饵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保持水质的清新。当鱼苗体长达1.8厘米以上时就可以摄食粒径为0.3毫米的人工配合饲料,经40天左右的培育,鱼苗长至3厘米左右,成活率达14%。
小结
1.浅色黄姑鱼性成熟年龄为Ⅱ龄,但选用Ⅱ龄的亲鱼催产,效果较差,产卵量少,最好选择Ⅲ龄以上的亲鱼,为提高浅色黄姑鱼的催产率和受精率,有必要在繁殖季节前两个月对亲鱼进行强化培育,投喂新鲜或冰鲜的蓝圆鲹、沙丁鱼、乌贼等饵料,并在饵料中适量添加维生素E维生素B;控制光照(在2000勒克斯以下)等相关的环境因子;根据亲鱼性腺发育情况,每半月定期注射LRH-A人工激素进行促熟。
2.室内育苗池环境较稳定,但随着鱼体的生长,需要大量的饵料生物,水泥池很难做到大量供应饵料生物;而室外水泥池则可通过施肥的方法繁殖大量饵料生物,满足鱼苗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建议:浅色黄姑鱼的人工育苗可采用前期仔鱼在室内水泥池高密度培育,后期仔鱼以后移到室外土池培育相结合的方法。
3.通过直接向育苗水体中添加接入有益细菌(如光合细菌、EM菌等)和小球藻的方法,来调节育苗池生物群落的组成,从而有效地维护育苗水体良好的环境条件,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鱼苗的成活率。
参考资料
浅色黄姑鱼-基本信息.南海海洋生物种质资源数据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7 16:5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