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龋
病症名
浅龋是龋病的初级阶段,病变只限于牙齿的表浅层,一般无龋洞和自觉症状。
疾病简介
浅龋病损仅限于牙齿表层,发生于牙冠部者为釉质龋,如发生于牙颈部者,则为牙骨质龋。位于牙冠的浅龋又可分为窝沟龋平滑面龋。浅龋一般无主观症状,遭受外界理、化刺激亦无明显反应,故多在口腔检查时被发现,也有少数患者是因牙面变黑而就诊的。
发病原因
致龋性食物(特别是蔗糖和精制碳水化合物)紧紧贴附于牙面由涎液蛋白形成的获得性膜上,在适宜温度下,有足够的时间在菌斑深层产酸,侵蚀牙齿,使之脱矿,并进而破坏有机质,产生龋洞。
发病机制
龋齿的发病过程要经过牙菌斑形成、致龋菌在牙菌斑环境内代谢糖产酸形成多聚糖、酸使牙齿硬组织溶解成洞几个重要环节。
病理生理
牙釉质龋在光镜下观察,其病损区由里向外一般可分为四层结构:透明层、暗层、病损体部和表层。透明层位于病损的前沿,和正常釉质相连呈透明状,龋齿脱矿最早的表现是在透明层发生的,此时在临床和X片均不能被发现。暗层紧接透明层,结构混浊、模糊不清,其中包含着脱矿与再矿化交替进行的过程。病损体部是病损区范围最广的一层,从表层一直延伸到暗层,此层是脱矿最为严重的,在临床上表现为龋白斑。当病损体部被食物、烟和细胞产物外源性色素着色时,临床上表现为棕褐色龋斑。表层为相对完整的釉质表面带
牙龈萎缩,牙齿根面暴露后,可发生牙骨质龋,又称为根面龋。在病理形态上,早期牙骨质龋的扫描电镜可见表面的凹陷内有大量的细菌及菌斑,表层下表现为脱矿,表层矿化相对增高。由于牙骨质很薄,脱矿的牙骨质很容易沿生长线崩解、缺失,损害很快波及牙本质
疾病症状
龋坏限于釉质或牙骨质,无自觉症状,对温度或酸甜食物刺激无反应。
1.视诊:釉质呈白垩色点或斑,随时间的延长和疾病的继续发展,可以变成黄褐色或褐色斑点。
2.探诊:用探针检查仅有粗糙感。
疾病危害
不经治疗有可能发展成为深龋,从而继发根尖炎等牙周疾病,若注意口腔卫生清洁,也有可能发展成静止龋
检查诊断
检查
1.探诊检查:探查时可卡住探针尖端,探针滑过病变部位有粗糙感,探之无痛苦。
2.X线检查:可结合X线检查确诊。
1.龋坏仅限于釉质和牙骨质。
2.无自觉症状。
3.在窝沟处显墨浸色,探查时可卡住探针尖端。在平滑面处显白垩色或棕褐色龋斑,探查时略感粗糙。
4.龋病X线片显示透射影像。
疾病鉴别
1.釉质钙化不全:早期龋的白垩色斑表面较为粗糙,将患部擦干净后,仔细观察才能看出,钙化不全的白垩色斑块表面光洁,早期龋发生部位在牙面的易感部位,钙化不全可发生在牙的任何部位。
2.釉质发育不全:釉质发育不全是牙发育的缺陷,探诊时硬而光滑;浅龋探时硬度减小,不光滑,可有龋洞形成。釉质发育不全往往发生在同一时期萌出的牙上,具有对称性
3.氟斑牙:氟斑牙是地方病,多发生于饮水含氟量高的地区,常在同一时期发育的对称牙上出现,以前牙发病最多。釉质表现呈白垩色或黄褐色的斑点或条纹,严重者全口牙都呈黄褐色,且伴有釉质的缺损。若无继发龋,探诊光滑而坚硬。
疾病治疗
磨除法:适用于大面积浅龋、不易形成洞形、充填物固位不好的乳牙。方法:用磨石磨除龋坏组织及锐尖、锐缘,并磨光表面以消除食物和菌斑滞留的环境,再用药物处理牙面,不但可以终止龋病的发展而且有防龋的效果。
其它疗法
1.药物治疗:是在磨除龋坏的基础上,应用药物抑制龋病发展的方法,适用于恒牙早期釉质龋,尚未形成龋洞者。静止龋。乳前牙邻面浅龋及乳磨牙合面广泛性浅龋。常用药物包括氨硝酸银和氟化钠等。
2.再矿化法:再矿化液能促进已脱矿的硬组织再矿化,与控制菌斑同时用于治疗白垩斑,可使病变缩小或停止发展。
疾病预后
治愈标准:病变停止进展,恢复牙齿外形。
好转标准:牙齿恢复外形,但未作预防性扩展,充填体与洞缘出现微隙,洞缘未放在自洁区。
疾病预防
预防方法: 养成正确良好的刷牙习惯,定期做口腔检查,发现龋坏及时治疗充填。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11 23:39
目录
概述
疾病简介
发病原因
发病机制
病理生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