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控技术与仪器(Measurement and Control Technology and Instrument)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仪器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急需仪器仪表技术人才。1952年,由
天津大学、
浙江大学筹建了精密机械仪器专业和光学仪器专业,以满足工业、企业发展的需要。随后,中国其他高校也相继筹建仪器专业,并借鉴前苏联的办学模式,适应于各种仪器、仪表类别的专业不断涌现。计量仪器、光学仪器、计时仪器、分析仪器、热工仪表、航空仪表、航海仪器、电子测量仪器、科学仪器和医疗仪器等十多个仪器、仪表类专业相继产生,形成专业群。
1989年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简介(理工、农林、医药)》中,设置了仪器仪表类专业,包含精密仪器、光学仪器、时间计控技术及仪器、电磁测量及仪表、工业自动化仪表、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等专业,为工科第六类专业。
1993年,教委高等教育司编写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中,仪器仪表类专业进行了合并调整,调整后包含精密仪器、光学技术与光电仪器、检测技术及仪器仪表、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几何量计量测试、热工计量测试、力学计量测试、光学计量测试、无线电计量测试等专业,专业类代码为0804。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将原精密仪器、光学技术与光电仪器、检测技术及仪器仪表、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几何量计量测试、热工计量测试、力学计量测试、光学计量测试、无线电计量测试、检测技术与精密仪器、测控技术与仪器等11个专业合并调整为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属仪器仪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80401。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原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专业合并调整为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属仪器类专业,专业代码变更为080301。
2020年,教育部颁布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为工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80301,属仪器类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科学、工程、人文素养,较好地掌握自然科学基础、工程基础、测控技术与仪器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测控系统与仪器设计、实现和应用能力,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管理、工程应用、生产制造、运行维护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培养规格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参考总学分:总学分140~180学分。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测控系统与仪器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测控系统与仪器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设计针对测控系统与仪器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子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基于科学原理并釆用科学方法对测控系统与仪器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针对测控系统与仪器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测控系统与仪器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理解和评价针对测控系统与仪器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或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关注行业发展,了解测控技术的发展趋势,能就测控系统与仪器工程问题同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课程体系应有利于构建满足测控系统与仪器设计、实现及工程应用需求的基本知识体系和组织基本技能训练,体现专业定位和特点,支持培养目标达成。参考框架如图1所示。
主要教学环节的学分比例建议: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不低于15%,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不低于15%,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不低于50%,实践教学不低于25%。
各高校应依据自身办学定位和服务行业背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毕业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满足毕业生继续深造和就业的不同需求,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要。
(1)行业特征比较明显的学科和专业,建议探索应用方向明确、行业特色突出、综合性强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培养方案,在学分分配、课程模块设置、实习实践环节、毕业设计(论文)等方面合理设计,体现行业特色,进行适应化、多样化培养。
(2)优势学科和专业,建议探索中外合作培养模式,建立国际交流及联合培养机制,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制定专门培养方案,开展学位留学生的培养工作。
(3)优势学科和专业,建议探索本科—硕士—博士或本科—硕士贯通培养体系,制定专门培养方案,培养复合型人才。
理论课程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思想政治理论、外语、文化素质(法律、经管、社会、环境、文学、历史、哲学等)、军事、健康与体育等。
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物理学、程序设计基础等,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特点增加化学和生物学等方面的课程。
学科基础知识涉及以下知识领域:电子信息技术基础、机械工程技术基础、计算机及控制技术基础、光学工程技术基础。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有机组织,保证有利于构建测控系统与仪器设计、实现和应用的基本知识体系,支撑专业学习。
专业知识领域以准确、可靠、稳定地获取信息为主线,主要包括传感器及检测技术基础、测量理论与控制技术基础、信号分析与数据处理技术基础、测控总线与数据交互技术基础、系统设计与仪器实现技术基础。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有机组织,保证学生掌握测控系统与仪器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实现所需的知识基础和思想方法,受到现代技术集成应用技能的基本训练。以下为核心课程体系示例(括号内数字为建议学时数):
示例一:电路基础(64)、模拟电子技术(56)、数字电子技术(48)、信号与系统(48)、自动控制原理(64)、机械工程基础(32)、电子技术实验(40)、传感器原理及应用(48)、电子测量原理(80)、计量测试技术(32)、微波技术与电路(80)、微处理器与嵌入式系统设计(80)、自动测试系统与虚拟仪器(64)、数字系统EDA(48)、数字信号处理(48)、锁相与频率合成(48);
示例二:电路基础(64)、模拟电子技术(56)、数字电子技术(48)、信号与系统(48)、自动控制原理(64)、工程力学(32)、传感器原理及应用(64)、检测技术与仪表(64)、可编程控制器及其应用(40)、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40)、无线传感器网络(32)、过程控制工程(40)、测控软件技术(32)、测控总线(32)、自动化装置(56)、计算机控制技术(40);
示例三:电路基础(64)、模拟电子技术(56)、数字电子技术(48)、信号与系统(48)、自动控制原理(56)、工程力学(48)、工程光学(96)、传感器原理及应用(32)、精密测试理论(72)、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40)、检测技术(56)、测控电路(48)、精密机械设计基础(96)、测控系统与仪器设计(56)、质量工程导论(32)、仪器制造工艺(32)。
实践教学
各高校应建立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适应培养目标要求,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工程训练、实验课程、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科技创新活动、毕业设计(论文)等。
工程训练:通过认知实习、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机电综合训练等系统的工程训练,提高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
实验课程:利用认知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多种形式和多样化内容,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实施、调试和测试以及数据分析的能力。
课程设计:专业主干课程应设置课程设计环节,培养学生对测量控制与仪器工程问题进行表达、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生产实习: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仪器设计、制造过程,了解主要生产装备的工作过程、功能、技术特点和适用范围,了解主要生产工艺流程,了解相关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管理流程,了解典型仪器和测控系统的原理、组成、功能及其应用。
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
毕业设计(论文):建立与毕业要求相适应的质量标准和保障机制,引导学生完成选题、调研、文献综述、方案论证、系统设计、实验验证、性能分析、工作交流、论文(设计)撰写等训练环节,涵盖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要素;加强工程素质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生师比不高于20:1。研究型、教学研究型高校专业生师比应不高于16:1。新办专业至少应具有10名专任教师。学生规模超过120名时,每增加20名学生,须增加1名专任教师。
40岁以下专任教师必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30%,研究型、教学研究型高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60%。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
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实验教师,生师比不高于150:1。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专任教师应具有仪器或相关学科的教育背景,具有6个月以上企业工作经历,或取得相关领域工程师资格证书,或具有承担相关领域工程项目研究、开发工作的经历。教学型高校专任教师具有工程背景的比例不低于50%。
专任教师应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有整体的把握,具有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意识,能够围绕培养目标达成、针对学生特点和学习情况、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合理设计和有效实施教学活动,并能通过学习、研究与实践,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专任教师应至少承担1门该专业课程,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或专业实践,为学生个人发展提供指导。
专任教师应参加学术活动、工程实践和研究实践,了解行业发展状态和发展趋势,不断提升个人专业能力,更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专任教师须取得教师资格证书。
各高校应具有一定的学科基础,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为教师从事教学研究与工程实践提供基本条件,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等,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各高校应建立基层教学组织,营造教学研究、交流的良好氛围,制定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落实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各高校应建立相关制度并明确要求,落实教师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设备资源
(1)具备支撑专业培养目标达成的实验条件,实验设备完好、充足,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00元;有体现专业特点的典型测控系统和仪器并用于实践的能力训练。
(2)有良好的实验设备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方便学生使用,仪器设备完好率不低于95%,近5年年均更新仪器设备值不低于10%;实验教学过程、实验教学资料管理规范,实验室有中远期建设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
(3)实验室应提供开放服务,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充足,能够熟练管理、维护实验设备,满足学生课内外学习需求,能保证实验环境的有效利用,引导学生提高独立思考及独立操作能力,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
(4)有与企业合作共建的实践教学基地,能为全体学生提供稳定的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和环境;校外指导教师应具有工程项目开发或管理经验,理解实践教学目标与要求,参与教学过程。
配备充足的教材、参考书、工具书、专业图书资料和国际常用数据库,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办公服务和常用电子资源数据库,方便师生利用,满足教学和科研工作需要。信息资源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
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投入能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求,专业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1200元。教学经费投入包括教学运行、实验室维护、实验设备更新、图书资料更新、实践基地建设、教学改革、教师培训等。
新办专业应保证充足的经费投入,专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不低于300万元,专业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00元。
质量保障
专业应建立质量保障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的监控状态,各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应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和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
各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就业质量、职业发展状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等。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改进工作的主要依据。
各高校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有效利用教学评价、社会反馈的相关信息,针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措施持续改进工作,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培养模式
(1)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培养模式。首先,应加强实践教学与工程素质培养。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应贯穿与整个教学过程,实施不同等级的专业技能与业务能力考核。其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既要既要相互独立又要互相衔接与支撑,应将基础、专业、素质以及新技术等教育相结合,构建理论教学体系,进而培养学生的个性以及适应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依据学生不同兴趣与专业方向,成立相关兴趣活动小组,并制定相关实施细则。
(2)生产实践与工程项目相结合培养模式。首先,高等教育机构应借助实际工程培训计划,设置相应学科内容与教学目的、计划以及课程,使学生掌握相关工艺技术与生产流程等科技知识。其次,积极实施对培养学生能力与技巧具有积极作用的的测试平台。第三,高等教育机构应借助产品检测等系统,通过虚拟仪器技术与柔性测试技术的有机结合,实施传感器原理与检测、虚拟仪器等技术的有效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3)与企业联合培养模式。高等教育机构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借助企业典型工程案例,对项目内容设计、技术路线与方案以及管理办法进行教学。同时,应与重点用人单位共同对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应积极与知名企业共同创建实习基地,创建学生考核评价体系。
根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提出“重基础、强实践、兼具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电、机、计算机和控制相结合,兼具防震减灾、地震救援中测控技术与仪器应用与研发为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具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措施为:
1、强化专业基础教育、拓宽专业教育口径。在加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同时,拓宽基础理论教学的厚度和宽度,根据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适当增加专业选修课的授课比重,尤其是那些能够反映专业发展前沿的专业知识内容,要及时纳入到专业基础教育体系当中来,从而充分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素质的发展。
2、重视“教行合一”,强化动手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高级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针对人才培养计划多设计综合性实的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个人在未来的持续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3、确定专业特色。从课程建设方面,专业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可分为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四部分,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以专业知识体系基本框架为基础,结合培养相关行业特色人才的特点,进行课程体系结构改革,增加具有行业特色的课程;从实践教学方面,建立行业特色实习基地,以保证学生从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获取实践知识。
“311”人才培养模式即构建3个支柱、浓缩1个专业内核、强化1个实践环节。“3个支柱”指构建“基础知识支柱、基本技能支柱、综合素质支柱”。通过加强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比重,体现“厚基础”的培养模式;通过加强外语和计算机等技能类课程教学,增强基本技能的培养;全面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构建综合素质支柱。“浓缩1个专业内核”是指对专业课进行整合,并通过开设专业选修课来拓宽专业面,构建模块化、多通道的培养框架,使学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体现“宽专业”的培养模式。
根据“311”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本着“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的原则;加强实践教学的原则以及统一性、多样性和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加大基础课的教学,对专业课进行大力整合,并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例,通过开设专业选修课来拓展学生的专业面,实现“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重实践”的教学理念。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可报考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研究生。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石油石化以及航空航天、船舶、汽车、机械、智能家居等各行各业从事测控技术与仪器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营和技术管理等工作。
开设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