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泉
山东省济南市珍珠泉
珍珠泉,为七十二名泉中第十四泉,因济南旧城东南隅护城河中有南珍珠泉,所以该泉又称北珍珠泉。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泉城路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大院内西南侧。因泉池中泉眼甚多,涌出串串水泡,参差错落,日光相映,如同珠玑,故称珍珠泉。泉池为长方池,石砌,长43米,宽29米,深3.8米,珍珠泉与大明湖路以南泉城路以北约1.5平方公里的长方形地带内的43处泉池构成珍珠泉泉群,为济南四大泉群之一。珍珠泉泉水由玉带河北流进濯缨湖,经百花洲注入大明湖。湖水从铁公祠东出水口和北水门流出,经泺河(北护城河、菜市庄河)入小清河
名称由来
珍珠泉,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池中泉眼甚多,串串银色水泡自水底翻涌而上,日光相映,如泻万斛珠玑。正如清代人王昶在《游珍珠泉记》中所述:“依栏瞩之,泉从沙际出,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日映之,大者为珠,小者为玑,皆自底以达于面。瑟瑟然,累累然。”珍珠泉气势颇大,清人王运在《珍珠泉铭序》中描述说:“潆泓冲融,清澜百步,旁流带垣,通舟二里,鱼鸟荇藻,怡怡悦性。”因济南旧城东南隅护城河中有南珍珠泉,所以该泉又称北珍珠泉。
位置境域
珍珠泉,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院前街(一说泉城路)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院内西侧。1980年泉池整修,长43米,宽29米,深3.8米。略成长方形,面积1240余平方米,深广清澈。
水文特征
据《济南泉水志》,济南珍珠泉年平均流量(1976)为1.26万立方米/日(折合0.15立方米/秒),水流状况:1983.7涌水,1997.8积水。泉池溢水标高26.28米。
济南各泉,降水量的多少和季节分配直接影响着泉水的变化。济南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常年平均降水量为650~700毫米。由于夏季季风的影响,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三分之二的降水量集中在夏季,秋季不足五分之一,冬春两季降水很少。四季降水量的具体情况是:春季(3~5月)86.9毫米,夏季(6~8月)448.2毫米,秋季(9~11月)124.9毫米,冬季(12~2月)25.2毫米。随着降水量的季度变化,泉水水位和流量也相应地出现季节变化,不过在时间上较降水的季节变化推迟一些。一般年份,泉水变化过程是自年初始,流量逐渐减少,至6月出现最小流量和最低水位;7月份随降水量增加而流量开始增大,8、9月出现最大流量和最高水位;雨季过后,流量开始变小,直至次年初夏。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同样影响着泉水流量和水位。一般规律是年降水量多,当年泉流量大,水位高;年降水量少,当年泉水的流量也小,水位也低。
大气降水对泉水动态变化所起的主导作用,是人工开采量不超过泉水流量的情况下显示出来的,如果开采量大于泉流量,雨量因素则处于次要地位。开采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泉水的动态变化。1972年1月20日6时40分,市区发生大面积停电4小时50分钟的事故,提水系统全部停机,这段时间市区水位回升40厘米。1968年,开采量与泉流量大体相当,被称为二者的转换年。在此以前,开采量小于泉流量,因此泉水表现一直很好;在这以后,由于开采量超过泉流量,并不断增大,泉水流量变小。为了证明这一点,1980年9月24日,在有关部门的组织下,市区停采地下水8小时,比平日少采水135600吨,市区地下水位回升44~45厘米。据山东省水文地质队资料,1973~1977年,市区水位下降2.25米。从1976年以后,雨季后不到1个月,泉水流量就逐渐减少。
地质地貌
岩溶泉发育是山东岩溶地貌的显著特点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山东省大小泉计有308处。其中的大泉如济南的四大泉群(趵突泉群、珍珠泉群、黑虎泉群、五龙潭泉群),章丘的明水泉群,淄博诸泉(神头泉、秋谷泉、龙湾泉、城子泉、沣水泉等),临朐冶源老龙湾泉群,泗水泉林泉群,莱芜郭娘泉、鹏山泉,滕县羊庄泉群、荆泉、魏庄泉群,枣庄的十里泉、大泉,以及新泰楼德泉群等,都是历史上曾负盛名的大泉。
古时,人们对济南泉水成因的说法很多。有的认为济南泉水来源于河南的王屋山。如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济水自王屋山东流,有时隐伏地下,至济南冒出地面而成诸泉。明代胡缵宗诗云:“王屋流来山下泉,清波聊酌思泠然。”前人也有关于济南泉水来源的正确说法,如宋代曾巩、金代元好问等人认为,济南的泉水并非济水之出露,而是来自济南城南的山区。曾巩在任齐州知州期间,为摸清泉水来路,曾进山调查,认为南部山区的水下渗潜流至市区而出露成泉。他在《齐州二堂记》中说:“泰山之北与齐之东南诸谷之水,西北汇于黑水之湾(即锦阳川水),又西北汇于柏崖之湾(疑在柏崖山处),而至于渴马之崖(在今党家庄镇东、西渴马崖村一带)。盖水之来也众,其北折而西也,悍疾尤甚,及至于崖下,则泊然而止。而自崖以北至于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盖泉自渴马之崖潜流地中,而至此复出也。”现代地质工作者调查研究认为,济南泉水来源于市区南部山区,大气降水渗漏地下,顺岩层倾斜方向北流,至城区遇到侵入岩体阻挡,承压水出露地表,形成泉水。
济南南部山区,为泰山余脉,自南而北有中山、低山、丘陵,至市区变为山前倾斜平原和黄河冲积平原的交接带,高差达500多米,这种南高北低的地势,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向城区汇集。在地质构造上,南部山区属泰山隆起北翼,为一平缓的单斜构造。由于北侧断裂切断,形成许多断块,其中千佛山断块是构成城区泉群的构造基础。山区以前震旦系变质岩为基底,上布有1000多米厚的寒武系和奥陶系石灰岩岩层。岩层以3~15度倾角向北倾斜,至市区埋没于第四系沉积层之下。在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可溶性灰岩,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和长期溶蚀,岩溶地貌发育,形成大量溶沟、溶孔、溶洞和地下暗河等,共同组成了能够储存和输送地下水的脉状地下网道。市区北部为燕山期辉长岩~闪长岩侵入体,质地细密,岩质坚硬,隔水性能好。千佛山断块西有通过纬一路的千佛山断层;东有穿过解放桥和老东门的羊头峪断层,这样就组成了东西北三面阻水岩体,构成了三面封闭的排泄单元。南部山区,在灰岩出露和裂隙岩溶发育的地方,吸收了大量的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渗入地下形成了丰富的裂隙岩溶水。这些裂隙岩溶水,受太古界变质岩的隔阻,沿岩层倾斜的方向,向北作水平运动,形成地下潜流,至城区遇到侵入岩岩体的阻挡和断层堵截,地下潜流大量汇聚,并由水平运动变为垂直向上运动,促进了岩溶发育和水位抬高,在强大的静水压力下,地下水穿过岩溶裂隙,在灰岩和侵入岩体的接触地带及第四系沉积层较薄弱处夺地而出,涌出地表,形成天然涌泉。
根据钻探得知,珍珠泉一带的地质情况是:最上面为11米厚的第四系粘土砾石层,其下为40米厚的闪长岩,闪长岩下面为奥陶纪白云质石灰岩,这泉水即从白云质石灰岩中涌出。
水系构成
珍珠泉泉水由玉带河北流进濯缨湖,经百花洲注入大明湖。湖水从铁公祠东出水口和北水门流出,经泺河(北护城河、菜市庄河)入小清河
济南护城河,是在旧城四周修建的人工河,全长6260米,辖区5534米。河水源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群、五龙潭泉群水入西护城河,经北护城河,西泺河入小清河;黑虎泉群水入南护城河,经东护城河,菜市庄河入小清河;珍珠泉群水经曲水亭河入大明湖,出小北门,经北护城河、菜市庄河入小清河。大柳行头河汇集东圩子壕沟等排水沟之水入小清河。护城河1985年辟为环城公园的游览河。
百花洲,又名百花汀、小南湖,位于大明湖正门牌坊以南。古时水域很大,是大明湖畔的重要风景区。水由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汇集而成,然后注入大明湖。
大明湖,位于历下区西北部(旧城北部),东临北门里街,南至大明湖路,西、北临护城河。湖水面积46公顷,水深平均3米。水源来自珍珠泉群。
园林建设
建设历程
珍珠泉,位于泉城路路北,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大院内。俗称“珍珠泉大院”。区内有珍珠泉、溪亭泉、散水泉、腾蛟泉、濋泉、云楼泉、灰泉、朱砂泉等,是济南珍珠泉群的主要分布区。
北魏时,此地溪流纵横,依照古代风俗,每逢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消灾去忧,人们常在环曲的水渠旁流觞取饮,故隋唐以前,称流杯池。《水经注》记载说:“历祠下,泉源竞发,其水北流,经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州僚宾宴,公私多萃其上。”宋朝曾巩之别墅也曾在此,内建“名士轩”,以杜甫“济南名士多”诗句取名。(一说曾巩“名士轩”建于今西公界雪泉处)元代,为山东行尚书兼兵马都元帅张荣的府第。明代,英宗的次子朱见潾被封为德王,在这里建德王府。清代,设驻为山东巡抚衙门。民国后,又为省督军、督办公署和省政府驻所。
1937年12月,日军逼近济南,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率部弃城而逃,建筑多被焚毁,仅存清朝的巡抚院署大堂。
1946年,10月4日《华北新闻》报道,抗战胜利后改称的中山公园恢复“五三公园”名称;省绥靖统一指挥部议决,将院前旧省政府故址珍珠泉辟作“中山公园”。
1951年起,人民政府进行整修,先后在这里建起隶属于省级机关的人民会堂和珍珠泉招待所,成为山东各界代表经常聚会、进行政治活动的场所。1979年底,山东省人大常委会设立于此。
1980年,对泉池进行整修。池岸以青石砌垒,四周铁护栏改饰以汉白玉雕刻石栏。池内水中偏东立石碑一方,上刻泉名“珍珠泉”,字涂朱红色,为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高启云1980年书。南岸,1983年建一水榭,造型优美,如展翅大鹏。榭内悬匾额“浮玑”,为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予昂1983年题书。池内荇藻浮动,锦鳞戏游;泉周植以花木,妖娆多姿。
历经建国后的多次整修,景区面貌焕然一新。珍珠泉北岸,假山危立,绿柳成荫。山脚,池塘环抱,小溪潺流,荷花艳开,小桥横卧。泉水由玉带河注入景区北部濯缨湖。湖南岸为海棠园。园东侧一泓碧水,自然石驳岸,槐柳杂生,百花争辉。水中有岛,岛上有亭,亭由曲桥相连。南侧隔溪与亭相对,为清巡抚院署大堂。整个亭园,浓荫蔽日,溪水长流,鸟语花香,清幽宜人。
主要景观
清巡抚院署大堂,在珍珠泉东侧。原为明德藩故宫承运殿,清代进行修葺,改为巡抚院署大堂,为山东巡抚及民国山东军政长官施政、断狱的场所。面阔五间,进深16米,歇山九脊,翘角飞檐。前为卷棚式,六根大红柱支撑着错落的云头斗拱。红柱之间,为落地屏扇。檐角脊端,皆饰吻兽。堂前月台广阔,松柏郁森。整个建筑金碧交辉,宏伟壮观。1979年被列为济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棠园·桂香柳海棠园,在清巡抚院署大堂西北隅,珍珠泉的北侧。此处原为宋代曾巩所建“名士轩”址,现仅存一株海棠,相传是宋代大文学家曾巩所植。这株海棠,1954年西移50米,主干枯残,又从树墩处萌生幼芽数丛。如今,新生的树干已长至直径35厘米,老树新干,枝繁叶茂,冠径已达8米。民国时期,此处称“珍珠精舍”,为省政府西花厅,是贵宾莅临宴聚之处。后以宋海棠命名为“海棠园”。该园是一古典形式的二进院落。北院靠濯缨湖,南北各为厅房,棕红柱,青砖瓦,白粉墙,前出厦,脊饰吻兽,古朴典雅。南院以花木配植为主,中有树池,池中即为宋海棠,葱葱茏茏,盛花时节,芳香四溢。周有翠竹,郁森成林;近有桐树,浓荫蔽日,使庭院显得越发清幽。
海棠园南侧,隔溪在假山的两端各有两株奇异的树,相互顾盼,躯干茁壮,鳞盘虬结,枝条桠杈。此树,学名沙枣,又名银柳、香柳,扁叶对生,叶形似柳,花香如桂。每届初夏,枝条上密生白色小花,香飘醉人。1960年5月,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视察济南,一日,于珍珠泉礼堂开会,休息时,缓步走到珍珠泉边,凭栏赏景,忽有微风吹来,杂有馨香,便向溢香处走去。不远,见有幼树,开有小花,乃以手拈枝嗅香,继而向他人询问:“树叫何名?”随者请老花工向主席作答:“这树名叫桂香柳,是济南地区稀有品种,于1954年栽植。”毛泽东主席听后,面带笑容,亲切叮嘱:“要好好保护。”此后,人们精心护理,遂成合抱大树。
珍珠泉自古以来颇负盛名,历代多有文人题咏。金朝的雷渊,明朝的晏璧、边贡、李攀龙,清朝的蒲松龄等文人,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阴历正月十六日,清圣祖玄烨南巡经过济南,御览珍珠泉后,也赋《观珍珠泉》诗一首,并题“作霖”二字(已失传)。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四日,清高宗弘历题《珍珠泉》诗一首,刻碑立于泉北岸。
德王府,位于珍珠泉院内。1457年(明代天顺元年),英宗皇帝封第二子见为德王。1466年(明代成化二年)在济南建德王府。1639年(明代崇祯十二年),德王府被清兵焚毁。1666年(清代康熙五年),山东巡抚周有德在此建巡抚院署大堂,民国时期改为都督府、督军公署和山东省政府所在地。1937年,韩复榘弃城逃跑时,纵火焚烧,惟巡抚院署大堂幸存。建国后,为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珍珠泉饭店驻地。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8 15:11
目录
概述
名称由来
位置境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