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困扶危
汉语成语
济困扶危(jì kùn fú wēi),是汉语中来自文学作品的一则汉语成语,出自元·郑廷玉楚昭公》杂剧。
成语出处
元·郑廷玉《楚昭公》第三折:“一个报冤仇称了子胥,一个打赌赛去了包胥,何处也济困扶危重复楚。”
后世据此典故提炼出成语“济困扶危”,又作“扶危济困”。
成语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范家是书香门第,自唐朝开始兴盛,历代都有学而优则仕的人物,同时也早就形成了清廉刚正、仁善好施的家风。只不过到了范仲淹时,家道没落,父亲在他两岁时便匆匆离世。由于家境贫困,孤儿寡母无处可依,只得依附一朱姓人家,范仲淹也因此改名为朱说。朱家对待这外来户十分刻薄,以至于范仲淹幼年读书时曾寄居于寺庙之中,缺衣少食,不得不将冷稀饭晾干划作几块充饥,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故而他考取功名之后,便毅然将母亲从朱家接出,并恢复“范”姓。
范仲淹曾掀起一场改革风暴,也曾领兵抵御西夏侵袭。他学问上造诣颇深,属于文武双全之人。虽然范仲淹的收入十分高,但他的生活水平相当低,甚至低到了贫寒的程度。例如饮食方面,他是很少吃肉的,只会在贵客来吃饭时才会难得地加上一道荤菜。范仲淹的官都当到了宰相级别,却还住在简陋的破屋之中,没有钱买田、买地,也没有钱买“别墅”。
皇帝曾封赏他百两黄金,他用来周济穷人,买地办学,兴建起一座苏州府学,教化之功,极为出色,引起朝廷注意,下令天下效仿,苏州一地更是从此文教大兴,状元辈出。范仲淹到了晚年,按照当时的官员风尚,大多要为自己养老找个好去处,一般都是去繁华的洛阳买下几处豪宅来“养老”。范仲淹的一些学生也劝他早作安排,还有人要出钱帮他在洛阳买下一处奢华的园林,供他养老之用,他则表示:“一旦取其物而有之,如何得安?”范仲淹将自己的余财在家乡买了一千多亩良田,并将这一千多亩良田无偿捐出来,成立了“范氏义庄”,由范氏族人共有共管,救济穷困族人,避免自己当年孤儿寡母的事情再度发生,同时也会周济附近其他穷人。
“范氏义庄”从范仲淹创立开始,存在了八百余年,直到民国时期,由于历代子孙的捐赠,其田地已多达五千余亩。历经改朝换代、无数战乱,这个义庄越发兴旺,生于此、长于此的范氏子孙,一代又一代地将范仲淹的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成语寓意
济困扶危是中华民族素来就有的优良传统。早在商汤时期就有“饥者食之,寒者衣之,不资者振之”的政策,后来,周文王又采取了爱护鳏、寡、孤、独等四种“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的政策。自此以后,慈善文化薪火相传,并不断发扬光大,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扶助危难、救济贫困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培养起来的以帮助他人为荣、以解人之难为乐的一种善行与高尚道德情怀。俗话说:“授人玫瑰,手有余香。”伸出援手、献上爱心,慷慨解囊、纾困解难,用真情创造温馨家园是每个人的责任。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济困扶危”意指救济贫困的人,扶助有危难的人。这则成语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分句等;含褒义。
运用示例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你是最肯济困扶危的人,难道就眼睁睁的看着人家来摆布死了我们娘儿们不成。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30 08:39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