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话
方言之一
济源虽是河南的一个城市,但济源话和中原官话完全是两个方言系统的,济源方言的发音和河南话有明显的区别。
简介
济源虽是河南的一个城市,但济源话和中原官话完全是两个方言系统的,济源方言的发音和河南话有着本质的区别。最重要的一点是济源方言中有中原官话中没有保留的入声发音,自然济源方言被归为晋语的一部分。
历史上济源及周边地区曾是怀庆府辖区,故济源方言有时也被称为“怀庆方言”。春秋时期赫赫有名的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在帮助周襄王平定王室叛乱之后,“守信降原”,把济源地区纳入晋国的版图。汉置河内郡,后魏置怀府,元改为怀庆路,明置怀庆府,清袭之。后来又经过明朝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采纳户部郎中刘九皋关于移民的建议, 分别于洪武四年、二十三年、二十八年组织山西平阳府百姓移居怀庆,今天在济源方言区的大部分人口是从山西移民过来的。因此,济源方言和晋语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济源又属于河南,不可避免的受到河南方言的影响,故和晋语又有些不同。济源方言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济源方言区不仅仅包含济源市,还包括焦作市的沁阳博爱等县市。济源方言区基本上是由王屋山太行山和黄河构成的地带。东西长约120公里 ,南北约50公里。济源话和沁阳话基本上是完全一致的,在济源市济源方言也是有所区别的。在西部的靠近山西的邵原镇下冶镇和济源东部的方言也有差别,靠近黄河的一带和济源东部方言有所差别。这里说的济源方言是特指济源市区所说的济源话。除了个别的镇,济源话基本上和市区所讲的济源话没有差别。
发音体系
入声的大量保留
(济源方言中,入声又分阴入和阳入)
济源方言中发阴入的字
B八、捌、剥、逼、憋、鳖、瘪、笔
C擦、插、拆、吃、出、戳
D答、搭、滴、跌、督、得、德
E恶
F发、服、幅、福、辐、蝠、法
G革、隔、嗝、膈、葛、国、给
H喝、黑、嘿、忽
J击、迹、积、屐、绩、缉、激、夹、结、接.、揭、脚、角
K磕、哭、没、麦
L乐 力
N捏
P 拍、劈、霹、撇、瞥、朴、泼、泊、扑
Q 七、戚、漆、掐、切、曲、蛐、屈、缺、阙
S杀、刹(刹车)、失、虱、湿、刷、说、 缩
T 塌、剔、踢、帖、贴、凸、秃、突、托、脱、铁
W 屋
X血、息
Y噎、壹、约、药
Z织、捉、作、蜇、竹、啄
济源方言中保留的入声字是很多的,古代发入声的字现在在济源方言中还基本都还是发入声。限于字数太多,我这里只是列出最为常用的济源话中发入声的字。
上声的缺失
济源话中虽然保留有大量的入声字,但济源方言还是有四声构成,只不过济源方言中缺失的不是入声,而是上声(三声)。在济源方言中,大部分的上声被转化为去声还有一部分被转化为轻声、入声。
1.上声转化为去声的常用字(相同的音、不同的字的不列)
A袄
B靶、绑、保、饼、
C采、厂、惨、草、扯
D挡、等、低、鼎、懂、斗、赌、短
E鹅、耳
F返、访、否、
G改、敢、港、梗、狗、剐、鬼
H海、喊、好、很、哄、毁、活
J几、假、减、仅、九、举、卷
K卡、砍、考、肯、孔、垮
L懒、老、磊、李、脸、两、刘、卤
M马、买、满、莽、猛、亩
N哪、奶、馁、扭、拧
O藕
P旁、跑、捧、品、普
Q起、卡、抢、巧、请、曲
S洒、伞、嗓、扫、傻、闪、少、舍、审、省、甩、死
T塔、毯、躺、挺、土
W瓦、碗、网、伟、稳、我
X洗、显、小、醒、宿
Y哑、眼、养、也、引、影、永、语
Z宰、攒、澡、怎、长、肿、肘、走
轻声的大量运用
济源方言中的轻声的运用以人名、数字读法中最为集中,尤其是只读名不读姓或叠音名时。
独特的数字双读法
数字双读法是指在济源方言中,每个数字会有两个不同的读法。第一种读法是不带量词的非量词数字读法,这种读法后面可以跟上量词。
一(yih入声) 二(er 轻声)三(san 轻声)四(si 轻声)五(wu 四声)六(六 轻声)七(qih入声)八(bah 入声)九(jiu 四声)十(shi 轻声)
还有一种读法是后面不能跟上量词,这种读法本身已经包还了对量词的读法的量词数字读法。
一(ye 轻声) 、二(lia 四声)、三(sa 轻声)、四(se 轻声) 、五(wo 四声)、六(luo 轻声)、七(qie 轻声)、八(ba 轻声)、九(jue 四声)、十(she 轻声)
这种读音其实是一种合成音(下面还要提到,在此只做简单介绍),是用不加量词读法的声母加上一个常用量词的韵母组成的合成音。其中一、四、五、七、九、十是和量词“个”组成的和音。其他的读音可能是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引起的误读以至分不清后面的量词。济源人会说“这个年级只有一班”,不懂济源方言的人可能会误解,这个句子分明是个病句,连量词都不会用。只有一班,难道这个年级还会有两个一班?其实这句话中的数字没有加量词,应用量词数字读法:“这个年级只有一(ye 轻声 )班”。意思是说这个年级只有一个班。
量词数字所体现的是济源方言中一个很普遍的连音读法。所谓连音读法是指一个两个字组成的词只读一个音,这和中国始于东汉末年盛于魏晋南北朝的反切注音法极为类似。只不过济源方言中出现的连音和古汉语中的反切注音法刚好相反。反切注音法是两个字来为一个字注音,如“冬,都宗切”,是用“都”的声母和“宗”的韵母组成和音。济源方言中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只不过是来读一个词。例如:“不要”在济源方言中读“bao”(轻声),“知道”在济源方言中读“zhao”(阴平),“门外”在济源方言中读“mai”(轻声),“没有”读(mai 或mou)
另外,济源话里还有很多是用汉语拼音无法拼读的连音,例如“这里”“那里”“这个”“那个”在济源话中都只读一个音。虽然后来为了改变这种不符合汉语发音规律的情况而造出了一些字,例如“嫑”这个词相对应的“不要”一词。
去声转化为阳入
去声(四声)转化为阳入读是济源话中最大的特色,可以说济源话之所以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是由阴入和阳入支撑的。济源话中,虽然普通话中的上声虽然大部分被转化为去声,但是济源话中的去声却并不多:原因便是济源话中把普通话中的去声转化为阳入来读,这也是很多人认为济源话很奇怪的原因。
其实,去声转化为阳入来读不仅仅是济源方言的特色,湖北、湖南、四川话都是这样,有些词济源话中的读音和四川话基本上是一致的。例如:质量、素质、替代、货币、建议、社会、政府、逆转等等,都是把去声转化为阳入。但是还是有些读去声的字济源话和四川话是不一致的,根本原因是四川话里没有阴入声。例如:洛阳、物价,四川话中还是把其中的“洛”、“物”读成阳入,但是济源话里却是读阴入声。
从济源方言的发音系统可以看出,和河南话相比济源话更为古老,保留的古汉语的信息要比河南话多得多,这也是河南话和济源方言差别大的原因之一。可能正是地理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别,济源方言区地理地形基本是封闭的,西面、北面分别是高万仞的王屋、太行,南面则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只是东面和华北平原相接。这里是华北平原黄河以北延伸的最西端,跨过王屋山太行山之后便是黄土高原。这样的地形区历来是交通不便,愚公移山这样的神话多少可以反映出在这个地区生活的人们的一种美好的想象。
这样的的地理环境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但正是这种不便可能在社会大动荡的环境中给人们提供一种保护,这种保护也变相保护了这里的语言。
中原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也带来了他们的语言,这势必造成汉语发音词汇方面的改变。而济源地区的半封闭的地形多少阻挡了外来语言的入侵,这样保留下的古代语言会更完整。所以济源方言中的很多发音词汇和四川话(课)、闽南话(茄子 )甚至是吴语中的苏州话(脚 药 )有很大的相似性就不足为奇了。
入声舒化问题
所谓入声的舒化是指本来应该发入声的字现在却读成非入声的音。现在汉语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现在汉语中没有入声的发音,这使得很多发入声的字被认为改造。济源话也是受到普通话的影响而使很多发 入声的字逐渐舒化。例如“法国”这个词中的“法”,传统上济源话中是读阴入的,但是普通话中没有阴入这个音,所以很多人就把这个词改成读去声。但是据我统计,济源话中入声舒化的影响是有限的,济源话还是保留古汉语入声最为完整的方言。
方言词汇
特殊的亲戚称谓
伯父(bei)、伯母[娘(niang) 一声 或读niao 一声]、外公(外(wei)爷)、外婆[外(wei)婆、婆婆 ]、曾祖父(老爷)、曾祖母老奶)、舅妈(妗 jing)、妻子(屋里人 连音读法 wi ren)、丈夫(外头人) 、岳父(老丈人) 、岳母(丈母娘) 、小男孩(毛孩) 、小女孩(毛妞)、傻子(熏球)
时间表示方法
今天(即隔 )明天(明隔)昨天(夜隔 ) 前天(前夜隔)、后天(后夜隔)、 早上(强qiang)、中午(晌午) 、下午(皇huang)、傍晚(测黑儿)、夜里(黑里)、喝了汤(天黑后)、春节(年下)、 刚才(才尼尼、奈佛 fo)、什么时候(多暂)
动物称呼
牛(ou )、蛇(长虫)、 乌龟(老鳖)、蚯蚓(渠圈)、 瓢虫(花大娘)、老鼠(老出)、猪(唠唠)、蟋蟀(唧唧油)、蜗牛(光光牛 ou)、狗(狗娃 wai)、猫(猫娃 wai)鸡、(鸡娃 wai)、麻雀(嘘嘘)、喜鹊(蚂蚁鹊 qiao)
对身体各部位称谓
头(的闹) 、额头(眉心)、脖子(脖疙瘩)、鼻尖(鼻疙瘩)、手腕(手疙瘩)、脚腕(脚疙瘩)、腋下(胳老资ge lao zi)、胸膛(克朗)、肚脐(肚不脐)、肋骨(乐子lezi)、膝盖(克细路)、眼睫毛(眼则毛)、臂腕 (屹肘湾)
植物的称呼
香菜[芫荽(yan sui)]、茄子(qiao 桥)、辣椒(秦椒)、土豆(洋芋)、玉米( 茭茭或玉束束)
其他的常用词
算啦(去球) 、不怎么行(不抢中)、蹲(谷举)、丢(没mu影)、下滑(突鲁)、最后(末 入声 蹲)、饿(肚饥)、夹(槣)、踩(跐 ci)、一起(厮跟)、脏水(恶水)、小孩子打架(阁气)、喜欢(待见)、饺子(扁食)、皱纹(忔ge皱纹)、衣服不展(忔ge 皱)、不干净(澁ci 难nan)、小孩子闹人(作闹人 次道人)、台阶(屹台te)、怎么了(咋来)、如果(要是)、刘海(轻丝脸)。
从济源方言中词汇和其它词汇的相似度看,济源方言中大部分的词汇是和河南话一样或是类似的,其次是山西话,还有一少部分是和南方一些省的词汇相同。济源方言中特有的词汇中还保留着一些古白话中的词语,所以济源方言虽属于晋语区,济源话山西人不明白,河南人也不理解。
济源方言中最能体现河南话的影响的是“中”、“中不中”,“中”这个词几乎成了河南话的代名词。虽然济源方言中吸收了大量的河南方言中的词汇,但这些词的读法却和河南话中这些词的读法有很大的区别。济源方言中的这些词基本上还是沿用自己原来的发音系统,故虽然词汇变了,但发音却基本没有改变。在河南话中,“中不中”是发阳平音,但济源方言中却是发阴平的音。
济源虽然是一个只有68万人口的小城,但是各个镇的方言还是有些差别的。尤其是西部山区各镇的方言和市区的方言有明显的差别。济源的西部是山西运城市,运城方言属于中原官话体系中的汾河片,靠近山西运城的邵原、下冶两镇由于受其影响而丢掉了某些入声,使得两镇的方言和保留完整入声的市区方言有明显的差别。例如:“他在家歇嘞”,在这句话中的“歇”字,济源市区是读入声的,但是邵原镇的方言却是读阴平。
难懂的济源话
生活在济源的人可能以为济源话尤其是现在经过普通话改造过后的济源话与普通话已经很是接近了,外地人应该能听懂济源话,其实则不然。济源话难懂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造成的:
(一)语速偏快
济源话的语速偏快很好解释,一是由于入声的大量存在,使得同样的发音要比普通话快很多,尤其是一个词的几个字都是发入声时,语速会更快。例如“德国”“法国”“法律”在几个词在济源方言里都是发入声的,几乎是一闪而过,不注意根本听不清楚。另外一个原因便是连音的存在,不仅使得语速加快,而且使得不懂济源话的人一头雾水。“我不知道”,看汉字当然能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但用济源话读出来十有八九的人就懵了,济源话的“知道”只读一个音“zhao”。
(二)入声的保留发展
由于普通话里没有入声的发音,好多人对发入声音不是很理解。例如,古济源话中“绿”读(lu入声),乐读(luoh 入声),后来受到普通话的影响,济源话里确实是把音改过来了,但调还是改不过来。现在的济源话里“绿”读(lv),乐读(le),但济源话依旧是我行我素的发入声。
(三)大量的方言词汇存在
(四)发音含糊
济源话中的发音不是很清晰,可能是受入声的影响太大。济源话中“八”“百”是发同一个音的,这只能根据语境自己去理解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3 21:37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