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河,位于江苏省
太仓市,是
太湖东北阳澄淀泖区五大通江骨干河道之一、
长江支流,太湖古“三江”之一娄江下游。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西沙刘姓族人将娄江下游开成巨港,故名刘家港、刘家河,亦称浏河塘。郑和6次在浏河出发下西洋。河道西接
娄江,起于
昆山市蓬朗镇草芦村,东经太仓市城厢﹑陆渡及上海嘉定区娄塘、唐行等镇,辗转太仓浏河镇入长江,长24.5公里。集水与排涝面积1063.38平方公里(含上游娄江的流域面积)。支流众多、水网发达,两岸骨干河道有吴塘、
盐铁塘、半泾河、十八港、石头塘、汤泾河等。河道江边建有75米的节制闸和Ⅴ级航道标准的套闸。
名称由来
浏河其名渊源有两说:一谓即娄江之委;一谓唐宋间有刘姚二姓居之,故有名刘家河。元代朱清、张暄浚刘家河,通海运。明代刘家河又谓刘家港,郑和下西洋由此出发。民国年间“刘”改写“浏”。
刘家港之名初见于元代,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为加快漕粮北运,“宣慰使朱清通海运,循娄江故道,导由刘家港入海”。
干流概况
浏河上接娄江,西起昆山市蓬朗镇草芦村接
娄江,东经太仓市城厢、陆渡,上海嘉定区娄塘、唐行等镇至太仓市浏河镇境内浏河口入长江,长36.1公里(一说24.5公里,一说24.3公里),太仓段长22.6公里,上海境内长6.36公里,河底宽70米~80米,夏驾河至太仓交界处6公里河道相对较窄,底宽为30米,人江段底宽达110米,河底高程-2米~-1.25米,河口宽120米~150米,集水与排涝面积528.37平方公里,设计与实际防洪标准,昆山段五十年一遇、太仓段一百年一遇。浏河口人长江处建有节制闸和套闸。
水文特征
据1961~2005年水文资料,浏河年最大引潮量9.529立方米(1978年),年最大排水量25.79亿立方米(1977年);日最大引潮量每秒989立方米(1992年7月30日),日最大排水量每秒846立方米(1999年7月2日)。
主要支流
吴塘,在嘉定顾浦东,同为古淞江的纵浦,原来南端接老吴淞江,1980年拓浚蕰藻浜后,在沪宁铁路北接蕰藻浜,南段为蕰藻浜所代替,向北为方泰、安亭两乡分界,再北为外冈、望新两乡界河,流入太仓。流经太仓南郊、娄东、新湖、双凤、直塘,入常熟支塘。从李塘河口起往北穿浏河、湖川塘、杨林塘、七浦塘,至直塘乡竹桥界河出境。全长26.7公里,河面宽25~30米,最狭处12米,流速每秒0.3米。
盐铁塘,为嘉定境内西部南北主干河。相传为汉代吴王刘濞为运盐铁开挖。唐名广浦。原南起今黄渡乡境内吴淞江向北越外冈乡葛隆村进入江苏省太仓县止于张家港杨舍镇,全长90余公里。境内河段自元至正元年(1341)至1949年,疏浚30次。1977年拓浚取直蕰藻浜以北河段,1980年疏浚沪宁铁路南至蕰藻浜段,1987年挖通吴淞江(原河东移800米)。太仓境内长25.02公里,嘉定境内盐铁塘南起黄渡乡许家村,往北流过方泰乡至外冈乡葛隆村进入太仓县入浏河。嘉定境内长17.62公里,穿越蕰藻浜、练祁塘、娄塘河,河口宽24米~30米,河底宽8米~15米,河底高程一0.5米~1米。通航60吨~100吨船只。
半泾,从老浏河半泾湾起,穿过致和塘、湖川塘、杨林塘入七浦塘,流经娄东、板桥、新毛、沙溪等乡镇,全长16.48公里,河面宽22米左右,流速每秒0.1米左右。
十八港,始于浏河,穿湖川塘、杨林塘,人七浦塘(杨林至七浦称孔泾)。流经娄东、陆渡、板桥、新毛、沙溪等乡镇。全长15.2公里,河面宽22,-,--28米,流速每秒0.3米。
江申泾——东横沥——白米泾,江申泾从南横沥河入境,穿新浏河至洙泾,全长2.9公里,河面宽22~28米,流速每秒0.6米;洙泾向北至七浦塘一段,名横沥河,又称东横沥;七浦塘往北名白米泾,由陈泾界河入常熟境。流经陆渡、板桥、岳王、沙溪、归庄等乡镇。
杨家浜一向阳河,杨家浜南起老浏河,穿洙泾接向阳河入杨林塘。流经浏河镇和茜泾乡。全长9.72公里,河面宽22米左右,流速每秒0.3米。
横沥,为嘉定东境南北主干河。始挖于唐代,南起奉贤县捍海塘,北至常熟市浒浦,全长120余公里。嘉定境内段原起上海县界越吴淞江至江桥乡接上槎浦经南翔镇、马陆乡、嘉定城中,抵娄塘镇,自双塘折向西北由公塘进入浏河。南翔以南横沥,昔称上槎浦;穿越镇内的河段名市心横沥、中心市河;南翔镇至嘉定南门河段名南横沥;穿越城区的名市河、穿城横沥;穿娄塘镇的名中心横沥,以北名小横沥。明景泰五年(1454)至民国37年,分段疏浚39次。1949年至1992年疏浚8次。1958年南段扩建沪宁铁路,以铁路为界一截为二,南段改名西虬江,横沥遂由自沪宁铁路北侧起经南翔镇、马陆乡、戬浜乡、嘉定镇抵娄塘镇陆渡村汇入浏河。全长23.85公里,先后穿越走马塘、吾尚塘、蕰藻浜、马陆塘、公孙泾、练祁塘、娄塘河等主(次)干河道。河口36米~42.5米,河底宽8米~20米,河底高程0米~一1米。通航15吨~60吨船只。
界泾,系县境东北与宝山县分界的河道:南通练祁塘,北流入墅沟后通浏河。境内长度11.30公里。河东为宝山县,河西属嘉定县。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清顺治十年(1653年)、十八年(1661年)、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末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都曾疏浚。1951年、1964年疏河,规模为底宽4米,河底高程零米,边坡1:2。共挖废土地105.9亩,其中嘉定65.57亩,国家投资69.53万元。
新泾,位于县境东北部,南接东练祁于澄桥镇,经徐行镇,北流贯徐行乡,过娄塘河,在唐行乡东部石家桥汇石家塘入太仓县出浏河。为东北部规划中的干河。由于河口近浏河镇,历来受浏河浑潮影响:明嘉靖二年(1523年)、二十一年(1542年)疏浚后,在北口筑坝挡浑潮。1966年春于出浏河处建成新泾节制闸一座,孔宽7米,位于徐村。
顾浦,是平行于盐铁塘、吴塘沟通淞、浏的纵浦。为北宋熙宁年间郏亶《治田利害,七论》所列吴淞江北岸二十大浦之一。今为县境最西部的南北向干河。南通吴淞江,北流经安亭镇、望新镇、钱门塘镇至邵泾,再向北流入太仓县,汇合吴塘接戚虞泾出浏河,全长18.1公里,境内长13.18公里。是贯穿西部低洼地区,并与娄塘河、练祁塘相汇。通过以上干河能排泄涝水,也可引吴淞江、浏河水灌溉。
娄塘河,是建国后根据灌排需要,在县境北部练祁塘与浏河之间,将原有的墅沟、蒲华塘、殷泾塘、娄塘河及小钱门塘等几条(段)小河连通开拓而成的新干河。西自钱门顾浦起,东流经葛隆、朱家桥、娄塘等镇,经华亭乡会蒲华塘,北折至宝山县罗泾乡洋桥镇汇界泾,进入江苏省太仓县浏河镇,接墅沟、老浏河,向东出长江口。在河口(太仓县境内)由上海市投资建造了墅沟水闸(净孔宽12米的三孔节制闸,由嘉定县管理)。可挡海潮,引江水灌溉,还可排泄县境东北部的内涝。
治理开发
河道治理
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西沙刘姓族人将太仓以东40余里的娄江下游开成巨港,引河水直注于海,故名刘家河。刘家港之名初见于元代,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为加快漕粮北运,“宣慰使朱清通海运,循娄江故道,导由刘家港入海”。同年,苏州洪涝成灾,疏浚刘家港并上接至和塘(今娄江)。至正十三年(1353年),张士诚据领吴地,兴役浚浏河。元末明初,吴淞江下游河道淤塞日益严重,自夏驾浦以下130余里,“潮沙淤塞,已成平陆....且滟沙淤泥,难以施工”,明永乐元年(1403年),户部尚书夏原吉奉敕治太湖水患,夏审时度势,弃吴淞江尾易淤段不治,疏刘家港导夏驾浦、顾浦,导吴淞江水经刘家港入海,史称“掣淞人浏”。
郑和6次在浏河出发下西洋,所乘船只长44丈,宽18丈,可容千人。至明末,宽广通畅。清严重萎缩,上游“江流行缓”,下游“潮沙淤淀,几成平陆”。
清康熙十年(1671年),在老浏河入江口5.5公里处建闸,称天妃闸。雍正十年(1732年)和道光十四年(1834年)重建,为4孔叠梁式石闸,净宽约25米。自元代至清末,浏河疏治达29次。清代以后,浏河严重菱缩。民国四年(1915年).十一年(1922年).二十二年(1933年)疏浚收效不大,萎缩成一条普通港浦,河身弯曲,有“大湾七十二处”,河面宽仅20米~30米,水深不足3米。
1954年将清代兴建的天妃闸配置闸板以利用。1958年,江苏省《太湖地区水利工程规划要点》确定,浏河为太湖东北地区排水人长江的骨干河道。同年12月1日,浏河拓浚工程全线开工,昆山草芦村起24公里工段仅利用老河2.4公里,大部分为平地开河。同时,在新浏河口兴建钢筋混凝土节制闸。新建闸址选在浏河镇东南浏沪公路旁,既可减轻附近--带防汛任务,又能利用浏河镇东南小河与引河沟通,以解决居民饮用水源问题。浏河节制闸长130.1米,19孔,总净宽75米,中间17孔为泄水孔,南北两端为通航孔,各宽6.9米。设计流量750立方米每秒。1973年大修浏河节制闸。
1975年实施浏河续办工程,将节制闸上游21公里河底宽由100米缩至80米,河底高程由-1.0米改为-2.0米,节制闸下游3.3公里,河底宽110米,河底高程-2.5米,沿河两岸各留青坎10米,坎高5.0米,河堤高程6.0米;河道在浏河口逐渐放宽,机浚口外浅滩;建机耕桥2座,扩建沪太公路桥,配套4.5米套闸1座、6米套闸1座、3.5米防洪闸2座。
1958~1959年,拓浚浏河和建造节制闸。1975~1976年,河道再次疏浚,完成浏河闸加固配套工程。
为了充分发挥浏河黄金水道的疏港航运作用,并延长浏河节制闸使用年限,增加阳澄淀泖地区防洪排涝能力,1996~1998年兴建套闸,为五级航道、2级水工建筑物,最大排涝流量135.9立方米每秒,日平均排涝量343万立方米。2001年实施节制闸除险加固,防洪标准按一百年一遇高潮位设计,设计引潮流量750立方米每秒,设计排涝流量840立方米每秒。
浏河塘治理宋代始见记载。元代疏导2次,明代疏浚6次,清代疏浚23次。
然屡浚屡淤。据康熙十年(1671年)疏浚时记载,河段原面宽2里许,只剩50余米。
民国4年(1915年),江南水利局委钱树灏、蒋汝坊督办疏浚浏河工程,西自太平港起,东至山塘子止,长约18.8公里,由昆、太、嘉、宝四县协浚。2月开工,4月完工一共用银10.84万元。同年9月,江南水利局调挖泥船浚浏河口拦门沙,自河口起,至深水止。长2016米,平均挖深1.6米,宽2.56米,用银1.34万元。
民国22年,江苏省征工疏河委员会设浏河分会,聘朱恺俦、蔡望之为正副主任,负责疏浚浏河,分配太仓征工l万名,昆山、嘉定、宝山3县合征1万名,每一民工负担土方20.4立方米。于3月4日开工,5月竣工;开坝放水。太仓实做土方11.1万立方米。全河共用银9.1万余元,每方土给银0.1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两次大规模的拓浚。
1958年6月,开始查勘定线测量,至11月初完成。浏河新线路自昆山西门外,叶河桥起,经太仓南门外到半泾湾折向东行,经陆渡、浏河镇南直达长江滩口,全线共长近40公里。拓浚标准为:昆山西门外叶河桥至城东北城河东口长6.08公里,底宽40米,边坡1:2.5,河底高零下1米;自昆山城东北城河东口至草芦村,长9.04公里,底宽100米,边坡1:3,河底高零下1米;草芦村至浏河口长24.79公,里为新测河段,该段大部分实地新开,仅利用老河2.4公里。闸上游段底宽100米,底高零下1米,边坡1:3;下游段底宽120米,底高零下2米,边坡1:3;出口处长195米的渐变段,底宽由120米渐变为150米。总土方1927万立方米。苏州地区行政公署成立苏州浏河工程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政治处、工程处、后勤处。民工实行军事建制,.以县建团,公社建营,大队建连。各县分担任务分别为:昆山工段,自叶河桥至串心港西止,全长22.99公里,土方764万立方米,占总任务37.5%,嘉定工段,西接昆山工段,东至北双塘口,全长6.73公里,土方476万立方米,占总任务25%,太仓工段,西接嘉定工段,东至出口处,全长10.19公里,土方737万立方米,占总任务37.5%。12月1日,三县7万余民工在全线开工,动用各种运土车34378辆,铁木轨道33.2万米。开工两个月后,因实际工效与预计工效相差很大,决定本工程分期进行。第一期工程只开新浏河段,标准为底宽60米,边坡1:3,底高零下1米。至1959年7月18日竣工,开坝放水。本期工程自草芦村至浏河口段,其标准为底宽50米,底高零下1米,部分底高在零上1米,边坡1:3。
本期工程太仓县工段,共投入民工37551人,四轮平车16580部,木轨16.8万米,牛拉车511部,绞关81部,抽水机26台,铁轮平车256部,小铁轨30246米,胶轮车33部,一毛竹4200根,扁担500根,竹箩1408只。完成土方460万立方米。
1959年8月28日至11月7日,机浚坝基水下土方11万立方米,1964年开始,对标准不足段工程进行机浚水下土方,至1965年5月,共完成18612立方米,一支付经费4万余元。
1975年,经省计划委员会批准,续浚浏河塘工程。本期工程西起草芦村,东至长江,全长24.5公里(滩地坍失200余米)。人工挖土700万立方米,机浚土方80万立方米。河道标准:草芦村至浏河闸西62米间,底宽80米,底高零下2米;闸西62米段,由底宽80米渐变到100米;闸下游段,底宽110米,底高零下2.5米。边坡均为1:3。犀套建筑物有新建机耕桥4座、套闸3座、单闸2座,扩建沪宜公路桥1座。国家投资700万元。9月23日,苏州地区成立浏河工程总指挥部。11月4日和13日,西、东两大坝分别合拢。20日开始,全地区吴江、吴县、无锡、江阴、沙洲、常熟、昆山、太仓等8县的12万民工陆续到达工地,25日全线动工,至1976年1月竣工,开坝放水。
本期工程,太仓县有茜泾、浮桥、岳王、牌楼、归庄、时思、老闸、九曲、新塘9个公社6000多民工参加,共完成土方43.71万立方米。共拆迁民房1244间,挖废土地864。86亩.压废土地3181.35亩,压毁青亩850.23亩。
河道建筑
浏河水闸,始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时称-天妃闸,在浏河镇镇中的老浏河塘上,距长江5.5公里。雍正十年(1732年)重建,西移0.5公里许。道光十四年(1834年)重建,时称“新闸”。1950年代初,曾进行修建。1958年,浏河塘易地拓浚,建新浏河水闸,位于浏河镇南,东距长江3.1公里,全长96.4米,共19·孔,两边设通航孔2个,每孔净宽6.9米;中间17个为泄水孔,每孔净宽3.6米,共净宽75米。通航孔闸门为钢架钢木面板结构,采用2×16吨绳鼓启闭机,配套11千瓦电动机;泄水孔闸门为木结构,采用8吨手摇电动两用螺杆启闭机,配套20千瓦电动机。交通桥净宽6米,共投资180万元。为保护水产资源和开发利用潮汐资源,1973年至1976年,在水闸北岸增建潮汐发电站一座及鱼道工程,改建上游消力塘,改木结构闸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泄水孔闸门启闭改用油压式。
1997年10月,投资4142.54万元的浏河套闸建成。1997年7月至1998年4月,投资2357.46万元,完善设施。2001年3月,浏河节制闸除险加固,防洪标准按100年一遇高潮位设计,300年一遇高潮位校核;设计引潮流量每秒750立方米,设计排涝流量每秒840立方米;决算造价1546.9万元。
桥梁涵洞
浏河渔港,由北宋时滨海渔村发展而来。元明时成为国内著名渔港,位于太仓市老浏河陈家湾至龙王湾水域。1958年,取直开挖新浏河,渔港面貌焕然一新。从河口处至闸口,全长3公里,水域宽180~250米,深度为吴淞海面基准点负2米。整个港区南北河堤均用防浪石驳岸,渔港设施集中于北岸一侧。80年代中后期分属江苏省海洋渔业公司、太仓县浏河港幸福渔业社、浏河镇前进渔业社3家。至2000年,浏河镇前进渔业社、太仓市幸福海洋渔业公司先后转制停产。2002年6月,江苏省海洋渔业总公司转制,更名为苏州海发渔业有限公司。2005年年末,渔港陆域面积60万平方米,水域面积约40万平方米﹔有卸鱼浮码头6个,加油浮码头1个﹔港内经销海水产品的冷库企业20多家,总冷藏量1.2万吨,制冷能力每日400吨,速冻能力每日800吨﹔水产品加工场所总面积3000平方米﹔油库4座,总储油量1.45万立方米﹔油轮修造厂2家,具有渔船设计C级资格,能修造长小于45米渔船。同年,浏河渔港申报农业部一级渔港建设项目,并获批准立项。
城厢港,位于太仓市境内西南部,浏河塘,吴塘、盐铁塘和半泾河环抱城区。城厢镇是市(县)政府所在地,经济总量大,城市建设步伐快,带动了港口发展。1995年,在浏河塘北岸地段,港机林立,货场相连,每天的货物吞吐量1万吨以上。同时造成浏河塘水域及其北岸地区环境的严重污染。1998年,在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的过程中,市政府决定东起半泾河,西至盐铁塘,沿浏河塘北岸兴建浏河塘风光带,整治污染,美化环境,搬迁此地段12个码头.10个货场、16台吊机。2005年,港口面积13.04万平方米,其中堆场面积11.74万平方米。码头泊位71个,占用岸线长1210米,最大可停靠300吨级船舶。起重机械81台,核定负载263.5吨。年吞吐量335.9万吨。
浏河港,位于境内东南部。浏河塘东西向横贯于浏河镇南部,大宗货物由此水运,向东入长江可达沿江各省、市,向西可达昆山、苏州等地,是太仓市境内重要的内河港口。1986年,浏河港有28个码头泊位,占用岸线长283米,港区面积4800平方米,堆场面积3500平方米。年吞吐量20.56万吨。2005年,港口面积7.34万平方米,其中堆场面积6.61万平方米。码头泊位33个,占用岸线长1601米,最大可停靠300吨级船舶。起重机械36台,核定负载125吨。年吞吐量134.62万吨。
流域文化
浏河人长江口处浏河镇,元代称刘家港,为漕粮北运出海港口。明置巡检司,复设镇海卫于天妃宫,俗称天妃镇。永乐元年(1403年)开港,为对外贸易口岸,诸国商船云集,号称“天下第一码头”,俗称“六国码头”。“掣淞人浏”将吴淞江水人并刘家港后,刘家港水势更大,成为一条排水及航海大河。由此,刘家港挟两江之水,成为天造地设的良港。
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率领240多艘海船、27400名船员组成庞大的船队在此集结、起航,至宣德八年(1433年),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辉煌篇章。
昆山人费信在娄江边长大,曾随郑和出使3次,担当宣读诏书、外事翻译、礼宾接待等重任,著述有《星槎胜览》《天心纪行录》。南沙群岛中有个“费信岛”就是纪念他的。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在刘河口北岸筑刘河堡,城周1.5公里,俗称刘河新城,相应称天妃镇为旧城。而今,浏河镇是长江口的第二道门户、江苏省最大的渔业基地。镇中有郑和出海祭神的天妃宫、郑和纪念馆、抗倭名将戚继光检阅水师的阅兵台.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教授启蒙就学的明德楼和国画大师朱屺瞻的梅花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