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产生的年代无从查考。根据当地民间艺人的口碑材料,和明代文人余怀的《板桥杂记》、张岱的《陶庵梦忆》等著作中所记载的、关于江浙一带流行的
吹打乐情况加以对照,可以推断约于明代中叶已盛行。
在过去,从事
吹打乐演奏的班社组织遍布乡镇和农村。有进行丧事活动的“道士班”、专为婚事吹打唱的“唱班”、清唱戏文和吹吹打打的“戏客班”(亦名
嬉客班或坐唱班)、以及专门
器乐演奏的各种业余性质的“班、堂、社”等组织。
浙东锣鼓的代表曲目有嵊县地区的《十番》、《都花》、《绣球》、《大辕门》(以当地人誉之为四大名曲);宁波、奉化地区的《万花灯》、《将军得胜令》、《划船锣鼓》(人们简称为“万得划”)等。这些曲目,有的表现了古代将士凯旋时万民欢乐的情景(《大辕门》、《将军得胜今》),有的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达了人们轻快愉悦的情趣(《划船锣鼓》、《绣球》);有的古朴、典雅,曲趣文静(《十番》、《都花》);有的结构庞大而有序,音乐有开有阖,有静有动(《万花灯》、《八仙序》)。
“五锣”形式流传在嵊县一带。打击乐器有
板鼓、小
堂鼓、
大鼓(以上乐器由 1人演奏);五锣(由个锣、争锣、尽锣、斗锣和
小锣组成,由 1人演奏);小京钹、次钹、
大钹;三
大锣(由马锣、
乳锣和大锣组成,1人演奏)。其中五锣是一个重要的打击乐器声部。崇仁镇的“戏客班”(亦称
嬉客班)和白泥坎民间乐队最有影响。他们演奏的主要曲目有《大辕门》、《都花》、《绣球》、《夏雨》等。
“十锣”形式流传于宁波、奉化、舟山等地。打击乐器有
板鼓、扁鼓(又名荸荠鼓)、小
堂鼓、大鼓(以上乐器由一人演奏)、叫锣、
小锣、小京钹和十锣等。常见的十锣由大小不一的10面锣组成。但“十”是言其多,而不是非要10面锣不可。民间所用十锣虽无严格定音,但大小规格不一的锣在音色、音高等方面各不相同,色彩丰富,加之十锣由1个人演奏,技巧复杂,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奉化的“九韶堂”在十锣的组成和演奏技巧发展等方面,作出了贡献,并为后人留下了不少宝贵的录音资料。他们演奏的主要曲目有《万花灯》、《将军得胜令》、《划船锣鼓》等。
浙东锣鼓另一个特点,是曲目丰富,形式多样。《大辕门》、《将军得胜令》等乐曲,表现了古代将士凯旋归来时万民欢乐的情景;《划船锣鼓》、《绣球》等乐曲,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达了人们轻快愉悦的情绪;《万花灯》结构庞大,层次鲜明。
丝竹和锣鼓相间,有分有合,有静有动,生动地描绘了元宵佳节闹花灯的各种场景,抒发了人们欢欣喜悦的情绪。展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