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长征后,在浙江省南部地区坚持游击战争的革命武装。
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团在赣东北失败,先头部队400余人在军团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率领下,由怀玉山突出重围,回到闽浙赣苏区。2月,中共闽浙赣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以突围出来的部队为基础,补充红30师1个团100余人,组成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粟裕任师长、刘英任政治委员,辖3个支队和1个师直属队,共500余人;要求挺进师挺进浙江,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从战略上配合红军主力行动。3月,挺进师到达闽北游击区,将闽北红军独立第3团(由原第7军团留在闽北的2个连扩编而成)编入部队,扩编为3个纵队、6个支队,并组成师政治委员会,统一领导部队活动地区的党、政、军工作。随后,部队挺进到浙西南地区,积极发动群众,打击国民党地方武装。到8月,初步建成包括浙江省江山、龙泉、遂昌、松阳和福建省浦城部分地区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部队发展到5个纵队,并新组建了浙西南军分区和地方工作团,共2000余人。10月,挺进师领导人粟裕、刘英和中共闽东特委、闽东红军独立师领导人叶飞等在福建省寿宁县郑家坑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
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临时省军区,刘英任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治委员,粟裕任省军区司令员,统一领导浙闽边界地区的游击战争。同时,原由闽东特委领导的(福)鼎平(阳)独立团归临时省军区直接领导。1936年2月,临时省委将挺进师主力暂时改编为浙西南独立师,负责掩护临时省委在浙南开展工作。3月,闽东特委领导的鼎平独立第4团划归临时省军区领导。8月,鼎平独立团和鼎平独立第4团领导人在国民党军的“清剿”中牺牲,部队被打散,少数人加入浙西南独立师。同年秋,挺进师和闽东特委主要领导人之间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产生分歧,闽东特委退出临时省委。1937年1月,国民党当局集中6个师、2个旅和地方武装共43个团、10万余人的兵力“清剿”浙南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挺进师化整为零,与当地游击队紧密配合,同国民党军巧妙周旋,打破了国民党军的重兵“清剿”。同年9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与国民党闽浙赣皖边区主任公署达成合作抗日协议,挺进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粟裕任司令员,刘英任政治委员。1938年4月,游击总队500余人改编为
新四军第2支队第4团第3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