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
永乐迁都北京并开始大规模营建工程,其中紫禁城营建工役重大,历朝都有建设活动。《明史·食货志》对整个明代北京紫禁城营建活动这样描述:“明初,工役之繁,自营建两京宗庙、宫殿、阙门、王邸,采木、陶瓷,工匠造作,以万万计。所在筑城、浚陂,百役具举。迄于洪、宣,郊坛、仓庾犹未迄工。正统、天顺之际,三殿、两宫、南内、离宫,次第兴建”。明代紫禁城因灾害多次进行重修,如正统年间重建乾清、坤宁两殿,嘉靖年间重修三大殿,万历时期重修两宫,皆是规模浩大之工程。明代,石材已经成为当时宫殿建筑工程当中不可缺少的材料,紫禁城宫殿建筑除木结构以及门窗、装饰外,使用石材的比重相当大,包括宫殿须弥座、石栏板、石道、石磴、华表、石狮、日晷、螭首,石刻雕像以及石碑等等均需用大量的石材。
明代紫禁城宫殿营建中所用石材主要包括汉白玉、青砂石、豆渣石、花斑石以及紫石等石材。花斑石质地坚硬,色泽鲜艳,磨平后呈现出各种花纹,莹润细腻,色彩斑斓,又称文石、竹叶石、豆瓣石。由于花斑石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故而多用于皇家宫殿和苑囿作铺地材料。
明紫禁城营建石材大都采办于北京附近地区,部分石材来自于江苏徐州和河南等地。北京西北部山区盛产各种石材,根据《日下旧闻考》卷150《物产》记载,“白玉石产大石窝,青砂石产马鞍山、牛栏山、石径山,紫石产马鞍山,豆渣石产白虎涧。”明政府在这些地方设置采石厂,开采石材用于各种营建工程。花斑石多来自今江苏徐州、河南浚县等地的山区。
花斑石由多种颜色的鹅卵石经过地壳变动,受到高温高压以后,再生而成。这种岩石,虽然五颜六色光彩灼目,但却没有纹理,质地坚硬,雕琢十分困难。开采时,只能按最大尺寸开成毛材,然后用手工反复研磨,其费工耗时,可以想象。据文献记载,花斑石只有浚县、徐州、三河三地出产。
浚县善化山花斑石早在汉代就已经被人们发现并引起重视,到了唐代得到进一步的开采利用,元代修大明殿所用花斑石就是自此采运。所以,明清两朝的陵园宫殿的修建,多采用浚县花斑石。
浚县善化山在县城西北15公里,火龙岗东麓。南北1.5公里,东西1.4公里,面积2平方公里,相对高度143米。善化山古名枉人山,最早记载于《
水经注》,相传殷纣王杀少师比干于此,故名。清嘉庆《浚县志》载:山因“出云为楼、台、舟、车、旗、鼓、人马之状,变化不一,故曰善化”。善化山三峰对峙,北峰孤峰耸立,高而尖,俗称尖山,南峰较平缓,形似大象,故名象山,东南峰较平矮,俗称平房山。善化山系太行山余脉,山体为上寒武统出露。据传,唐宋时善化山森林密布,松柏苍郁,有清泉数十,常流不息。唐尉迟敬德曾在山上黑松林打虎。北宋杨延景截杀潘仁美于此。明嘉靖《浚县志·山川》载:“善化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山多变态,时为楼亭台或舟车旗鼓人马之状,因名曰善化。一山分而为三,故亦曰三山。俗传纣杀比干于此,故又曰枉人山。山下槛泉七十有二,《尔雅》曰:‘槛泉止出、正出、沵出也。’山址产花斑石,年来取石过多,山之变态渐少。然则。善化者花石之气欤?“
明正德《大名府志·卷十·浚县》载:“善华奇峰,三峰并峙不相连,嵯峨耸翠摩青天,早朝变化妙莫测,神光五色生云烟,琼花瑶草散清香,斑石郁丽宜雕镌,悬崖深谷现灵气,春风秋月来群仙,美哉!此景兮名善化,天与斯人兮!作图画。”用诗篇赞美歌颂善化山自然风光的美妙无比,犹如人间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