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雨过残红湿未飞》是北宋词人
周邦彦所创作的一首词作。 此词上阕写户外:雨后斜阳照着枝上残花,游蜂窃得花香,飞进蜂窝酿蜜。下阕写户内:闺房之内,悄无一人,只见窗外春风掠过,竹影斑驳映地,香炉内的水沉香料,整天吐着轻微的氤氲。此词通体停匀,轻重平衡,尤以两结轻灵蕴藉,如一足亭亭玉立,饶有无穷情致。
作品原文
浣溪沙①
雨过残红湿未飞②,疏篱一带透斜晖③。游蜂酿蜜窃春归④。
金屋无人风竹乱,衣篝尽日水沉微。一春须有忆人时。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浣溪沙: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一作《浣溪沙》,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平韵。南唐
李煜有仄韵之作。
②残红:凋残的花,落花。
③斜晖:亦作“斜辉”。指傍晚西斜的阳光。
④游蜂:飞来飞去的蜜蜂。
白话译文
一场雨刚刚过去,几朵残花还湿漉漉地挂在枝头。道道夕阳透过珠帘照进屋子里来。那些偷香酿蜜的蜂儿游荡够了,都忙着回窠了。
这所华丽房子里再没有别人,只有窗外的竹树在晚风中乱纷纷地摇摆。薰衣的香篝里,水沉的香气经过一整天,已经变得很稀薄了。哎,我整整等待了一个春天,他总会有想念人家的时候吧!
创作背景
孙虹《周邦彦寄内系列词编年考证》认为此词写于周邦彦荆州、长安游学期间,初步断定其写于熙宁四年(1071)至熙宁七年(1074)之间。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闺中怀人的小词。
上片写屋外景物。这是一个暮春的傍晚,一场春雨刚过,枝头的几朵残红被雨水沾湿了,还没有随风飞散凋落;一带疏篱,透过了星星点点的斜晖。“残红”点明春暮,“斜晖”点明日暮。春残、日幕,再加上暂留枝头的残红、转瞬即逝的斜晖,这一切物象,对于一个在怀人的寂寞期待中消逝着青春岁月的闺中人,自会引起很深的怅触。
上两句写静物,接下来一句转写活动中的事物:“游蜂酿蜜窃香归。”游蜂采花酿蜜,本身就标志着春天的活泼生机和散发着欢乐的青春气息,它在傍晚时分窃香满载而归,更标志着春天的收获和美好的归宿。这对于向往着青春欢乐的女主人公来说,又是一种撩拨和刺激。“窃香”二字,还包蕴着某种爱情上的暗示。如果说,前两句是用春残、日暮的景象正面烘托,那么这一句便是用富于活力的物象反面衬托。手法不同,目的却是一致的。
“金屋无人风竹乱,衣篝尽日水沉微。”过片两句,从屋外过渡到屋内。“金屋”暗用金屋藏娇的典故,暗示女主人公的身份可能是贵家姬妾一流。傍晚时分,整个屋宇庭院,空寂无人,唯见微风起处,竹影参差摇曳。这静中之动,越发衬托出了金屋的静悄与寂寞。屋子里面,燃着沉水香的熏笼,因为已经熏燃了一整天,只剩下了一丝丝似有若无的香烟。这景象,透出了金屋永日的寂静和女主人公意绪的索寞无聊。“乱”字,“微”字,还让人联想到女主人公心情的不宁和思绪的涩滞。
前面五句,从屋外到屋内,通过层层铺叙渲染,已经创造出一个充满寂寞无聊、空虚怅惘气氛的环境,困居金屋的女主人公的伤春意绪也隐然可触,结句势必要归结到女主人公身上,而且似乎必用重笔方能有力地收住。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在这里并没有直接让女主人公出现,只用作者的口吻侧面虚点,还采用了“一春须有忆人时”这种带有猜度意味的轻软笔意,仿佛说:处在这样空寂的环境里,金屋中人在整个春天总该会有怀人的时候吧。明明是必然会有,却故意用或然的口吻;重意轻点,内容与形式似乎不协调,却反而更加让人感觉到这轻点所蕴含的感情容量。微婉含蓄的表达方式在这里得到了重笔直抒所不能得到的效果。这一收束,与前面的含蓄笔法也构成了和谐的统一。
这首词情景相分,又交融无间。表达上文从字顺,选用意象清丽流畅。下片写人情,亦从自然中流露,不显伤感、不表怨怒,一气呵成。
名家点评
近代学者、诗人
俞陛云《宋词选释》:上阕写雨后春光明媚,风景宛然。下阕风篁成韵,香霭初残,凡静境撩人,最易幽怀枨触,有“风竹”二句蓄势。则昼静怀人之意,自注笔端矣。
近代词人
乔大壮《片玉集》:此开梦窗一派,切不可学。
近代词学家
杨铁夫:上阕写情,下阕写景,与常格不同。(“雨过”三句)以“雨过”引“斜晖”。以“斜晖”引蜂归,“归”字神注。下阕忆人,以所忆之人正未归也。(“金屋”二句)一种沉静景象。忆人神理已寓其中。末句“春”应“残红”。按此词“珠帘一行”四字,毛本作“疏篱一带”,篱在房外,与金屋衣篝不在一处,且“透”字无味。用“篱”不如用“帘”之为佳。即此亦可知用字之消息,故并论之。(《周邦彦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
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官历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写《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最高音乐机关)。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
片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