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闽派古琴,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传统音乐,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古琴,又称琴、七弦琴,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亦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相传伏羲氏首创为五弦,称“宫、商、角、徵、羽”。至西周,文、武二王各加一弦,则为七弦,称为“宫、商、角、徵、羽、文、武”。古琴美而不艳,哀而不伤,清迴幽丽,可谓声情并茂。清代,古琴得到很大的发展,日臻完善,古琴的打谱基本定型,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琴家和流派,影响较大的是浙派、苏派、川派和以浦城祝桐君为代表的闽派,并称四大流派。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闽北浦城人
祝凤喈深究律吕,发明音义,在识谱上,创造减字谱加工尺,在指法上,创指法字母加以绘图,形成自己的风格。清咸丰五年(1855),《
与古斋琴谱》在浦城出版。其后,他的学生
张鹤作《琴学入门》,于清同治三年(1864)出版。随着此书的传播,学者甚众,形成一大批体现祝凤喈风格的琴家群体,称为闽派古琴演奏艺术。
基本特征
识谱:祝凤喈首创在减字谤旁注“工尺”谱,这是以前诸谱所未有的。通过教人念工尺之法,是学琴者的捷径。琴曲有天然节奏,惟有心领神会,操之熟练,才能轻重疾徐,自然合拍。但初学者,非有一定节奏按谱鼓曲,殊难成音。祝凤喈以工尺传其高下,板眼节其长短,学者先念工尺,次习手法,按谱而鼓,弹数次就能成谱。工尺法有利初学者迅速入门,有事半功倍之效。
指法:琴为弦乐,必须按弹,才能成音。琴音上下相需,刚柔相济,寓轻重疾徐之节。祝凤喈深入研究各家指法,对不明的地方进行注释,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不足的地方进行补充,并给图标注指法字母,使学者不致混淆,初学者开卷即有一目了然之益。
琴谱:祝凤喈家传秘谱有《风云际会》《渔樵问答》《平沙落雁》《石上流泉》《阳关三叠》《古琴吟》等6首,均音色优美,雅静动听,没有靡靡俗韵。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中,除《风云际会》外,其他5首均释成正谱。
传承保护
传承人物
传承谱系
闽派古琴创始人为祝凤喈,字桐君,约在清嘉庆五年(1800年)出生,闽北浦城城关人。写下了古琴理论不朽著作《与古斋琴谱》一书,咸丰五年(1855年)在浦城出版。祝凤喈家传琴曲秘谱6首,均音色优美,雅静动听,没有靡靡俗韵。
闽派古琴第二代传承人为张鹤。于同治三年(1864年),经祝凤喈鉴定后,刊行《琴学入门》一书,系统传播祝凤喈的琴学理论和操琴风格。
闽派古琴第三代传承人为陆琮,字少云,是张鹤的弟子,其主要贡献是帮助其师张鹤校刊《琴学入门》,为闽派古琴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做了许多有益工作。
闽派古琴第四代传承人为李迪瑚。李迪瑚能诗善文,特别喜欢古琴,在家里设置琴楼,并且对古琴研究颇有心得,其古琴专著有《酌海楼琴言》《酌海楼琴谱》五卷。
代表性传承人物
吴燕琳,汉族,南平市浦城县人,1966年7月生,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浦城闽派古琴”第二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吴燕琳师从古琴专家
李禹贤系统学习古琴弹奏技艺。其较具代表性的弹奏曲目主要包括《秋风词》《湘江怨》《良宵引》《普安咒》《梅花三弄》《渔樵问答》《江月白》等。吴燕琳先后参与了浦城县“人寿杯”大型综合文艺晚会和浦城县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专题文艺演奏等活动,其古琴演奏深受认可与好评,并获得演出节目一等奖和古琴演奏一等奖等。
保护措施
2020年7月2日,浦城县两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非遗传承”志愿服务培训基地分别在闽派古琴坊、剪纸坊正式挂牌成立。
社会影响
主要活动
2018年9月28日晚,由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永安市文化馆共同举办的“弦音逐梦 国庆之夜”闽派古琴专场演奏会在福建水院举行。
2020年6月13日是第15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南平市浦城县文化馆联合县博物馆在三山会馆举办剪纸、古琴、提线木偶(浦城大水口木偶)等非遗技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