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动汇率制度,是指一国货币对另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根据供求关系自由波动的汇率。浮动汇率制度与 “固定汇率制度”相对而言,当供过于求时,汇率就下浮; 求过于供时,汇率就上浮。
简介
浮动汇率制度(Floating Exchange Rates System)是指本币对外币不规定货币平价,也不规定汇率的波动幅度,现实汇率不受平价制约,而是随外汇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动而变动的
汇率制度。鉴于各国对
浮动汇率的管理方式和宽松程度不一样,该制度又有诸多分类。
按政府是否干预,可以分为
自由浮动及
管理浮动。自由浮动:政府任作凭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决定本国货币同外国货币的兑换比率,不采取任何措施。
管理浮动:政府采取有限的干预措施,引导
市场汇率向有利于本国利益的方向浮动。
按浮动形式,可分为
单独浮动和
联合浮动。按被盯住的货币不同,可分为盯住单一货币浮动以及盯住合成货币浮动。
特点介绍
一,
汇率浮动形式多样化,包括
自由浮动、
管理浮动、
盯住浮动、单一浮动、
联合浮动等。
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并不是纯粹的自由浮动,政府在必要的时候会对汇率进行或明或暗的干预。
三,由于汇率的变化是由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的,因此浮动汇率比
固定汇率波动要频繁,而且波幅大。
四,
特别提款权的一篮子汇价成为
汇率制度的组成部分。
制度
一、浮动汇率制度的概述
1. 概念:一国货币当局不再规定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比价和
汇率波动的幅度,货币当局也不承担维持汇率波动界限的义务,而听任汇率随外汇市场供求变化自由波动的一种
汇率制度。
完全任凭市场供求自发地形成汇率,而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的国家很少或几乎没有。各国政府往往都要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或明或暗地对外汇市场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
⑴自从以美元为中心的
固定汇率制度崩溃,1973年主要西方国家普遍实行了
浮动汇率制度。但浮动汇率制度却不是1973年以后才出现的新的汇率制度。
美国在1879年开始正式实行
金本位制以前,曾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实行过浮动汇率制度。在各国普遍实行金本位制以后,一些
银本位国家的
汇率仍然经常波动。例如,印度在1893年以前一直实行
银本位制,印度卢比与金本位制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就经常随着金银
比价的变化而波动。
奥匈帝国的货币盾在1891年金本位制法案正式通过前,也曾一度处于浮动状态;甚至在1891年以后,仍有一段短暂的浮动时期。俄国的
卢布在1897年实行金本位制以前,也曾经实行过浮动。
1919年 3月~1926年(1924年除外),法国实行法郎完全无管制的
浮动汇率制度。在30年代大危机时期英国曾于1932年底试行浮动汇率制。美国从1933年4月至1934年1月也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即使在以美元为中心的
固定汇率制度时期,也照样有许多国家在其中某段时期实行过浮动汇率制度。
加拿大1950年9月实行
浮动汇率,一直到1962年5月底再恢复为
固定汇率,但1970年5月底又实行了浮动汇率。1971年5月,
联邦德国与荷兰实行浮动汇率制。1971年8月美国政府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后,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实行浮动汇率,直到1971年12月“华盛顿协议(Washington Arseement)”后,才恢复固定汇率。1973年初,又爆发了一次新的美元危机,各主要金融市场大量抛售美元,抢购马克和日元,金价上涨,外汇市场关闭。同年2月12日,美国政府再次将美元贬值10%,黄金官价从每盎司38美元提高到42.23美元。
美元第二次贬值后,西方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1976年1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承认
浮动汇率制度。1978年4月,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关于第二次修改协定条例”,正式废止以美元为中心的
国际货币体系。至此,浮动汇率制度在世界范围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种类
按政府是否干预来划分
1.
自由浮动或
清洁浮动:指
汇率完全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状况决定,自由涨落、自由调节,政府不加干预。
2.
管理浮动或
肮脏浮动:指一国货币当局为使本国货币对外的汇率不致波动过大、或使汇率向着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变动,通过各种方式,或明或暗地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
3.联合
浮动汇率:是指当一些经济关系密切的国家组成集团,在成员国货币之间进行
固定汇率制的同时,对非成员国货币实行共升共降的浮动汇率。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欧元区。
按浮动程度或浮动方式划分
⒈钉住型或无弹性型。将
本币按固定
比价同某一种
外币或混合货币单位相联系,而本币对其他外币的
汇率随钉住货币与其他
外币汇率的浮动而浮动。
⑴钉住某一种货币:于历史、地理等诸方面原因,有些国家的
对外贸易、金融往来主要集中某一工业
发达国家,或主要使用某一外国货币。
为使这种贸易、金融关系得到稳定发展,免受相互间汇率频繁变动的不利影响,这些国家通常使本币钉住该工业发达国家的货币。如一些美洲国家的货币针住美元浮动;一些前
法国殖民地国家的货币钉住法国法郎浮动等。截止到1994年12月31日,钉住美元的国家有23个,钉住法国法郎的国家有14个,钉住其他单一货币的国家有9个。
⑵钉住“一篮子”(也称“
一揽子”)货币。
一篮子货币通常是由几种世界主要货币或由与本国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国家的货币组成的。
特别提款权是一种最有名的一篮子货币,它由美元、英镑、欧元、日元、人民币五种货币按不同的比例构成,其价格随着这五种货币的
汇率变化每日都进行调整,由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逐日对外公布。
其他一篮子货币的货币构成都是由实行
钉住政策的国家自由选择和调整的。这种浮动有两个特点,一是
保值,二是波动幅度小,汇率走势稳定。实行这种
汇率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避免本国货币受某一国货币的支配。至1994年年底,钉住特别提款权的国家有4个,钉住其他一篮子货币的国家有21个。
⒉有限灵活型或有限弹性型。
一国货币的
汇价钉住某一种货币或一组货币浮动,但与钉住货币之间的
汇率有较大的
波动幅度。
⑴钉住某一货币浮动。亦称相对于一种货币的有限浮动型: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允许有一定的波动幅度,这个幅度必须维持在所钉住
货币汇率的2.25%范围内(超过这个幅度即为较高弹性人)而前边讲的 “盯住某一货币”型不存在汇价波动的幅度问题,即使有波动,其幅度也极小,一般不超过上下限1.0%。相对于一种货币有限度的浮动的国家有四个。针住一组货币浮动:称
联合浮动或整体浮动,是指一些经济关系密切的国家组成集团,在成员国中的货币之间实行
固定汇率并规定波动幅度,对其他国家货币则实行联合浮动,即浮动幅度保持大致一致。
这种浮动形式是由1973年3月欧洲共同体的六个国家(法国、
联邦德国、荷兰、
卢森堡、
比利时;丹麦)以及非共同体的
瑞典和挪威共同建立联合浮动集团开始实行的,它规定成员国货币之间仍保持固定汇率,其波动幅度限制在2.25%以内。当两个成员国之间的
货币汇率超出这个限度时,两国中央银行就有义务进行干预。对于成员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的
汇率则任其受
市场供求关系而自行上下浮动,不加干预,但其浮动幅度保持大致相同,
联合浮动。英国的英镑和意大利的里拉虽曾一度加入这个联合浮动体系,但在1992年9月份的欧洲金融市场动荡中退出。截止1994年12月底,参与
欧洲货币体系的货币包括德国马克、法国法郎、荷兰盾、
比利时法郎、
丹麦克朗、
爱尔兰镑、
西班牙比塞塔、
葡萄牙埃斯库多和
奥地利先令。
⒊更为灵活型或高度弹性型。即汇率波动不受幅度的限制,以独立自主的原则进行汇率调整。
⑴根据一套指标浮动。指标因国而异,但大都是以本国的
外汇储备、
国际收支状况、
消费物价指数及与本国贸易关系密切的有关国家
物价变动的情况等作为调整本国货币汇率浮动的依据。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有智利、
厄瓜多尔、
尼加拉瓜等国家。
⑵较灵活的
管理浮动。指一国政府对
汇价的制度与调走有一定程度的干预。但这种浮动方式常常达不到预期效果,从而使
汇率处于持续的波动之中。采用这种浮动方式的有中国、新加坡、韩国等32个国家。
⑶
单独浮动。单独浮动是指一国货币不与任何外国货币形成固定
比价,其汇率根据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实行浮动。采用这种浮动方式的有美国、日本、英国等58个国家。
上述根据浮动弹性分类是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归纳的方式,易于被人们广泛地接受。
意义
⒈
汇率波动频繁且幅度变化剧烈。在
浮动汇率制度下,由于各国政府不再规定货币的法定
比价和汇率界限,也不承担维持汇率稳定的义务,汇率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其波动之频繁、波幅之大是
固定汇率制度下所远不能比的。有时一天波动幅度高达5%以上,一周波动竟能达10%以上。一遇政治、经济形势变动,其波幅更大。
汇率的频繁剧烈波动,对
国际经济秩序带来了不稳定的影响。
⒉有管理的浮动是共性。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完全
自由浮动的汇率是不存在的。各国货币当局出于各种动机和考虑,都采取措施不同程度地对汇率的浮动进行干预,实际上都是
管理浮动。只不过干预力度、干预频率大小有别。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各种汇率安排中,单独浮动是主体,1994年已达 58个国家,占 IMF178个成员国的32.6%,形成三分天下具其一的局面。由于大多数工业化国家都实行单独浮动方式,且它们
对外贸易总额占整个世界贸易总额的70%左右,因此,它们在
国际金融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故单独浮动是当前各种
浮动汇率方式的主体。
联合浮动的国家有10个,与单独浮动的国家一起,占IMF成员国的38.2%。这两种浮动方式的货币种类包括了当今世界上的多数主要货币和全部主要
国际储备货币,故以上两种制度构成
浮动汇率制度的主流。较灵活的
管理浮动方式有32个国家,占18%,也是应予以充分重视的一种浮动制度。
⒋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
在
国际金本位制度时期,英镑是各国的主要
国际储备;实行以美元为中心的
固定汇率制度后,英镑被美元取而代之。在当前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各国的国际储备除了美元、马克、日元外,还有英镑、法国法郎、瑞士法郎、荷兰盾等,出现了
储备货币多元化的格局。
三个要点
浮动汇率制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浮动,发挥汇率的价格信号作用;二是根据经常项目主要是贸易平衡状况动态调节汇率浮动幅度,发挥“有管理”的优势;三是参考一篮子货币,即从一篮子货币的角度看汇率,不片面地关注人民币与某个单一货币的双边汇率。
一、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就是要实现国际收支大体平衡
理论和经验都表明,供求大体平衡时资源配置有效性高。如果供求不平衡,资源配置就难以实现最优。当总出口长期小于总进口,表明资源并未充分向出口部门配置,结果是外汇短缺,无法满足包括消费品和生产投资品在内的进口需求;当总出口持续明显大于总进口,就表明资源过多向出口部门配置,出口争取到的外汇无法通过进口消化,而是变为对外投资,当投资集中于境外低收益领域时,表明资源配置效率不高。自党的十四大决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时起,就已明确了基于市场供求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市场化改革方向。
从实际考虑,由于经常项目中还包括收益,而收益和资本项目相关,所以在分析经常项目差额时,一般不考虑收益,而是直接分析贸易收支状况。鉴于数据的滞后,从数据的可获得性看,用海关口径的贸易收支更加直接和实际。
二、根据经常项目主要是贸易平衡状况来把握对汇率浮动的管理
对汇率浮动的管理主要体现三个取向:一是在宏观经济上要应对国际国内市场异动,防止汇率过大波动和金融市场投机;二是汇率向引导优化资源配置、趋向国际收支平衡的方向调整;三是与大多数企业在资源配置优化过程中的承受力相适应,避免出现大规模的关闭和裁员。
根据均衡汇率决定理论,可将汇率看作经常项目差额或贸易收支差额的函数。如果函数关系是线性的,就可以根据差额情况相应地调整汇率。当然,
汇率与贸易差额之间的函数关系很可能是非线性的,因此汇率浮动过程中,要注重渐进、适度,根据国民经济的条件和国际收支的条件进行动态调整。
三、以一篮子货币作为汇率调节的参照系
汇率浮动主要是调节实体经济中的总进口和总出口,所以调节不能仅对一国的双边贸易状况,也不能仅看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汇率。从理论上看,最能代表贸易品国际比价的指标是实际有效汇率,即由主要贸易伙伴货币组成的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它既反映了美元和其他国际主要货币的交叉汇率的变化,也经过了对各国通货膨胀差异的调整。对货币篮子的构成存在多种意见,尽管要考虑贸易状况和参照资本流动等因素,但由于资本流动的规律性较差,因而总体上以贸易加权为主、适当加入其他考虑。具体选择上,有效汇率篮子中的货币应该多元化,以体现贸易和投资的多元化。在计算权重时,主要根据经常项目收支的情况,并结合资本项目收支和本国经济主体跨境收支的币种结构,选取与本国经济来往密切的国家和地区的货币,以及经济交往中使用频繁的货币作为篮子货币。
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
浮动汇率制度下
汇率易变性的各种解释都把汇率看成一种
资产价格,因而这些理论被统称为汇率决定的资产
市场分析法。汇率决定的资产市场分析法的出发点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思想,因为汇率是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因此根据定义,它是一种资产价格,汇率行为同其他资产价格(股票和
债券价格)行为是一致的。资产市场分析法对汇率易变性作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
其一是“扩大效应理论”,即把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汇率易变发现看成是一种扩大效应,是汇率决定的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的解释。根据这一理论,汇率是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因而汇率是由
货币存量的需求和供给决定的。由于
货币需求是
实际收入、价格水平和
名义利率水平的函数,因此,汇率由货币
市场均衡时的收入水平、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决定。在理性预期条件下,
汇率是所有将来预期
货币供给、收入水平、利率水平、价格水平等基本经济因素“贴现值”的和。如果经济当事人预期将来的货币供给和收入水平等基本
经济因素发生变化,。
其二是“超调效应理论”。超调一般指对于一个给定的扰乱,一个变量的短期反应超过了它的长期反应,随后会发生相反的调整过程。产生超调的机制是由于单调性变化而产生的振荡效应,产生这一现象的基本原因在于存量的持续变化需要流量的暂时变化。超调是
资产价格的一般特征,但它在外汇市场上引起了超调的注意。卡塞尔在20年代就注意到了外汇市场上的超调现象,但他没有系统地分析这一现象。第一系统的汇率超调模型由多恩布施于1976年提出,对汇率超调现象的证明基本上是借用了化学中的拉查理瑞定理。
汇率超调理论借用了该定理,认为汇率超调实际上是一种补偿行为,
超调模型都假定一些名义变量在短期内是固定的(或者是粘住的),例如,
麦金农假定外汇市场缺乏足够的投机资金,弗兰克认为新的信息对商品市场和资产市场具有不同的效应,布朗森认为
资产所有者面对外部扰乱不能迅速恢复其
资产组合余额。在多恩布施的超调模型中,假定短期内价格是黏性的,
购买力平价在短期内不成立,因此,资产市场能迅速调整,而商品市场调整却相对缓慢,
经济体系的调整过程在短期内是通过
资产价格,即利率和
汇率进行的。假定货币供给量增加,在黏性价格条件下,会立即引起实质余额上升,国内利率下降,而国内利率下降导致资本流出,
货币贬值。由于无抛补的
利率平价条件总是成立,因而国内利率下降会产生将来
货币升值的预期。对于给定将来升值的预期,货币贬值的幅度必须超过由购买力平价决定的长期均衡值,因此,在短期内,汇率超过了它的长期均衡值,但是,随着利率下降和货币贬值,商品市场会出现
超额需求,推动价格水平上涨,从而削减国内货币余额,使国内利率上升,资本流入,货币升值,
经济体系逐步达到长期均衡水平。因此,从一般意义上看,
汇率超调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外部扰乱,汇率在短期内的反应超过了它的长期均衡值,随后会发生相反的调整过程,汇率最终回到长期均衡值。所以,根据超调理论,
汇率易变性是汇率在动态调整过程中的一种短期行为。
其三是“投机泡沫理论”。根据汇率决定的资产
市场分析法,即使没有
货币供给和收入水平等基本经济因素的变动,只要预期发生变化,汇率也会发生变化。汇率一旦脱离基本因素而变动,预期能自我强化,形成
投机泡沫。外汇市场上的投机泡沫是不能由基本因素解释的汇率上升,投机泡沫主要依赖于一些市场心理因素。投机泡沫是一种理性泡沫,如果
投机者是完全知道由基本经济因素决定的市场均衡汇率,即使汇率高于均衡汇率,只要将来的汇率上升能补偿投机者承受的风险。投机者购买也是理性的,因为他知道价格在某一天会回复到均衡水平。如果所有的投机者都这样预期,那么,在每一个时期,都会有一个泡沫存在的概率。一旦形成泡沫,
汇率上升会越来越快,因为汇率必须上升更快以补偿投机者所承担的风险。投机泡沫的存在说明,汇率有可能完全脱离基本经济因素而产生自我强化运动。
其四是“
货币替代理论”。货币替代理论认为,在
浮动汇率制度下,经济当事人出于
交易动机、
投机动机和
预防动机,都会持有国外货币。产生货币替代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跨国公司在不同的国家进行生产和经营,他们有强烈的动机使他们的现金余额构成多样化,以方便他们在不同国家的经营,减少
交易成本。同时,
投机者通过买卖货币获得利润,他们也要持有国外货币,以便得到流动性更高的国外资金,很容易同其他
货币交换。另外,中央银行也持有用国外货币表示的
国际储备,用来
干预外汇市场,稳定
汇率和宏观经济。因此,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经济当事人有动机持有
一篮子货币,以减少
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各种货币在货币
资产组合中所占的比重随每一种货币的风险和收益的变动而变动,随着各国
外汇管制的放松,
货币替代已成为
浮动汇率制度下的一种普遍现象。在存在货币和国外货币之间替代,这样就加重了
货币贬值和升值的压力。货币
替代弹性越高,汇率越不稳定,因为在高货币替代弹性的情况下,较小的货币供给量增长率会导致汇率的巨大变动,因此,货币替代会加重汇率波动的幅度,使汇率更加易变。
其五是“新闻”理论。
汇率决定的“新闻”理论认为,在外汇市场上,新的信息能引起预期的变化,预期的变化能很快在汇率中得到反映,因此,新的信息对
汇率变动有决定性作用,这些新的信息就是“新闻”,即不可预料的事件。常见的影响汇率变动的“新闻”包括经济统计数字的发表、政治事件、新的国际货币安排、谣言等等。由于“新闻”是不可预料到的事件,因此,与“新闻”相联系的汇率变动是不可预料到的,外汇市场对信息的反映不是取决于这些信息是“好”还是 “坏”,而是取决于这些信息比预期的是“更好”还是“更坏”,预期到的信息已包含在
市场汇率之中,汇率只对未预期到的信息作出反应。比如,当政府公布货币供给
贸易差额等统计数字后,市场汇率的变化并不取决于这些统计数字本身的大小,而是取决于这些统计数字与人们事先预期之间的差额,这种“新闻”都会影响
汇率的变化。
汇率决定的“新闻”理论反映了汇率的本质特点,汇率是一种
资产价格,是在资产市场上决定的,具有
易变性和不可预测性,在资产市场上,资产所反映了对将来事件的预期,它对新的信息能很快作出反应,因而易变性是资产价格的内在特点。 其六是“非理性预期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外汇市场上的预期并非都是理性的,从外汇市场交易的实际情况看,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外汇市场上各种不同的预期,根据美国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对外汇市场交易的统计,全世界每天的外汇交易量高达4300亿美元,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报告同时显示,只有4.9%的交易是在
非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的,4.4%的交易是在非银行之间进行的,也就是说,进口商和出口商所占的比重很低。因此,外汇市场上的交易主要是银行之间的交易,而且交易量越来越大,这说明市场上存在各种不同的预期,否则不会有这么大的交易量,所以外汇市场上的预期并非都是理性的。在外汇市场上,不同的预期是由不同的预测方法引起的。在
外汇交易中,普遍采用的预测方法是基础分析和
技术分析。所谓基础分析,是指通过分析
汇率变动的基本因素推测汇率运动的趋势,这些基本因素包括
货币供给、利率水平、价格水平等因素,各种以汇率决定的资产
市场分析法为基础所进行的预测都是基础分析。基础分析根据给定的
汇率模型计算出汇率的均衡值,当
市场汇率偏离
均衡汇率时,基础分析者预期汇率最终会回到均衡汇率水平,这是汇率稳定的一个来源。技术分析又称图表分析,是指通过分析过去的汇率变动来推测将来的汇率运动趋势。图表分析者常使用的方法包括移动平均分析、动量分析等。这些方法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当市场指标(汇率
指数、交易量或者某一特定的汇率变动率)从一个低点上升到一定比例时,交易者预期汇率会继续上升,当市场指标从一个高点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交易者预期汇率会继续下跌。图表分析者的预期被称为“赶浪头效应”,这是汇率不稳定的一个来源,由于
技术分析所使用的信息仅仅是过去的
汇率变动,而理性预期要求当事人利用所有相关的信息来预测将来的汇率变动,所以以技术分析所有相关的信息来预测将来的汇率变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
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汇率的
易变性会加深理解,我们知道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汇率的大幅波动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对我国经济
金融稳定会造成较大的冲击,不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
中国汇率制度尚不具备
自由浮动的条件。全球经济并不平衡,
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今后会有较多的调整,同时,
国际资本流动性较强,中国经济体制还不能承受急剧的非秩序化调整。从理念上来讲,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强调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同时,也强调在宏观上要有管理,因此,
汇率制度也应当是有管理的浮动机制。
主要影响
有利影响
防止外汇储备大量流失
在
浮动汇率制度下,各国货币当局没有义务维持货币的固定
比价。当
本币汇率下跌时,不必动用外汇储备去购进被抛售的本币,这样可以避免这个国家外汇储备的大量流失。
节省国际储备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随着外汇供求的涨落而自动达到平衡,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支配,减少干预行动,国家需要的外汇储备的
需求量自然可以减少。这就有助于节省国际储备,使更多的外汇能用于本国的经济建设。
自动调节国际收支
一国的国际收支自动达到均衡,从而免除长期不平衡的严重后果。当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本国通货就会开始贬值,这种情况对出口有回将同时分布在盈余国和赤字国身上。
维持经济政策的独立性
浮动汇率制度使各国可以独立地实行自己的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在
固定汇率制度下,各国政府为了维持汇率的上下限,必须尽力保持其外部的平衡。如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往往采取紧缩性政策措施,减少进口和国内开支,使生产下降,失业增加。这样国内经济有时还要服从于国外的平衡。在浮动汇率制度下,通过汇率杠杆对国际收支进行自动调节,在一国发生暂时性或周期性失衡时,一定时期内的汇率波动不会立即影响国内的货币流通,一国政府不必急于使用破坏国内经济平衡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
调节国际收支。
减轻通货膨胀的影响
使经济周期和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减少到最小限度。贸易上有密切联系的国家间容易通过
固定汇率传播经济周期或通货膨胀。1971年至1972年发生的国际性的通货膨胀,就是同固定汇率制密切相关的。在
浮动汇率制度下,若一国国内物价普遍上升,通货膨胀严重,则会造成该国货币对外货币汇率下浮,该国出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上涨便会被汇率下浮抵消,出口商品折成外币的价格因而变化不大,从而贸易伙伴国就少受国外物价上涨压力。但在
固定汇率制度下,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各国不得不经受相同的通货膨胀。
缓解国际游资的冲击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由于要维持货币的固定比价,会使汇率与货币币值严重背离,各种国际游资竟相追逐可以用来保值或用来谋求汇率变动利润的硬货币,这会导致国际游资的大规模单方面转移。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因国际收支、币值的变动等频繁调整,不会使币值与汇率严重背离,某些硬通货受到巨大冲击的可能性减少。在
浮动汇率制下,资本外流会使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贬值。这种贬值又会使该国的生产者更容自动调节国际收支。利于国内经济政策的独立性。5.使经济周期和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减少到最小限度。
不利影响
助长投机,加剧动荡
在这种制度下,汇率变动频繁且幅度大,为低买高抛的外汇投机提供了可乘之机。不仅一般投机者参与投机活动,连银行和企业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1974年 6月,德国最大的私人银行之一
赫斯塔特银行因外汇投机损失2亿美元而倒闭,其他如美国佛兰克林银行、
瑞士联合银行等也都曾因外汇投机而导致信用危机。这种为牟取投机暴利而进行的巨额的、频繁的投机活动,加剧了
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
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
汇率波动导致国际市场价格波动,使人们普遍产生不安全感。外贸成本和对外投资损益的不确定性加大,风险加大,使人们不愿意缔结长期贸易契约和进行长期国际投资,使国际商品流通和资金借贷受到严重影响。
货币战加剧
实行汇率下浮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刺激出口,减少进口,改善贸易收支,进而扩张国内经济,增加生产和就业。
浮动汇率可能导致竞争性贬值,各国都以货币贬值为手段,输出本国失业,或以它国经济利益为代价扩大本国就业和产出,这就是以邻为壑的政策。而实行
汇率上浮政策,则主要是为了减少
国际收支顺差,减少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例如,从 1980年第四季度起,美元汇率上浮,到1983年 9月,美元对10大工业国的币值平均上升了46%。实行高汇率使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急剧下降,1979年~1980年通货膨胀率高达12%~13%,1983年则降为3.9%。据估算,1981年~1983年美元汇率上浮使美国通货膨胀率下降45%。当然,高汇率也不利于美国的出口,其间美国同西欧各国贸易逆差扩大,这又迫使美国加强贸易保护措施。使其与西欧和日本的矛盾和摩擦加剧。
具有通货膨胀倾向
浮动汇率有其内在的通货膨胀倾向,可使一国长期推行通货膨胀政策,而不必担心国际收支问题。因为其
汇率的下浮可一定程度上自动调节国际收支。
国际协调困难
浮动汇率制度助长各国在汇率上的利已主义或各自为政,削弱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加剧
国际经济关系的矛盾。
提高了世界物价水平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基金组织对国际储备的控制削弱了,以致国际储备的增长超过了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增长所需的程度。所以总的来讲浮动汇率制度是提高了世界物价水平。
对发展中国家不利
外汇
汇率上升时,使广在发展中国家进口
工业制成品价格上涨,而这些产品又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所必需,故进口成本上升。外汇汇率下跌时,出口初级产品价格下跌,而初级产品需求弹性小,不会在价格下跌时使外贸收入增加,贸易收支得不到改善。
浮动汇率还加剧了外债管理的难度,增大了风险。
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在特定条件下均能发挥好的作用,条件改变后其缺点可能又很明显或突出。当今的
浮动汇率制度,主要是防止浮动“过度”。从长期讲,以货币
购买力平价作为浮动汇率的平均线,浮动幅度偏离均衡线就是“过度”。从短期看,要从货币资产的行市中去找均衡线,因为金融市场的行市变化快,对汇率的反应十分灵敏。
中国发展
固定汇率制和
浮动汇率制都不适合我国的国情,因此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应当考虑介于两者之间的、较有弹性的汇率制度。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较优的选择,是因为它吸收了浮动汇率制下汇率的灵活性和
固定汇率之下汇率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是一种较为灵活的
汇率机制,比较适合我国的国情以及我国经济、金融未来发展的态势。首先,我国的经济金融市场还不完善,宏观经济预期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和
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金融市场还不是完善、有效的市场,还不具备健全的金融法规、高水平的监管队伍、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良好的投资理念等条件。同时,在我国进一步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对宏观经济波动的预期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实际对外开放的程度也比较低,不能过高地依靠
汇率对经济增长的调节作用。因此也就不适宜采用完全浮动的
汇率制度。其次,我国的
经济自由化程度还比较低:我国在贸易领域、投资领域还存在着较多的管制,人民币利率还是非市场化利率。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价格就不能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因此货币当局需要对这种状况进行及时纠正,即所谓的有管理就十分必要。再次,人民币还未实现
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因此也就不宜采取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但是,面对日益频繁的
国际资本流动,特别是我国融人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从长期来看,放松对资本流动和
外汇管制是必经的过程,而且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大部分都采用了灵活的
汇率制度,因此我国采用有管理的
浮动汇率制是科学的正确的选择。
我国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管理表现在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方向被明确为: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
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里就一篮子货币而言,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这里不仅有币种问题,更重要的是有
权重问题。即使央行公布了其中币种的构成,但权重还是保密。参考一篮子表明
外币之间的
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
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
浮动汇率。这也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外资银行的经济学家们热衷于计算出这一篮子货币中各币种的权重到底是多少,以为就此就可以掌握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走势,殊不知,即使计算出各币种的权重,但是央行对人民币汇率的调节只是参照调整,不是直接挂钩,而是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
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其灵活性和可控性是很大的。也就是说,新体制为央行进行
汇率调控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也正因为如此,同时增大了汇率形成的影响因素和
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这就相对增加了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同时又给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从而保证了
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这正是我国的有管理的
浮动汇率制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所在。
我国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管理还表现在
人民币汇率改革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这里所讲的主动性,就是主要根据我国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决定
汇率改革的方式、内容和时机。汇率改革要充分考虑对宏观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这里所讲的可控性,就是人民币
汇率的变化要在宏观管理上能够控制得住,既要推进改革,又不能失去控制,避免出现金融市场动荡和经济大的波动。这里所讲的渐进性,就是根据市场变化,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有步骤地推进改革。
半年多的实践证明,我国央行2005年年中开始的汇率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事实说明央行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选择是科学的正确的。当年底,
国家统计局局长
李德水在答记者问时指出:“汇制改革是一个重大的改革,也是充满智慧的改革方案。这个方案的出台时间才半年,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我们不可能朝令夕改,老是变化,这个政策会长期保持下去,汇率政策不应该经常、随意地变动,这是很慎重的事情。”展望2006年,央行的
人民币汇率政策改革将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不断深化。
更多信息
新兴市场
经济体在选择
汇率政策的时候往往倾向于保持更稳定的汇率水平。学术界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害怕浮动”。害怕汇率浮动的国家一般会呈现出三个特征:
(2)汇率的波动性很小;
(3)国内利率的波动性很高。
理由是,这些经济体在
市场经济制度建设方面还很不完善,尤其是
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全,汇率的波动往往会较大程度偏离真实
经济基本面,给国内的宏观经济稳定以及金融市场安全带来严重的负面冲击。中国同样具有“害怕浮动”的特征和理由:由于国内
金融体系依然非常脆弱,国内的金融机构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金融还有很大距离。同时,监管体制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很不完善,各种类型市场的发育还非常浅,这从根本上限制了金融市场为
汇率制定合理价格的能力。浮动的汇率会对国内金融市场安全与宏观经济稳定带来巨大风险和不确定性。
汇率制度。否则,缺乏足够的汇率避险工具,将给企业和居民带来巨大的
汇率风险。另一方面,私人部门也不具备规避汇率风险的管理能力与经验。人民币走向更高频率的浮动,需要各种类型
远期外汇市场的发展与支持,而外汇市场的发展则依赖于国内金融市场全面建设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