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奢子,当代哲学家、艺术家。其思想以宏观调侃主义为主要基调,致力于把中国传统哲学用现代理论总结归纳的工作,继承发扬了禅宗的空无思想以及道家的灭圣思想,提出一系列对“唯心”“唯物”理论的原理阐释以及超出了唯心与唯物范畴的哲学思想,并倡导反对原旨主义和任何形式的崇拜,可将一切拿来调侃的人本主义精神。
唯心唯物之辩
浮奢子认为,“唯心主义”、“否定主观存在”之类的说法并不存在于马哲体系下被称为“唯心主义”的哲学流派中,比如禅学里所说的“空”是以心静为前提的目空一切,并非物理层面上的阴性探测结果。在此,浮奢子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举例说明了即使多数自封的“唯物主义者”也会经常有这种否定主观存在的想法:比如一个人走上一辆公交车,车上到处都是座位,但是都被别人占着。这时,此人就会自然地得出结论——没座了。这里的“没座”当然不是否定公交车上有座位这种物质存在,而是不能为己所用,对个人立场来说没有存在的意义,可以等同于不存在,所谓“唯心”思想中的否定存在皆属此种情况。
浮奢子进而提出,早已存在于禅宗思想中的理论可以证明所谓的“唯物主义”才是最唯心的思想。在禅学中,万物皆被拆分成“名”、“相”、“性”三个层面,“名”即语言描述,“相”即感官认知,“性”则是抛弃所有第三人称立场上的认识,物质本来的属性。唯物主义把颜色、硬度、质量等基于人类感觉的结论当作所谓的“客观”事实,实为指鹿为马的极端主观主义思想,如果完全抛弃自我想法,站在静物的立场上,成全了“客”也就没有了“观”,一切结论化为乌有,所以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客观”和“唯物”的思想,即使假设可以做到彻底的客观和唯物,也不会在其基础上产生任何感知与概念。
哲理平行论
浮奢子认为好多不同哲学流派的理论结论相反而并不矛盾,实为平行的关系。在其著作《浮奢子·克思》一章中以颜色举例,说明了并没有可以代表公论的客观事实存在:
克思嘿然少顷,取一赤果曰:“世事确有断无谬误者,譬如此果色赤,斯非实乎?”浮奢子乃取绿宝石一枚,令置目前,问:“何色?”克思视之,惊曰:“变黄矣。”片刻复言:“虽然,有物障目故,黄非其实色也。”浮奢子削果皮,以白色果肉示之,问曰:“汝向以果色赤,非果皮障目之故乎?”克思不答,指果皮曰:“此色曰赤,非实而何?”浮奢子曰:“一如君言,此色曰赤,名赤,非实赤也。若我邦之词汇向名此色曰蓝,汝今争此色实蓝矣。”
克思问:“然则夫子以为此果实为何色?”浮奢子曰:“色皆非实,岂有实色乎?汝言黄为非色,以有绿光扰故,是汝以为果赤时无光乎?汝今闭目绝光,所见何 色?”答曰:“无光则黑。”浮奢子曰:“善!汝向见黄,绿光之扰;赤,非白光之扰乎?绿者白者皆光,岂有正误乎?此果在白曰赤,在绿曰黄,光无常态,故物 无常色。无光则无所见,见则唯黑,无复须造言以名色矣。是故无色者,色之恒也。人所见者唯色,所言唯名,困於名色而自以为得实,谬也。”
颜色皆是光的作用,红色的物体放在绿光下就会泛黄,如果认为黄色非本色是因为有了绿光的干扰,红色才是本色,那么是否也可以说所认为的红色是白光干扰的结果呢?可是如果没有了光,那么一切都只剩下黑这一种颜色了。那么黑是否是本质的颜色呢?当然也不是,凭什么把无光当作标准条件呢?不论以何种条件为标准,都只是人为的规定,没有绝对的正误。不但颜色,即使是长度、质量与其它一切等等信息也会在改变条件时得到不同的结论。所有的所谓“客观事实”都只是在常见条件下由现象产生的结论,却没有哪一种现象会在所有的条件下发生,没有一种结论总是正确的,也没有哪一种结论总是错误的,分歧的本质是产生的条件不同或观察的角度不同,并非完全无法调和的矛盾而是平行的结论。
宏观调侃主义
浮奢子提出的宏观调侃主义是一种主要以强大人格为目的的世界观,可从宏观与调侃两方面来理解。
宏观
浮奢子认为,只有远大的理想才能支撑高贵的气质。远者,纵向之宏观;大者,横向之宏观也。升起视角,俯瞰自己的人生,把整个世界都归纳到自己的构成中去,孟子曰:“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宏观即是大人之道。
调侃
调侃是一种建立于宏观上的态度,也是一种保持豁达的练习。世间万物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嘲笑外物即是自嘲,没有什么高于自己的神圣之物是不能拿来调侃的,将自身的零件抬高到神圣的地位,这种荒谬行为本身就是对自我的一种嘲讽,反过来调侃神圣也是一种自嘲,崇拜与调侃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崇拜使人卑微,调侃使人伟岸,有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豁达才能忽略那些微小的个人得失,将天下大事举重若轻,是以崇拜不如调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