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会塔位于福建省
清流县温郊乡梧地村。五层六角密檐式木心石塔。清乾隆十四年(1758)建。
清乾隆十四年(1758)建,五层六角密檐式木心石塔,通高15米。一层为瘗葬信众骸骨的金庵,二层以上塔心建有木梯,五层为青砖内收砌筑。塔坐西朝东,一层开东向一门,二至五层每层开三门。附属文物有西湖桥和戏台,桥身长18.5米,石梁木构廊桥,廊屋5间,每间用4柱。戏台连桥西端,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抬梁、
穿斗式梁架,
悬山顶。
相传,以前有个和尚住在苏洋(鲤鱼山)庙内,在锄地种菜时,挖得窖藏金银十余担。和尚自思出家为僧,斋戒念经,这许多钱财何处去用?又想到“财多招祸”,生命也有危险。翻来覆去,难以入寐。最后,他想到深交的好朋友李其羡,其以农为业,为人诚实,决定叫他去取。第二天清早,和尚到其羡家中,说明了真意。最后和尚说:“我年纪老,将来登仙之后,你要给我做个塔,别无他。”于是由老和尚领李其羡到庙内搬取金银。顷刻之间,李其羡成了富翁。
不久,这位老和尚逝世了。李其羡履行诺言,建成木制僧塔,将和尚尸体火化,用瓮装入塔。又捐献祭田三十余亩,供祭祀之用。每年七月
中元节,还设坛建醮,普度孤魂,以慰幽灵。世代相传,直至解放前夕。
李其羡儿子昌贤,是名监生,袭父遗产。时值乾隆盛世,昌贤认为木塔易损,便将其改建为石塔,请来石工,全用石条构筑。昌贤亲临现场督建。当塔建到第四层,石工生病身故,第五层则另换匠工,用砖木草率盖成。石塔历时八载,费金三千余元,于乾隆壬戍岁(1742年)始告竣工。改建后,塔高15米,六角五层。每层开六拱顶门。塔顶铺古砖,六角飞檐,雕石斗拱,造型古朴。正门上方横一石匾,阳刻“海会塔”正楷三个大字。塔的基层两旁有石阶十四级,直达塔后,进入塔中恰为第二层,塔内各层铺以木板,楼梯盘旋,可登顶层,现在顶层略有损毁。登塔眺望,梧地村落尽收眼底。
塔外两侧,建井两口,围石栏杆,今废,仅存干涸的井口。塔的右方建有一座木瓦结构的屋桥,名为“西湖桥”。画栋雕梁,古色古香。一涧清泉潺潺流出,逶迤通向芹口。前面是一片宽广平旷绿野、良田,四时风景,美不胜收。果树成林,房前屋后,郁郁葱葱。溪涧纵横,水清泉冽。
右前方李氏宗祠,古雅恢宏。塔的周围还有三个湖,湖光柳影想映成趣。这里聚集的湖水,来自远山深坑的二条小溪汇合而成,缓缓的流到水尾外的一片片梯田,浇灌着100多亩粮田,塔、湖、桥组成一幅秀丽的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