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概况
电子海关
“电子海关”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海关系统内部业务处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从1978 年开始,先后经历了单项应用、系统化应用、网络化应用三个阶段。1988 年前为单项应用阶段,仅在部分业务量大的海关运行征税、统计等若干单独的应用项目,是海关信息化的起步阶段。1988 年后,海关开发应用H883 报关自动化系统,实现了一个海关关区范围内报关手续全过程自动化处理,大大促进了通关效率和业务规范化水平的提高。1998年后,在电信部门
网络基础设施的支持下建成了全国海关虚拟专网(VPN),全国海关实现了通关管理跨关区、全方位联网运行,从而初步建成了对全国各地进出口业务统一进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的“电子海关”,信息化应用使效益发生了质的飞跃。“电子海关”加强了有效监管又大大提高了通关速度。
电子口岸
“电子口岸”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口岸执法管理部门的联网应用,实现口岸管理的“一站式”服务和综合治理。2000 年,国务院批准了海关总署联合外经贸部、公安部、税务总局、人民银行、外汇局、工商总局、国检局、铁道部、交通部、民航总局、信息产业部等12 个部门建设“
口岸电子执法系统”的请示,成立了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同时,开发应用了出口收汇联网核销、出口退税联网核查、国检通关单联网核销、
加工贸易联网监管、进出口网上申报、网上税费支付、进出口快件通关、ATA单证册通关等 10 余个联网应用项目,密切了部门之间的合作,发挥了综合治理的优势,有效地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简化了企业办理进出口的有关手续。
电子总署
“电子总署”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海关总署及直属海关两级管理部门的行政办公、职能管理及业务宏观决策的信息化。从2001 年开始,海关陆续开发使用了执法评估系统、税收监控分析系统、风险管理系统等一系列业务管理及辅助决策应用项目。通过预先统一设定和动态调整业务决策参数,定时采集、汇总全国海关业务运行数据,再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在线分析处理(OLAP)技术进行评估、分析、预测,针对执法风险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再通过建立涉密办公网,上报信息,下发文件,初步建立起以海关总署为中心的网络化、信息化的业务决策、指挥体系。
技术支撑平台
海关大力推进以“电子海关”、“电子口岸”、“电子总署’’建设为目标,统筹规划,着力构建应用技术支撑平台,提高海关信息系统应用开发建设能力。主要形成了以下五个基本平台。
(1)业务处理平台。面向一线业务操作人员,以运行网为网络环境,以H2000系统为基础,整合承载对业务数据进行基本处理的应用,支撑通关作业系统、加工贸易管理系统、税费征收及减免税管理系统、物流监控系统等。
(2)业务管理与决策支持平台。面向业务管理与决策人员,以管理网为网络环境,承载业务管理、分析决策的各类应用,包括执法评估系统、税收分析监控系统、加工贸易监控分析系统、监管职能运行监控系统、价格管理系统、知识产权保护系统、海关缉私办案系统等。
(4)行政管理平台。面向海关内部
行政管理人员,以管理网为网络环境,整合承载内部行政管理、综合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包括行政管理系统、人事系统和财务系统等。
(5)政务办公平台面。向海关内部政务办公人员,以红机网为网络环境,以办公系统为基础,主要承载政务、办公等方面的应用,包括办公系统、公文处理系统、涉密公文处理系统、会议系统和督办系统等。
存在问题
海关信息系统初步实现了信息化(人工判断已整合信息的使用价值和方式),但是“严密把关”与“高效服务”之间的矛盾依旧突出。具体表现在:
(1)信息系统的开发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战略规划,甚至将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等同于业务改革,不能有效配合现代海关第二步战略发展的要求,这会使得在整个海关系统改革整合的机制尚未健全,改革措施力度不足的情况下,各项改革之间协调、配合不力,发展不平衡,单兵突进、各行其是,各类业务管理系统功能重叠、重复开发,资源浪费等矛盾和问题同益显现,引发内耗,影响业务改革的继续前进。
(2)现有各种业务分析监控系统大都由各部门开发和独立使用,信息不能共享,工具不能共用,风险管理的合力难以形成,风险管理难以转化为职能管理的内在需求。
(3)各级海关、各职能部门之间在风险管理的协调运作上缺少上下联通、相互贯通的管道和途径,还不能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运作机制。
(4)信息数据的使用松散、封闭,缺乏横向(各职能部门之间)和纵向(海关各层级之间)的联系,信息资源不能充分整合共享和实时传递。
方法原则
由于海关业务发展的特定环境条件,海关实现信息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海关业务管理规范化的过程。因此,在海关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过程中有如下方法和原则。
业务规范化与信息化交叉推动
业务规范化与信息化孰先孰后成了一对矛盾。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真正落后的主要还是在管理方面。如果走发达国家老路,要求技术部门与业务部门的甲乙双方职责清楚,业务需求和规范确定之后再开发信息系统,其结果可能是什么也做不成,管理也上不了台阶。海关系统多年来坚持业务、技术一体化的技术路线,采用业务规范化与信息化交叉推动、互为动力的方法,走过的是一条困难和矛盾交织的路,但终于走通,并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应用发展与标准建设互动
在海关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本着尽快真正用起来的原则,相关的项目标准则按实际情况可以先制定,也可项目稳定运行后再确定。对于基础应用项目一般都先研究制定暂定标准,并由工程总体组在工程开发全过程中统一控制、管理和修改维护。这些暂定标准只对项目开发有效,项目在试点及推广过程中会不断修改,项目稳定运行后才将有关标准确定下来。对于上层应用项目,一般先直接采用下层基础项目的有关定义,直接组合并进入设计,试用通过后再回头补充完成定义和有关技术文档。这样,随着H883、H2000 系统的推广,海关通关业务及信息系统就有了一套完整的信息化标准,即事实上的标准。
尽量采用国际、国家标准
在系统开发时注重采用和参照国际、国家标准,如1992 年,海关总署率先决定采用联合国 UN/EDIFACT 标准,对 CUSDEC、CUSCAR、CUSRES、CUSEXP、PAYORD、CREADV 等标准报文,或等同采用,或制定子集,同时也关注XML等新标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此外,在安全认证系统中,“电子海关”和“电子口岸”也全面采用 PKI 标准,而且产品均拥有国内自主版权。
标准转换与标准统一相结合
对于电子口岸这样的多部门综合应用,为避免各方因管理体制、运作模式和关注的重点不同,而使信息标准的讨论长期拖延,一般采用以下方法原则:
(1) 以数据提供方为主的原则,代码和数据格式直接套用原标准,必须修改的尽可能安排分阶段实施。
(2) 各部门现有应用中凡是有数据元或代码定义不一致的,均通过数据中心用标准转换的方法解决。必要和可能时,直接转为“汉字代码”,避免代码表维护工作量,保证电子与纸面单证数据一致。
(3) 对新开发的应用,如果与各部门内部信息系统交叉较少,就坚持先共同讨论有关标准,再进行项目开发。
统一选型与制定选型标准相结合
在海关信息系统建设中,对硬件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开发工具等主要设备和产品采用总署统一选型和总署确定技术标准后,各地海关自行购置两种方式结合。根据主流技术发展趋向,除老系统扩容改造外,新项目尽量坚持开放性原则,并继续保持海关信息系统设备标准的完整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