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战术,指导海军在海上进行战斗的方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潜艇、航空兵和鱼雷武器用于海战,海军逐步形成诸兵种运用多种武器进行海战的机动灵活的多种战术,而海上袭击战成为重要的战术手段,并得到广泛运用。在现代条件下,海军战术正向着诸兵种在多维空间(水面、水下、空中以至宇宙空间)的广阔领域,广泛运用电子技术和精确制导武器实施超视距袭击战术和反袭击战术的方向发展。
海军进行战斗的方法。海军战术包括战斗原则,战斗部署、战斗指挥、战斗协同、战斗行动的方法,以及各种保障措施等。分为海军合同战术、海军兵种战术和专业兵战术。灵活机动地运用海军战术,对于夺取海军战斗胜利具有重要意义。海军战术随着海军武器装备的发展而发展。桨船时代,海战由桨船组成一列或多列横队,以接舷、撞击的方式作战,此时海军战术主要是接舷战战术和撞击战术。为能有效地进行接舷战,中国春秋时期的公输般创造了一种名为“钩拒”的战具,对敌方战船可以“进则拒之,退则钩之”。古罗马舰队在公元前3世纪,使用带钩的接舷吊桥钩住敌船,使士兵能通过吊桥跳上敌舰进行格斗。继接舷战战术之后,古代海军中又出现了撞击战术,进攻舰船利用桨船的机动性、良好的航海技术和舰首冲角,猛撞敌舰舷侧,将其毁伤。中国古代战船,曾装有犁形冲角,可在撞击中将敌船撞沉。帆船时代,随着帆船的不断改进和滑膛炮的出现,产生了舷炮战术、战列线战术和舰艇机动战术。16世纪,战舰的两侧装备了顺舷侧配置的重型滑膛炮。海战时,舰队列成纵队实施舷炮攻击,以充分发扬火力,舷炮战术随之产生。18世纪,随着风帆战舰吨位的增大,舷炮口径的增大和射速的提高,舷炮战术发展成比较稳定的战列线战术,又称“舰队纵列队形战术”。舰队编成单纵队,先抢占上风位置,再接敌至舰炮射程以内,采取与敌方航向平行运动,各舰对指定的敌舰实施炮击,直至决出胜负或一方撤退为止。战列线战术的运用,只有在交战双方都企图决战时才得以实现。18世纪末,海战中出现了舰艇机动战术,又称“打破敌方战列线的战术”。其特点是可以机动灵活地使用兵力。在海战中,舰队编成数个可以独立行动的战术群,以纵列战斗队形穿插分割敌方舰队战斗队形,钳制其一部,包围其另一部,集中火力打击被包围和孤立的敌舰,并倾全力攻击敌方指挥舰,使敌方舰队指挥瘫痪,再将其各个歼灭。1805年,英国舰队与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在特拉法尔加角海战中,开始以战术群进行穿插分割的机动战术进行作战,取得了成功。此后,舰艇机动战术即逐步取代了战列线战术。蒸汽时代,出现了蒸汽舰,以蒸汽舰作战为主,产生了“T”字战法和鱼雷攻击战术、布雷扫雷战术等新战术。19世纪下半叶,各国海军从帆船舰队过渡到蒸汽铁甲船舰队,旋转炮塔炮取代了固定的舷炮,使用了螺旋桨,使舰船的机动力和火力大为提高,舰艇机动战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新的舰艇机动战术――“T”字战法(又称跨越“T”字战术)。这种战法是舰队战列线将敌方舰队置于己方一侧的正横方向,使双方态势如“T”字形,集中舰队全部交叉火力,猛烈攻击敌方舰队先头部分舰只,将其击毁,而后,再各个击破。“T”字战法的运用,由于交战双方均以机动争取有利态势,通常难以达到最佳程度。此时战列舰仍占有主要地位,舰队的正确机动与火力相结合,成为海军战术的核心。一些舰上装备了鱼雷和水雷,鱼雷攻击战术和布雷扫雷战术相应产生,为以后的战术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随着潜艇和飞机的使用,海军战术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海军兵种战术和海军合同战术。大战中,潜艇开始用于海上作战,潜艇战术开始形成。飞机的出现及在海战中的运用,产生了海军航空兵战术。此时各国海军仍以水面舰艇作为海上主要作战力量,潜艇和航空兵只作为海战的辅助和支援保障兵力,基本上都以单兵种独立作战,以单艇、单机进行战斗活动,战术运用处于初级阶段。当时已有水面舰艇、潜艇和航空兵相互配合的作战行动,促进了海军合同战术的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海军武器装备的改进和大量运用,促使海军战术全面发展。航空母舰的出现,为海军航空兵的海上战斗提供了空前广阔的舞台,以航空母舰编队为核心、以舰载机为主要突击兵力、同水面舰艇和潜艇配合、在海上立体空间作战的海军合同战术,成为海军战术的主要内容,海军兵种战术进一步完善,海军合同战术不断丰富和全面发展。战后,核技术、导弹技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等迅速发展,一些国家的海军装备了核动力舰艇、导弹、新型电子器材和指挥信息系统,在局部战争中广泛运用,提高了海军综合作战能力,促进了海军战术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以导弹为主要武器的海军合成兵力,在信息对抗条件下,从空中、水下、海面对敌方海上和岸上目标实施的远距离合同突击,已成为海军的主要战术手段。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术,是在解放沿海岛屿作战、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49年海军成立之初,面临着解放沿海敌占岛屿的战斗任务,进行了多次海上战斗。通过向苏联海军学习,开办海军院校,取得了海军建设的有益经验,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海军战术。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海军各兵种建设不断发展,围绕海军担负的登陆与抗登陆、海上封锁与反封锁、海上护航、袭击与反袭击等任务,形成了海军各兵种依托岛岸的海上破袭游击战战术。在解放一江山岛、粉碎敌小股匪特窜犯大陆、八六海战、崇武以东海战等战斗,以及辽东半岛抗登陆等演习中得到检验。70~80年代,根据国际战略格局和海军担负作战任务的变化,海军形成了以扼守海峡水道作战为背景的海上游击战、破袭战、反潜作战,以及抗登陆、协同陆军坚守岛屿和对陆军濒海翼侧的火力支援等战术,并在战备、训练和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的战斗中得到实践检验。90年代以后,海军加强了以近海积极防御和海上封锁作战为背景的登陆、抗登陆、对敌海上编队和运输队的袭击、对敌基地港口和岸上重要目标的袭击、珊瑚岛礁攻防等海军战术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战备、训练活动和海上维权行动中得到广泛运用,并发挥了重大作用。进入21世纪,一大批海军新装备投入使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术进入全面发展阶段。海军战术的基本问题包括海军战术的分类,海军战斗的基本样式,海军战斗的基本行动,海军战斗原则,战场环境对海军战斗的影响,海军战术在现代条件下的运用等。海军战术有多种分类,主要有:按作战类型,分为海军进攻战术和海军防御战术;按参战兵种,分为海军兵种战术和海军合同战术。根据海军所担负的作战任务,海军战斗基本样式有:进攻海上战斗舰艇编队战斗、进攻海上护航运输队战斗、袭击驻泊舰船战斗、反潜战斗、珊瑚岛礁进攻战斗、掩护潜艇突破反潜封锁区战斗、海军登陆战斗、攻势布雷战斗、海上护航战斗、珊瑚岛礁防御战斗、海军驻泊地域防御战斗、海军抗登陆战斗等。包括进攻性战斗行动、防御性战斗行动和保障性战斗行动。进攻性战斗行动,以直接杀伤敌人和摧毁敌装备设施为主要目的,以主动进攻敌人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形式为战术突击和战术反击。防御性战斗行动以挫败敌人的进攻、确保己方掩护目标安全为主要目的,以最大限度降低敌突击效果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形式是抗击、规避和防护。保障性战斗行动以保证战斗中进攻和防御行动的顺利进行为直接目的,以有效提高参战兵力整体作战效能为主要特征,分为作战保障、后勤保障和装备保障行动。主要包括:①强调进攻,主要通过攻击行动达成战斗目的。②适时机动,获得行动自由,形成有利态势。③集中兵力,使参战兵力、火力集中于预定的时间、海域和目标,形成并保持优势。④隐蔽突然,快速反应,力求先敌发现,先敌展开,先敌占领有利阵位,先敌开火,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⑤周密组织协同,主动配合,发挥整体作战威力。⑥迅速、全面、周密地组织战斗保障、后勤保障和装备保障,确保战斗任务的顺利完成。现代海军战斗,通常需要组织可靠的情报保障和有效的信息对抗;主要突击目标的选择,根据上级意图、战斗任务、参战兵力兵器的情况确定,通常选择对战斗全局有重大影响的目标,或孤立、好打的目标;担负主要突击任务的兵力兵器,根据突击目标的性质、敌兵力编成及海区情况确定,通常选择机动性强、隐蔽性好和突击威力大的兵力兵器;尽量缩小突击兵力的编成,增加保障兵力。多方向同时或先后在空中、水面和水下立体空间展开;使用远程精确制导武器,实施超视距攻击;突击中,在保证互不妨碍、互不误伤的前提下,尽量缩短各次突击的间隔时间,增加敌方抗击的困难。使用新型登陆工具时,需要在宽大正面上实施两栖登陆,提高登陆战斗的突然性和上陆速度。在抗登陆战斗中,力求实施立体抗击和全纵深打击。随着海军武器装备的发展,特别是信息化、精确化、远程化的武器在海战场的大量运用,以及海战场全面感知能力的增强,战场空间不断扩大,海军战术将更加灵活多样。新的战斗样式和战法将不断涌现,海军战术将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