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拟髭蟾(学名:Leptobrachium hainanense)是角蟾科、拟髭蟾属两栖动物。雄蟾体长50-55毫米。体形扁平。头大而宽扁。吻部宽阔,吻端圆,略突出于下唇。吻棱明显。鼻间距约为眼间距的2/3。瞳孔纵置。鼓膜明显。颞褶明显。上颌齿发达。舌大,后端有缺刻且深。无犁骨齿。有单咽下内声囊。前肢细弱。前臂及手长略短于体长之半。指细长。内蹠突椭圆形,无外蹠突。雄性上唇缘没有锥状黑刺。有雄性线。后肢细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仅达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指端圆,色浅;趾端圆、色浅。趾侧有缘膜。背面紫褐色,体背面及体侧有紫黑色小斑点;眼球上半部浅蓝色,下部黑棕色;前臂及股、胫部各有3-5条紫黑色窄横纹;腹面正中白色,腹侧及腹后部紫褐色,满布乳白色痣粒。
形态特征
成体:雄蟾体长50-55毫米。体形扁平。头大而宽扁。吻部宽阔,吻端圆,略突出于下唇。吻棱明显。鼻间距约为眼间距的2/3。瞳孔纵置。鼓膜明显。颞褶明显。上颌齿发达。舌大,后端有缺刻且深。无犁骨齿。有单咽下内声囊。前肢细弱。前臂及手长略短于体长之半。指细长。内蹠突椭圆形,无外蹠突。雄性上唇缘没有锥状黑刺。有雄性线。后肢细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仅达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指端圆,色浅;趾端圆、色浅。趾侧有缘膜。指式:3>1>4≥2;第三趾略长于第五趾。趾侧均有缘膜;第一、第二、第三趾外侧及第五趾内侧具微蹼,第四趾两侧蹼达近端关节下瘤。关节下瘤间肤棱明显,第四趾两侧蹼达近端关节下瘤。体背面皮肤较光滑,有小痣粒组成的网状肤棱。腋腺大近圆形,股后腺圆或长形;四肢背面有长肤棱,胯部有浅色月牙形斑。背面紫褐色,体背面及体侧有紫黑色小斑点;眼球上半部浅蓝色,下部黑棕色;前臂及股、胫部各有3-5条紫黑色窄横纹;腹面正中白色,腹侧及腹后部紫褐色,满布乳白色痣粒。
蝌蚪:第29-38期蝌蚪全长66毫米,头体长25毫米,尾长为头体长的167%左右,大者全长达80毫米左右;背面褐绿色有黑斑,体尾交界处无“Y”斑,尾部有暗棕色斑点;尾肌发达,尾末端钝圆;唇齿式多为Ⅰ:6+6/5+5:Ⅰ;唇缘窄,仅上唇中央缺乳突一个,口角有副突,多有小齿。
生活习性
海南拟髭蟾生活于海拔290-340米的山间小流溪两侧坡地草丛中。成蟾栖息于阴暗潮湿环境中,一般隐蔽于杂草和落叶之间,体色与落叶近似,不易被发现。夜间鸣声洪亮,每隔3-5分钟发出 “噢” 的鸣叫声;爬行时行动缓慢,不善跳跃,捕食多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蝌蚪生活于中小型山溪的回水凼内或缓流中,白天多隐蔽在水内石下或腐叶中或在水底缓慢游动。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海南(陵水吊罗山、琼中五指山、乐东尖峰岭)。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4年 ver 3.1——易危(VU)。
种群状态
中国特有种。该蟾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其种群数量减少。 受胁等级: 易危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