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颈槽蛇
游蛇科颈槽蛇属的动物
海南颈槽蛇(Rhabdophis adleri Zhao,1997)是游蛇科颈槽蛇属的一种动物。
形态特征
鉴别特征 仅见于海南岛的一种中型游蛇。背面橄榄绿或橄榄棕色,有两行淡黄色短横斑,颈背具浅槽。背鳞全部具强棱;上唇鳞8,常为第3-5枚入眶;腹鳞不具链纹。
描述依据标本 海南岛五指山1雄4雌,吊罗山4雄4雌1幼,尖峰岭1雄5雌,地址不详1雌,共6雄14雌1幼。
形态描述全长雄性(505+205) mm(五指山),雌性(687+240) mm(五指山)。
头背橄榄绿或橄榄棕色,上唇鳞淡黄,部分鳞沟灰褐;头腹面黄白色,顶后及枕侧有浅色“∧”形斑。躯干及尾背面橄榄绿或橄榄棕色,两侧D5-D6鳞行每隔约1.5-2.5枚鳞有一极窄的黄色短横斑,躯干部共有45-69对,尾背可辨出6-32对。躯干及尾腹面淡黄色。
眶前鳞1或2,眶后鳞3,个别的一侧为4;颞鳞2+2(3),个别前颞鳞为1;上唇鳞8, 2-3-3式,仅尖峰岭有2雌为3-2-3式;下唇鳞10,前5枚切前颔片。颈背正中二行鳞片并列,形成一纵的颈槽,解剖颈部皮下未发现颈腺。背鳞19-19-17行,全部具强棱;腹鳞雄性(n=6) 150-155,平均152.2;雌性(n=14)153-164,平均156;肛鳞二分;尾下鳞雄性(n=5)82-88,平均84.4对,雌性(n=9)76-87,平均81.3对。
上颔齿27-35枚,最后2枚骤然增大。
收缩态半阴茎达第13尾下鳞,分叉点在第9尾下鳞,双叶型;精沟在半阴茎分叉处分叉,向心式止于近顶端;通体具刺,但顶端较密,向基部变大;基部皮肤呈杯状凹,有一大刺(张服基等,1984) 。
生长环境
广泛分布于海南岛上海拔500-700 m的平原、丘陵或低山,常发现于田埂或路边草地,亦有发现于林中的。成都生物研究所标本采于4月下旬到6月上旬,多数于晴天上午10点左右采到。吃蛙及鱼。繁殖习性不详。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5 14:08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