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争夺战是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反攻海城(今属辽宁)的一系列作战。
海城为辽南重镇,位于鞍山、盖平(今盖州)之间,地处交通要冲,据此可北控辽阳、奉天(今沈阳),西通牛庄(今海城西北)、营口。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12月,日本第1集团军司令官山县有朋违背大本营的战略意图,冒险进攻海城。12月13日,第1集团军所属之第3师一部占领海城。清军在北之辽阳、南之盖平、西之田庄台(今大洼南),驻军数万,对海城形成包围之势。日本大本营急筹解救措施,令驻金州、旅顺(今均属大连)的第2集团军分兵北上。第2集团军以第1旅为基础组成混成旅,迅速驰援,于1895年1月10日攻占盖平,保证了海城日军的后路安全。清军为挽回辽东战场不利局面,解除日军对清皇室祖宗陵寝之地奉天的威胁,决定反攻海城。
1月17日,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和吉林将军长顺所部2万余人,分别进至海城西北的二台子和东北的头河堡。1月22日,清军分攻海城北三里桥、东北双龙山等日军阵地。2月16日,参战兵力增至3万余人,分三路攻打海城东面玉皇山、北面大教场、西面唐王山等日军阵地。21日,清军又增加9个营兵力,仍分三路,东攻栗子洼,北攻双子山、大教场,西攻唐王山、晾甲山。日军始终实行阵地防御,利用工事和碉堡隐蔽,发挥炮火优势,对清军的攻击部队和炮兵阵地实行压制,并在炮火掩护下进行反突击。这次反攻共持续5天,参加作战的清军共100余营,6万多人。清军没有统一集中的指挥,缺少明确的作战计划,缺乏协同,火炮分散使用,火力弱,战术手段单一,故四战皆败。
第四次反攻失败后,清军前线将领宋庆、吴大澂、依克唐阿、长顺等共同商定,于2月27日分三路继续反攻海城。日军为从根本上扭转冒险进攻海城所造成的被动局面,决定由第5师配合第3师向海城以北之鞍山、以西之牛庄发动进攻。28日,各路日军纷纷出动,第5师自凤凰城(今凤城)奔袭吉洞峪(在辽阳南),第3师除留小部分兵力防守海城外,主力于3月1日向鞍山进犯。清军惧后路被断,又以辽阳受逼,纷纷撤离海城外围。清军反攻海城失利后,鞍山、牛庄随即被占,辽南战场局势进一步恶化。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