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营,在今广东
徐闻县东南二十里
海安镇。清改海安千户所置,属
雷州府。《清一统志·雷州府》:海安所“改海安营,拨水师游击及中军守备驻扎,并设同知驻此”。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朝廷鉴于海安的重要海防位置将其改设为海安大营,并将高州府的石城、雷州府的锦囊、海康、乐民、海安5个防御千户所辖军队及徐闻营的募兵300多人,全部划拨给海安大营管辖和指挥。到了清初,朝廷又在海安兴建高、雷、廉三府海军水师营驻地,海安营的防务防卫能力遂日益加强。
经过弘治年间千户徐真、清康熙元年(1662年)、嘉庆六年(1801年)知县尹大璋和咸丰至光绪年间组织的多次重修。将整个古海安营塑造成一座城址约为1.3万平方米的坚固石城。
1939年,国民党徐闻县县长陈桐下令将海安城墙全部拆毁后逃亡,致使无险可守,日军白天夜晚均在海上停泊,进犯海安,烧杀掳掠,城内城外顿成废墟,杂草遮天,满目疮痍,古海安营也因此受到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损毁。
整个城墙(军营外墙)呈方形,设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分别称为“通津”、“永泰”、“镇海”、“拱辰”。各城门间相距400米至580米,城垣周长为1806米。在整个军营内还有东西南北走向的石道,六纵一横的道路网与自然地势完美结合,并以此开辟了海安街等7条街道,而这些街道历经近年的新农村建设仅有部分残存。而作为海安水师营的所在地,最初的海安军营就设有副将府、参将府、游击府、分府、巡府、守府等军事
行政管理机构,还设有军粮库、军器库,建有文庙、武庙、城隍庙、公馆,铺设石甬道,城南外建演武亭。而城外还设有长约1000米的残存壕沟和吊桥等军事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