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林都
2019年彭军执导的电影
《海林都》是内蒙古仕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内蒙古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联合出品的剧情片,由彭军执导,图门巴雅尔高伊罕张熙唯安赫尼玛等主演。该片于2019年11月2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剧情简介
1950年代末期,饥荒肆虐祖国大地,南方多地的孤儿院面临粮食不足的威胁,上海等地保育院奶粉短缺,难以为继,孤儿们命悬一线。
周恩来总理请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唐国强饰)调运一批奶粉救急,乌兰夫了解到江南地区各大城市的福利机构收留了数倍于正常年份的弃婴,加上粮食形势日趋严峻,福利机构已经无力抚养。他随即做出决定:发动整个内蒙古,将一批孤儿接到牧区,交给牧民抚养。于是,三千孤儿乘坐火车,从江南到塞北,历经三年的“生命迁徙”,共有3000余名孤儿被送到了两千公里外的内蒙古大草原抚养。其中的两个孤儿童娅和南方,乌兰夫为他们分别取名“萨仁”(蒙古语月亮之意)(张熙唯饰)和“巴根”(蒙古语柱子之意)(关楚宸饰)。刚到草原的他们面临的并非是生活的窘困,而是心与心的隔阂:童娅原生家庭的记忆令其不愿开口说话,南方来到草原后想要寻找母亲,因此对草原母亲十分排斥。草原母亲凭借真挚的情感感动了这些孤儿,打消了他们对草原的不适、语言的不通和对陌生母亲的抵触,这份超越民族、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让他们之间从陌生到熟悉,直至生死相依。
这对来自南方的孤儿尽管都有个悲惨的童年,却在北方草原上健康地生活,大草原上的人们用宽广的胸怀接纳了这些孩子,并且用爱心浇灌孩子茁壮成长。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来源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来源
幕后花絮
幕后制作
创作过程
该片片名“海林都”为蒙古语音译,汉语意思为“爱之歌”,以“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草原额吉都贵玛为原型进行创作。
编剧胡绍祥在剧本筹备前期,花了大量时间采访都贵玛,在对方身上,他看到了一种内蒙古大草原独有的大爱;与一位“上海孤儿”一起生活劳动的经历也让他感到震撼,昔日的孤儿每天到草原上劳动,虽然不是蒙古族,但是已经完全融入了草原。结合多位孤儿和母亲的经历,他真正了解到孤儿和草原母亲的故事和感情,于是撰写剧本,让这一脱胎于真实历史的故事呈现出来。
拍摄场景
该片展现了真实的草原生活场景和民俗文化,其中狂放奔腾的骏马、广阔无垠的大草原、洁白的蒙古包、乌兰牧骑流动勒勒车、悠扬的马头琴声、高亢深邃的蒙古族传统民调,加上纯正自然的蒙古族语作为语言基调,令视听体验更为丰满流畅。
制作发行
前期宣传
2019年11月16日,该片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式暨新闻发布会;11月23日,该片在四川成都举行首映礼;12月7日,该片在宁夏银川举行西北观影礼暨主创见面会。
影片评价
电影《海林都》体现了内蒙古草原人民的大爱精神,令人感动。片中母亲的爱、恋人的爱、朋友的爱,乃至陌生人之间因同情而产生的爱,汇聚了一首爱的赞歌。乌兰牧骑队员们历经艰辛养育南方孤儿、传递人间大爱,让乌兰牧骑事业薪火相传。他们顶严寒、冒风雪,用生命讴歌着祖国和党,用他们的歌声、舞蹈,以及他们日常跟牧民百姓一起生活缔结的友谊,在北疆草原上、在戈壁滩、在森林里、在旷野上创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赞叹不已的奇迹。(《内蒙古晨报》评)
尽管该片人物对话大多用蒙古语呈现,却没有给观众带来观影障碍。草原上流传千百年的传统、习俗和大爱,续写了超越地域、血缘、民族的人间传奇,同时展现了乌兰牧骑精神在草原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令观众潸然泪下。(封面新闻评)
该片通过“内蒙古收养上海三千孤儿”和“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的演出活动两条叙事线索对赤子情怀进行了深层次的镌刻,表现了草原人民无私博爱的胸怀以及对党忠诚和朴实的爱。首先,牧民们毫无怨言地完成了党和国家给予他们的使命,让三千孤儿茁壮成长;其次,一代又一代的内蒙古人,秉承一颗赤子之心无私地服务牧民群众,牢记使命,扎根民众,直至迎来“乌兰牧骑”队伍的重建;另外,萨仁、巴根等来自遥远他乡的孤儿,在成长中同内蒙古草原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二人成为重振红色文艺轻骑兵的中坚力量,这是主题思想的又一升华。该片草原文化特色鲜明,一望无垠的草原、奔腾的骏马、温暖惬意的蒙古包、原生态语言的运用,无不彰显出内蒙古的民族风情,无论是洒向空中的马奶酒,还是悠扬的马头琴声,都展现了蒙古族的民俗文化,为观众带来听觉和视觉上的享受。而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自然景象配以草原人民的无私情怀,让“三千孤儿”这一悲痛命题延伸出新的阐释空间,在草原深处唱响了民族团结大爱之歌。(光明网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0 16:01
目录
概述
剧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