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号子(舟山渔民号子),是
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海洋号子(舟山渔民号子)具体起源于何时无古书记载,很难确切考证。但是从逻辑上来看,自岛上有先民开荒辟野、弄舟捕鱼始,就应该有与劳动相伴的原始歌谣号子的产生。从海岛村落的遗址发现、渔业生产的历史发展、“渔歌”名词的首次出现,对舟山渔民号子的生发历史进行一番追本溯源。
据《岱山县志》载,公元3世纪(南北朝)。“沿岸捕捞及近海生产中,2~3人小木船作业,长期沿袭”。唐代,海岛居民以渔为业,以海为利,近海捕捞发展。宋时,岱山附近洋山海域形成大黄鱼渔场,渔民闻汛捕鱼,汛毕即散。苏轼《
送冯判官之昌国》一诗为证:“兰山摇动秀山舞,小白桃花半吞吐。春雷一震海帖伏,龙变海鱼安海族。”兰山、秀山为岱山的两个小岛。
元时,岱山渔盐已渐发达。元末吴兴人沈梦麟寄给当年弃官隐居岱山岛的慈溪令陈文昭诗云:“公田七月收红稻,山县千家食大鱼。见说海东时序好,欲携妻子就耕组。”
旧时岱山及舟山诸岛,木帆船是捕鱼和海上交通的主要工具。船上一切工序全靠手工操作,集体劳动异常繁重。各种工序都要喊号子以统一行动,调节情绪,于是形成了丰富的号子。
基本特征
海洋号子(舟山渔民号子)按作业时用力的部位,可分为手拔类号子、手摇类号子、手扳类号子、测量类号子、牵拉类号子、抬物类号子、敲打类号子、肩挑类号子、吊货类号子、抛甩类号子等二十多种,按作业的工序又可分为拔篷号子、起锚号子、拔网号子、拔船号子、摇橹号子、打绳索号子、打水篙号子、打桩号子、起舱号子、涤网号子等。各类号子按工序操作所付出的力度大小又派生为小号和大号,同时各类号子之间相互灵活兼用。海洋号子(舟山渔民号子)与浙江沿海其他地区渔民号子相比,有其短小精悍、品种多样、方言浓重、即兴自由、一唱众和、风格粗犷、海洋气息浓郁等特点,充满了舟山渔民船工朴实、豪迈、奔放的个性,体现了鲜明的舟山海洋文化特征。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一、实用价值:
海洋号子(舟山渔民号子)源于海洋渔业劳动,又服务于海洋渔业劳动。渔家号子的实质是渔业集体劳动过程中指挥与被指挥、命令与服从的关系的体现,是统一步调、统一意志的手段。渔民号子不是有副好嗓子就可以领唱的,它是由经验丰富,由船老大或者负责此项劳作(如拉网)的领头人领唱的。领唱就是指挥,就是命令,这来不得半点马虎。于是体现了海洋渔家号子的首要功能——实用功能。
二、历史价值:
海洋号子(舟山渔民号子)是传统海洋渔业作业的产物,是原始手工化生产的文化载体,它不仅受劳动强度的约束,同时也受生产技术水平的限制。随着海洋渔业劳动方式的逐渐现代化和高科技化,一些众多渔民需合力参与的繁重体力劳动逐渐减少,许多流传千百年的传统海洋渔民号子存在价值也愈来愈小。它是传统渔业、海运业时代背景下产生、发展、兴盛起来的,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遂趋于濒危状态,所以它成了区分传统与现代渔业、海运业的分界线。作为一种古老的海洋独特民间艺术形式,作为舟山及岱山传统渔业兴旺史的佐证,具有不可多得的历史价值。
三、艺术价值:
海洋号子(舟山渔民号子)与中国大陆劳动号子具有明显的区别,与浙江沿海其他地区渔民号子相比较,品种相对较全,曲调较优美,尤其是起篷号子,一领众和、刚柔相济,富有艺术感染力,有着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同时,它还具有娱乐价值,表现在于通过各种不同种类号子的歌唱来振作精神,统一节奏,大大减轻劳动者的体力消耗和焕发劳动热情。尤其是舒缓号子和娱情号子,其娱乐功能更为明显。海洋号子(舟山渔民号子)与浙江沿海其他地区渔民号子相比,有其短小精悍、品种多样、方言浓重、即兴自由、一唱众和、风格粗犷、海洋气息浓郁等特点,充满了舟山渔民船工朴实、豪迈、奔放的个性,体现了鲜明的舟山海洋文化特征,具有厚重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四、民俗价值:
海洋号子(舟山渔民号子),是舟山及岱山民间千百年来由特定地域和特定作业而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它是渔民船工与渔和船紧密相依的产物,它既含有渔民俗文化,又有船文化内涵。即哪里有船,哪里就有号子;哪里需要有力,哪里就有号子。在许多号子的内容中,也包含了渔民生活的风俗习惯。
保护措施
1、开展内外宣传:
一是2004年12月,浙江电视台专程来岱拍摄岱山渔歌专题片,该片多次在浙江电视台播出,并在香港凤凰卫视等世界各地华人媒体中播放、播出;二是利用县电视台栏目,播放岱山渔歌精品节目,加大观众的认知度;三是拍摄海洋号子(舟山渔民号子)的相关专题,作为礼品输送县外,四是利用精品渔歌号子节目,参加市级以上文艺比赛或演出。
2、组织传承队伍:
县文化馆建立一支渔民号子辅导队伍,常年下基层进行辅导。并分别在岱山县城高亭镇建立了“蓬莱业余文艺演唱队”和“晨练合唱团”两支队伍,开展常年性的演唱、教唱活动。
3、开展名师带徒活动:
县委表彰命名舟山渔民号子传人,发放每月补贴费,并规定每名渔民号子传承者招收一名徒弟。
4、加强培训辅导:
分别在
岱山县高亭小学、岱山技校等学校开设中小学生音乐第二课堂—学唱舟山渔民号子;几年来通过师生在各个场合的演唱、表演,渔民号子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后继有人的局面已基本形成。
岱山县文化馆利用
企业文化载体,组织业务干部下企事业单位编排渔民号子节目。着力整理创新:据不完全统计,至目前共收集、整理渔歌小调100余首、渔歌号子30余曲,同时改编渔歌10余首、创作渔歌新作20余首,在此基础上编印了《岱山渔歌》一集。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岱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海洋号子(舟山渔民号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同时为保护传承海洋号子(舟山渔民号子),自2003年以来,中共岱山县委、县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海洋民族民间艺术的抢救保护工作。2003年底,县文化部门专门成立了民族民间艺术抢救保护小组,2006年9月成立由县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岱山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对舟山渔民号子在表演队伍、组织活动、保护整理、内外宣传、教学传承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努力。
2022年9月,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履职尽责情况评估建议予以公示,2022年保护单位更名为岱山县海洋文化博物馆。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海洋号子(舟山渔民号子)项目保护单位岱山县海洋文化博物馆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岱山县文化馆(岱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2012年9月9日,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原生民歌大赛中,海洋号子(舟山渔民号子)荣获中国原生民歌优秀演唱奖
2016年5月24日—5月27日,在韩国光州广域市城市观光协会、英国朴茨茅斯华人协会和澳大利亚
中华文化协会主办的第十五届国际中老年艺术交流节活动中,非遗文化传承 “海洋号子(舟山渔民号子)”斩获国际金奖
重要活动
2004年,岱山举办徐福东渡节,海洋号子(舟山渔民号子)在开幕式上亮相,受到国际友人的好评。
2005年6月,岱山承办首届
中国海洋文化节,推出渔民号子品牌;同时还主办了首届全国沿海省市渔歌邀请赛,盛况空前。海洋号子(舟山渔民号子)登场亮相,获一金一银一铜佳绩。
2006年6月,在第二届中国海洋文化节期间,岱山举办以渔歌号子为音乐载体,以感恩海洋为演唱主题的大型歌咏大会,1300余名机关干部、企事业职工和渔民农民群众参与演唱。